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志愿服务研究进展

2018-06-11 06:30刘书环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志愿者

刘书环

摘 要:体育志愿服务研究在我国已有15年的历史,学术界对于体育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中外体育志愿者的比较研究、体育志愿者的心理与动机研究、体育志愿者的法律问题研究、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研究、大众体育志愿者发展研究及体育志愿者管理研究等方面。其特点是研究层次较浅、研究领域和视角局限、研究内容的滞后性和研究方法单一等。

关键词:体育志愿服务 志愿者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198-05

志愿文化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由拉丁文“Voluntas”发展而来,本意为“意愿”。西方的志愿服务最早是从慈善救贫服务开展,时至今日,志愿服务已经深入到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个领域中。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直到80年代开始引入志愿服务这个概念。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而体育志愿服务的出现则是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开始。从1993年出现青年志愿行动,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全国实名志愿者总数达到67084978人,体育志愿者也经历了亚运会、奥运会这种大型比赛的考验,但是在体育志愿者的理论研究方面还相对不足,这对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目前,体育志愿者的发展已20多年,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自明,2008年的奥运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梳理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相关文献,进而为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1 我国体育志愿者服务研究文献统计

我国体育志愿者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兴起,但学术研究涉及体育志愿服务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笔者以“篇名”为检索途径,以“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赛事志愿者”为模糊检索词,对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2年至今关于“体育志愿者”研究的各类文献总计501篇。研究自2002年开始,主要原因是2001年申奥成功之后体育志愿者招募信息的发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是从2002年开始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体育志愿者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大,涉及的领域也较宽泛。即便如此,也同时说明目前关于体育志愿者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2 体育志愿者研究进展

2.1 中外体育志愿者比较研究

国外的体育志愿服务发展较早,大部分的志愿服务都是源于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组织。体育志愿者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赛事体育志愿者;另一类是大众体育志愿者。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体育志愿者的从宁丽[1]提到志愿者的分类及政府在激励志愿者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陈宁[2]在文中通过梳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等国家在具体实施形式和方式上寻找普遍性和规律性,梳理这些国家体育志愿者实施过程从而提炼出共性并列举分析其所涉及的多层面原因。而曹荣芳[3]讲到美国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及现状,并认为我国应从制定法规、加大宣传志愿服务、加强青少年志愿服务培养、减免税金鼓励捐助、建立奖励机制五个方面来借鉴美国体育志愿培养经验。吴飞[4]则通过对德国体育俱乐部志愿者体系的研究,从志愿者组织体系、培训方式和理念以及保障体系三分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外体育志愿者研究的文献大都以国外的现行体系来映射出我国志愿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于文献的研究是否是切實中国国情还有待考证,研究对象以日本和美国体育志愿服务为主,尽管这两个国家在体育志愿者方面发展时间长、并且在体系的构建和立法等方面都较为成熟,但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情境,是否存在借鉴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2 体育志愿者的心理与动机研究

体育志愿活动具有无偿性的特点,尽管如此还是吸引众多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行为并不是以利益为驱动,因而对于志愿者的动机与心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宋玉芳[5]以奥运志愿者为对象,将志愿者参与奥运会的动机分为非物质性需求,包括: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希望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期望结交新朋友等。殷小川[6]认为大型运动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包括:志愿者的成就动机;归属需要;权利动机;自我检验、自我提高动机;娱乐、交往动机五个方面。魏玉琼[7]认为参加体育志愿活动的动机是由自我成长的需要、追求知识技能、交往的需要和回报社会四方面组成。高金金[8]以奥运会志愿者为访谈对象,认为个人动机(体验和自我提升)是主要的,远超过社会性动机(回报社会与荣誉感),这与以往的志愿动机有所不同。

2.3 体育志愿者的法律问题研究

西方的体育志愿服务起步较早,国家法律健全,西方的体育志愿服务能够广泛开展,法律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不可忽视。国内对于体育志愿者的研究最早是2007年的郑明[9]。研究认为奥运会志愿者与奥运会组织之间形成的应当是一种帮工合同关系,在奥运会志愿者因志愿服务致人损害或遭受人身损害时,可以有法可依。郭树理[10]对于奥运会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则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奥运会志愿者与奥运会志愿者组织之间成立的是代理关系,并且在出现责任事故的情况下应当使用以过错原则为核心的处理办法。吴伟[11]则认为体育赛事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是在双方处于自愿并以体育赛事志愿者组织的章程或活动规则作为唯一的行为规范,任何一方违约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认为双方是一种合同关系。在立法过程中要明确体育赛事志愿者和相关主体立法的目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责任及相关救济方式。陈洪平[12]阐述了我国体育志愿者保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以及从体育志愿者组织保障和体育志愿者个人保障两方面讨论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志愿者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

2.4 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研究

体育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也引起学者们对于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研究。主要是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四个方面。第一,经济价值。吴玲敏[13]以北京奥运会为例,论述了体育志愿者在大型赛事、大众健身、旅游业、体育消费以及广告传媒等方面创造了隐形和显性的经济价值。第二,文化价值。刘欣然[14]认为志愿者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加深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方面体现。第三,教育价值。王晓玲[15]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及广州亚运会等赛事志愿者的访谈,认为志愿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型赛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作用。第四,社会价值。武国栋[16]探讨体育志愿行动在中国公民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中互惠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为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保障、弥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为公民提供表达自身体育利益诉求的空间四个方面。

2.5 大众体育志愿者发展研究

大众体育志愿者发展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大众体育志愿者发展出现的问题、后奥运时期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发展。在体育志愿者的发展问题方面,黄桑波[17]认为主要问题有:体育志愿服务领域单一、体育志愿者资本单薄、体育志愿者流失严重、体育志愿者保障缺失、体育服务志愿评价过于抽象。

后奥运时期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体育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优異的变现,学者们对于在后奥运时期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和保障工作使得体育志愿服务能够延续也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张慧清[18]以高校体育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认为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志愿者应拓宽服务领域(由赛场走向社会、由社区走向农村)、服务动机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专业化以及服务行为的经常化并给出了引导策略:创新培训的内容和模式、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王燕[19]则从奥运会志愿者的定义下手,针对奥运会后奥运会志愿者持续服务社会的条件,从奥运、社会、经济、教育、体育、个人等视角分析奥运会志愿者持续服务社会的可行性。

大众体育志愿服务发展。最早研究大众体育志愿者发展的是周学荣[20],他认为发展群众体育志愿者队伍是利国利民利社会利志愿者的,并且群众体育志愿者有广泛的支持、一定的基础、巨大的潜力。为此,需要建立群众体育志愿者服务网络,建立群众体育志愿者服务制度,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的轨道。常青[21]则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社区体育志愿者联系起来,她认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加入到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队伍中不仅可以缓解社区健身指导员供给的相对不足而且可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肖海婷[22]对广东省城市社区志愿者的多方面因素的探讨,给出以下建议:加强宣传,合理开发社区体育志愿者资源;加大对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支持,积极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加紧对社区体育志愿者管理体系的建立;而唐学军[23]以全名健身的视域下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讨,在研究视角上与之前的研究方向有所创新。

2.6 体育志愿者管理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体育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体育志愿者对于大型体育赛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的人数众多,动辄成千上万,体育志愿者又具有实效性,因此体育志愿者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宋玉芳[24]从奥运会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了奥运会志愿者的本质特征:参与人员的异质性、志愿行为的随意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文化理念的传承性,进而指出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者应当遵循协同性、激励性、动态调整性以及延展性原则[25]。随后又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探讨了奥运会的管理过程,得出奥运会管理过程的时空结构:奥运会志愿者的规划、招募与遴选、定位与培训、配置于协调、激励、监督与评估、遣散等基本环节。李致富[26]分析了上海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招募与选拔机制的3种类型(团市委独立招募机制、团市委与赛事承办方共同招募机制、赛事承办方自主招募机制),并给出了设置合理志愿者管理目标、建立科学的招募与选拔理念、对志愿者进行正确定位、尽快成立独立赛事志愿者服务中心、大力拓展招募渠道,充分挖掘资源、广泛开展志愿者招募的宣传活动等6个方面的建议。

大型体育赛事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志愿者本身,因此,体育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方面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06年,从宁丽[27]就对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体育志愿者招募方式以网络为主是必然化趋势,还应辅助其他方式,而在培训方面通过对不同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基本知识的介绍使得志愿者能够更好的于体育赛事,这对我国体育志愿者的培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吴迪[28]以不同类型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认为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志愿者招募、遴选机制是志愿者招募不当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培训管理机构的临时性、政府性和垄断性阻碍了培训工作的展开。齐立新[29]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将高等体育院校学生与体育志愿者培养相融合对于体育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有着重要意义。王敏娜[30]认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培训体系组织模式、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政策等方面。孙文娟[31]通过对武汉网球公开赛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的策划招募、培训、分配使用、激励、解聘遣散、风险控制和后倾保障7各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志愿者培训和招募应制定全面细致的策划方案、宣传招募的公开公正和培训课程丰富实用。马梦影[32]基于大型体育赛事视角,以北京十校参加过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为带队老师及高校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已有成熟的运作流程。从赛前的志愿者规划、招募与遴选以及培训,到赛中的配置于协调再到赛后的遣散环节都联系的较为紧密。而在遴选环节上存在标准不明确、面试考官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在培训方式上也基本以集中面授为主,还需从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体育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志愿者本身,而志愿服务又有自愿性和无偿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体育志愿者的动机合理的实施激励成为体育志愿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志愿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研究体育志愿服务管理的文献中大都提到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乾清华[33]认为志愿者管理应以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强调其社会公益性、个人价值实现,以满足志愿者荣誉感和价值实现,实行人性化管理。而邱明强[34]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得出赛事志愿者希望组委会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报酬,这与其志愿者本身的无偿性有着巨大的反差。

3 体育志愿服务述评

近15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使我们对于体育志愿服务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的介绍使人们开始了解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也让人们意识到体育志愿服务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国内体育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对于体育志愿服务价值、体育志愿者心理与动机的研究能够让人们对于体育志愿者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让体育赛事的承办方能够更好的管理和利用体育志愿者。而在目前对于体育志愿者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以大型赛事为背景的体育赛事志愿者。此举一方面能够在以后举办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研究具有局限性,疏于研究大眾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目前全民健身正是热潮,基于此背景下的文献研究却很少。但是,通过文献的梳理,目前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层次较浅。体育志愿服务源于西方,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对于学术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研究领域的广泛还是研究体育志愿服务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已经相当深刻。而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历史较短,存在的问题较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层次较浅。

二是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的局限。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关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对于大众体育健身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匮乏。全民健身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而现有的文献对于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对于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应该拓宽视角,将其拓展至全社会视域下的体育志愿服务于之相互关系的研究。

三是研究内容的滞后性。学术研究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将热点社会现象与体育志愿服务相联系。近些年,马拉松赛事众多,由体育志愿者工作失误或失职而引起的争议也屡见不鲜,但目前的研究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由此看来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具有滞后性,还需要更多学者引起关注。

四是研究方法单一。关于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中,研究方法大都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而通过更多的类似实地调查法或参与行动之类的研究方法,亲身参与其中的研究,文献的真实性可大大提高。并且对于体育志愿服务中的更多问题的呈现和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丛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6.

[2] 陈宁,丛宁丽.论发达国家体育志愿者实施的基本特点[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

[3] 曹荣芳,孙颖,董瑞敏.中美体育志愿者服务现状及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前沿,2010(6):70-73.

[4] 吴飞,张锐,郑晓瑛.德国体育俱乐部志愿者体系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7,38(5):44-49.

[5]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则[J].体育与科学,2004(1):20-23.

[6] 殷小川,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29-31.

[7] 魏玉琼,阎小良,谢雪玲.大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142-143.

[8] 高金金,訾非,宗春山,等.2008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动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75-1477.

[9] 郑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法律问题刍议[J].北京社会科学,2007(1):16-19.

[10]郭树理,肖浩.奥运会志愿服务法律责任问题初探[J].法学评论,2008(4):73-81.

[11]吴伟,郝战军.论体育赛事志愿者的法律关系及其立法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00-502.

[12]陈洪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志愿者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29-33.

[13]吴玲敏,张建新,孙传旺.从北京奥运会看高校体育志愿者的经济价值[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2):139-140,147.

[14] 刘欣然.论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开发价值[J].湖北体育科技,2006,(5):522-524.

[15] 王晓玲,刘君.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活动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123-124.

[16] 武国栋,宋铁男.基于当代公民社会转型的体育志愿行动社会价值述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50-51,60.

[17] 黄桑波.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及研究的理论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24-27.

[18] 张慧清,时震宇.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的活动趋势及引导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6):7-9.

[19] 王燕,过华,黄玲.奥运会志愿者持续服务社会的多视角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5):628-630.

[20] 周学荣,谭明义.对发展我国群众体育志愿者队伍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9):13-15.

[21] 常青.高校构建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3):88-90.

[22] 肖海婷,蒋新国,梁志平.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42-47.

[23] 唐学军.全民健身视域下社区体育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164-165.

[24]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则[J].体育与科学,2004(1):20-23.

[25]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5(2):86-94.

[26] 李致富,陈锡尧.上海重大体育赛事志愿者招募与选拔机制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4):97-101.

[27] 丛宁丽,万勇.析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3-28,36.

[28] 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9] 齐力新.论体育专业院校教育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培养的融合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19-522.

[30] 王敏娜.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培训体系之研究[Z].2012.

[31] 孙文娟,王鹤.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机制探究——以武汉网球公开赛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4):24-27.

[32] 马梦影.基于大型体育赛事视角下北京市高校志愿者团队建设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33] 乾清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激勵管理初探——以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32-34.

[34] 邱明强.体育赛事志愿者参与动机与激励制度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1):78-82.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志愿者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志愿者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吃饭刷手机更容易多吃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