亚运会发展瓶颈与模式探讨

2018-06-11 06:30王艳艳李海燕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瓶颈模式发展

王艳艳 李海燕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阻碍亚运会发展的内源问题与外源问题,并对亚运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亚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亚运会是由亚洲地区被授权组织管理奥运会、洲际赛事和国际赛事的唯一机构亚奥理事会负责的四年一届的亚洲地区性综合运动会。作为奥林匹克活动模式中的次主体性活动,亚运会的发展受到内源和外源问题的桎梏,而为亚运会的发展探索一条合理化的发展模式成为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捷径。

关键词:亚运会 发展 瓶颈 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185-02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urce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an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Asian games, in order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The Asian Games is the only Asi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sports event in which the Asian region is authorized to organize and manage the Olympic Games, Intercontinental events and international events. As a secondary activity in the Olympic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is shackled by the problem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urces, and exploring a r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has become a shortcu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Games.

Key Words: Asian Games; Development; Bottleneck; Mode

1 亞运会的发展瓶颈

1.1 亚运会发展的内源问题

1.1.1 亚洲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

亚洲竞技体育发展形成了中中日韩三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在亚运会上金牌数占到相当大比例。短时间内,尚无他国能突破这种格局,即便有所改变,也只是三强名次相互调换而已[1]。亚洲其它国家成绩平平原因各不同,东南亚各国由于条件限制,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放在国民感兴趣的项目上,注重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地区小范围内开展与周边邻国竞争。西亚各国经济实力雄厚,重视本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紧追世界流行运动项目,开展项目有限。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暇顾及,即便印度与巴基斯坦这样的南亚大国在竞技赛场上也难有作为。

1.1.2 亚洲体育项目边缘化

因历史原因部分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很多项目沿用欧美人的传统,亚运会照办奥运会赛会运作模式。1982年亚洲运动联合会改为亚奥理事会来举办亚运会,促使观念发生改变,开始重视发展亚洲民族体育项目。1986年汉城奥运会首次将柔道、跆拳道这两项非奥亚洲体育项目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又新增了武术、卡巴迪、藤球等非奥亚洲体育项目,到多哈亚运会时非奥运项目达到了11个,占到正式比赛项目的1/3左右[2]。虽然亚洲地区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进入亚运会,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在亚洲范围内尚未得到普及,参赛国较少,未得到足够重视。亚洲体育项目在亚运会上仍未脱离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亚运会虽然也吸收了一些东国家的运动项目,但本质始终没有离开欧美文化的主旨[3]。

1.1.3 亚运会规模庞大

亚运会较奥运会比赛项目设置与参赛人数得知,亚运会项目虽远超奥运会但吸引力却远不及奥运会。除此,亚运会也是参与人口最多的运动会,几乎与参加奥运会人数等同。规模庞大,因此也限制了各区域轮流举办亚运会的权利,桎梏其发展。

1.2 亚运会发展的外源问题

1.2.1 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

亚洲各国因其经济、文化、宗教等水平不同,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不断向亚运会提出挑战。在亚运会历史上因政治而对亚运会产生影响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第五届曼谷亚运会,发展中国家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以抵制亚运会[4];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阿富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未参加本届运动会。中国恢复参加亚运会的曲折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洲政治的错综复杂。

1.2.2 相对滞后的经济环境

物质生产水平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体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和结构[6]。亚洲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国家依旧需要依靠自身要素禀赋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拿不出人力物力来搞竞技体育,这严重桎梏了亚运会的竞技发展水平。

2 亚运会发展模式

2.1 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运动会

2.1.1 前兆

亚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亚洲各民族体育的多样性是亚运会存在的前提,亚运会为亚洲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亚奥理事会规定亚运会举办国可以适当的调整亚运会的比赛项目,所以越来越多的亚洲项目进入了亚运会,亚洲各国重奥运会项目轻非奥运项目、亚洲项目边缘化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卡巴迪、藤球等亚洲体育项目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但要使亚运会真正具有东方特色就必须在东方哲学的引领下,在思想层次上丰富其内涵,将亚运会发展成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运动会成为一种发展模式。

2.1.2 机遇

将亚运会发展成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运动会是亚洲文化自觉的标志,亚运会长期按西方的赛事组织模式运作,从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到活动体系几乎无一例外的效仿奥运会,对自身体育文化没有保护意识。欧美发达国家对亚洲的殖民统治发展到现阶段已转变为文化殖民,体现在体育方面就是亚洲国家不重视本洲民族体育,被欧美竞技体育所吸引。现在的体育文化提倡多元化,亚运会要从思想层次上转变为蕴涵东方意韵的,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东方运动会,成为传播亚洲体育文化价值的载体。

2.1.3 挑战

亚运会是奥林匹克活动体系下的运动会,亚奥理事会接受国际奥委会的经济支持,所以在文化殖民下将亚运会改革成为促进东方体育发展的有东方特色的东方运动会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此外,亚洲民族体育重娱乐轻竞技,当东方运动会发展成为展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大联欢,而不再是以金牌为衡量标准强化民族主义,各国还能投入多少资金来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亚洲文化的自觉,世界对东方文化的认同,丰富亚运会内涵将其改革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运动会势必是推动亚洲体育发展的一种良性模式。

2.2 大洋洲国家参与的泛亚运动会

2.2.1 前兆

澳大利亚目前已有7個单项体育协会脱离大洋洲,转向亚洲单项体育协会。澳大利亚足协加入亚洲足球联合会,并参加了亚洲足球锦标赛,澳大利亚游泳协会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游泳锦标赛,大洋洲国家奥委会集体申请参加2007年在澳门举行的亚洲室内运动会。种种迹象表明,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大洋洲国家有加入亚运会的强烈要求,亚运会拓展外延成为大洋洲国家参与的泛亚运动会成为一种发展模式。

2.2.2 机遇

由于比赛成绩缺乏悬念,中韩日等国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本着锻炼队伍,派年轻选手征战的现象,这势必降低了亚运会的竞技水平,不利于亚洲竞技体育的发展。大洋洲国家参与亚运会显然可以提高亚运会的整体竞技水平,对亚运会体育格局产生强烈的冲击,大洋洲的田径、游泳、自行车、集体球类项目等优势必将带动整个亚洲体育的发展,亚运会也将结束鲜有激烈竞争的赛事、鲜有悬念的比赛的乏魅力时代。

2.2.3 挑战

将亚运会改革成为大洋洲国家参与的泛亚运动会短期内会损害亚洲小国利益。现在亚洲体育就存在巨大的竞技水平差异,亚洲小国想与中韩日等亚洲体育强国相抗衡实属不易。如果大洋洲国家再加入到亚运会,亚洲小国要想在亚运会上有所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也是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反对大洋洲国家参加亚运会的重要原因,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亚运会拓展外延成为大洋洲国家参与的泛亚运动会更有利于亚运会的发展。

3 结语

亚运会是亚洲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亚洲体育跨洲际交流的工具。奥运会文化单一背景下,亚运会承载了发展多元体育文化的使命,亚运会为亚洲各国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舞台。亚运会的发展瓶颈阻碍了亚运会的发展,亚运会的发展模式成为亚运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无论是丰富亚运会内涵,使其成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运动会,还是拓展亚运会外延,使其成为大洋洲国家参与的泛亚运动会,这两种发展模式势必都会让亚运会有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修武.亚洲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4.

[2] 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兼论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向东方运动会转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6-19.

[3]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J].体育科学研究,2005(4):1-3.

猜你喜欢
瓶颈模式发展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区域发展篇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