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下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活动认知研究

2018-06-11 06:30陈强答英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体育活动

陈强 答英娟

摘 要:积极的体育活动认知对提高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活动和增进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旨在分析体质弱势学生在体育活动及其认知水平上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并进一步运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他们的体育活动认知情况。采用横向调查设计,研究参与者是5所大学的体质弱势学生234人。研究得知性别差异显著,年级之间无差异;男生在体育活动水平、态度和行为意向上显著高于女生。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得知TPB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良好。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解释了行为意向70%的方差和体育活动16%的方差。研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的预测体质弱势学生的行为意向和体育活动,并建议提高体质弱势学生整体的体育活动认知水平,尤其需增强女生的积极态度。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体质弱势学生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252-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中带有残障、伤病和体弱的学生也逐年上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这些体质弱势学生是“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针对这一类体质弱势学生,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以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体育课,常称之为“体育保健课”或“保健康复课”。了解体质弱势学生体育活动认知水平将为体育保健课的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主要用于理解和预测个体的意向和行为,并已经广泛应用于体育活动领域。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即个体对从事或不从事某行为的主观意愿,是行为表现的必须过程。它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态度是个体对事物的偏好程度,如体育活动是否有益或有趣。主观规范体现的是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如他人对个体的体育活动支持与否。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的自信心、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如个体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难易程度的感知。行为意向受这三个变量的影响,同时也作为中介作用于这三个变量和行为之间。

运用TPB理论对体育活动进行预测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够有效的解释行为意向(R2=44.5%),且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为主要预测变量,而主观规范的预测作用较小或不显著[2]。该理论对体育活动的解释度也高达23.9%,其中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尽管学者们开始运用TPB理论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认知,然而目前却还没有运用于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罗智波等人的研究显示参与体育保健课的体质弱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但他们总体的体育活动水平较低,个体差异比较大。陈品对632名体质弱势学生的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将近60%的体质弱势学生平均每周参与不到3次的体育活动,且以中、小强度为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了上海市5所高校中的体育保健班学生,发放270份问卷,回收255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填答不完整、填答有明显问题和非大一和大二学生的问卷),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87%。其中男生有68人,女生有166人,平均年龄(19.47±1.0)岁。大一学生90人,大二学生144人。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有49.6%的学生是特殊疾病患者,20.5%是短期受伤,18.8%是体质虚弱,1.7%是残障患者,另外9.4%是其他原因。

1.2 研究工具

体育活动的测量采用了《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该量表让被试回忆一个月内平均每日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间(一次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三个维度各分为5个等级(得分为1~5,分数高者等级越高)。被试的最终体育活动三个维度的得分乘积:≤19分为低体育活动水平,20~42分为中体育活动水平,≥43分为高体育活动水平。

TPB量表采用胡艳的《计划行为理论量表》,主要测量被试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其中体育活动主要指“在接下来的四周中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20min以上的体育活动”。所有分量表采用7级Likert条目组成,其中态度有5个题项,主观规范3个,知觉行为控制3个和行为意向1个题项。本次测量所得態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Cronbachα系数依次为0.95,0.84和0.78。

1.3 研究步骤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了横向调查设计,问卷于2015年12月期间发放。在体育保健课的开始阶段,体质弱势学生根据研究人员及体育教师的指导语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回收问卷经整理和输入后,采用SPSS 24.0对各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多元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23.0软件,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分别采用了卡方(χ2),自由度(df),增值拟合指数(IFI), 标准拟合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其中IFI,NFI,和CFI 均大于0.90为拟合良好;RMSEA的值小于0.06表明模型高度拟合。

2 结果分析

2.1 TPB变量和体育活动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本研究将学生的性别和年级作为自变量,以TPB各变量和体育活动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见表1)。在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之前,研究对各变量进行了多元正态性假设和方差、协方差矩阵齐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基本上都处于正态分布,偏度值在-0.47~2.66之间。方差、协方差矩阵齐性检验结果也无违背假设(F=1.03,P> 0.05)。性别的主效应显著,Wilksλ=0.94,F(5,226)=2.20, P<0.05,2=0.05。年级上没有差异,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5)。在行为态度、锻炼意图和体育活动3个变量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平均体育活动得分为19.76,处于中等水平,而女性得分为13.80,处于低体育水平。大一与大二学生在TPB各变量均处于中级水平的积极认知,体育活动都处于低水平,且没有显著性差异。

2.2 TPB模型对体育活动预测的路径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得知,体质弱势学生的各 TPB变量均与体育活动水平显著相关(0.22≤r≤0.37,P< 0.05),TPB各变量之间也存在中等以上水平的正相关关系(0.60≤r≤0.76)。根据TPB理论构架,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TPB模型进行调整和检验,得出最优模型,路径系数如图1中所示,χ2/df=1.51/1,P=0.22,NFI = 0.998,IFI=0.999,CFI=0.999,RMSEA=0.047。该模型中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力为70%,对体育活动的解释力为16%。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其中态度(β=0.38),主观规范(β=0.18)和知觉行为控制(β=0.37)均能显著预测行为意向。行为意向(β=0.32)和知觉行为控制(β= 0.28)为能显著预测体育活动;主观规范(β=-0.23)对体育活动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3 讨论

3.1 体育活动、TPB变量和行为意向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体质弱势学生整体的体育认知水平略高于量表平均分,处于一般到中等程度的认知水平。与前人研究一致,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活动总体较低,体育活动、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均高于女生,且类似的结果同时存在于健全大学生当中。冯海涛和郑卫北的研究中,男生在体育活动水平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上普遍高于女生。

3.2 TPB模型对体育活动的预测作用

通过相关分析结果得知,TPB各变量与体育活动,以及TPB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一致。这一结果也表明了在体质弱势群体中,积极的态度,感受到较强的重要他人支持和自我掌控能力,就越有可能有較高的行为意图。

结构方程分析显示,根据TPB得到的最优模型是适合体质弱势大学生的预测干预模型。该模型对行为意向的解释高达70%,高于以往研究的平均解释方差量。该研究也支持了McEachan等人在元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即在行为意向预测中,态度作为最主要预测因子,知觉行为控制次之,主观规范作用最小的。

此外,该模型对体育活动的解释力为16%,低于以往研究的平均解释方差量。与TPB的理论假设一致的是,行为意向是体育活动的最主要也最直接的预测变量,并在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体育活动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知觉行为控制除了通过行为意向的间接作用之外,还直接作用于体育活动。尽管行为意向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体质弱势学生在体育行为意向上的得分却普遍偏低,这也再一次强调了提高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主观规范作为负向预测因子可以直接预测体育活动。即体质弱势学生会因为感受到较大的他人和社会压力,而选择不或是少参加体育活动。这与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跟体质弱势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有关联。

4 结论与建议

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认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结果得出体质弱势男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体育活动水平上显著高于体质弱势女大学生,各年级之间没有差异。该研究也证实了TPB理论能够较好的用于预测体质弱势学生的行为意向和体育活动:(1)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能显著预测行为意向;(2)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越高的体质弱势学生,越有可能参与体育活动,而主观规范对这一群体体育活动的负向预测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研究结果建议对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管理应注重提高他们的体育认知,尤其要增强体质弱势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认识。此外,还应增强这一群体的自信心、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并对他们进行适度的个别化的鼓励和支持。后续研究应采用客观的体育活动测量工具来评价这群学生的体育活动水平。

参考文献

[1]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2] Hagger MS, Chatzisarantis NL, Biddle SJ.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in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5(24):2-32.

[3] Mceachan RRC, Conter M, Taylor NJ, et al. 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urs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 meta-analysis[J].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2011,5(2):97-144.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体育活动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