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主题论坛活动”发言稿导写

2018-06-13 09:29薛朝玉武雪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言稿诗意诗词

薛朝玉 武雪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7年12月16日,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在京逝世,他在生前不止一次描绘过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

材料二:

从1920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甚至还会为了贪图享乐做出违法之事,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

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将举行以“我心中的诗歌”或“我与诗歌同行”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你将作为班级代表参加,请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写作时,首先应当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本题由两则材料构成,审题时应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即都是围绕诗歌具有的价值意义来说的。不同之處,第一则材料强调的是诗歌在寻找个人诗意人生、精神追求上的价值和对民族的意义。材料二由时代背景入手,表现出了对诗词文化被现代人淡忘和边缘化的隐忧。所给材料在这里只是起到引出话题,打开考生思路的作用,具体写作时只要能围绕白己对诗歌的看法和感受,入情入理地展开即可。

可以从以下角度写作:①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下仍应熠熠生辉;②诗歌不仅关乎个人,还与民族、国家精神息息相关;③诗歌是蕴含人生真理的宝藏,亟待人们去开采;④我读诗、我学诗,我快乐;⑤诗词是人们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归宿;⑥我的“诗歌之旅”。

行文时在观点明确、层次清晰的同时,不要忽视材料中的任务指令“发言稿”,即考生需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征。发言稿应有听众意识,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全校同学,因此语言与内容要使他们易于接受。同时还要注意恰当引用“学过的诗句”,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佳作展示1】

人间自有诗意?摇我与诗歌同行

刘俊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著名诗人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机勃勃。”而我很庆幸,我生长在了中国这样一个诗的国度、诗的民族。人间自有诗意,念诗情,千千结,我与诗歌同行。

从小时牙牙学语,我便体味到了诗歌的魅力。后来开始学会了去欣赏,传承它的魅力;现在,抛却世俗琐事,我流连诗歌的浅吟低唱,也叹息它的门可罗雀。诗歌,不是仙女、圣女,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凡女,自有真意。

“客从东方来”——初识诗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最初学的语言,便是这般轻盈小诗,朗朗上口,不先声夺人,而是蓄意晚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幅静画,短短二十字,用灵动的语言诉说了它的清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寥寥数语,吟诵着着千年而来的文字,虽是孩童,但也能体会到它的风雅。诗歌是彼岸之客,远自千里而来,赠与我最初的启蒙,给我最初的文化享受,这魅力自是于心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初识,迷于其魅力。

“将进酒,杯莫停”——与诗为友。一窗秋雨,叹道《秋窗风雨夕》;一朗明月,诵罢《月夜》;一句佳话,莫道《出其东门》。后来,诗词便是我生活中的挚友。生活中,我体味到了那些平仄间的情感,想去传承它的文意。一地的芳华,“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杨长。”我传承到了诗歌的意境;“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我体味到了古代人民的疾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古代文人的可悲。谁说古诗已成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虽有隔阂,但这只是时空的差别,每一个人,只要用心去体会,传承,诗歌乐于与友,诗歌对我便是如此。再识,结友。

“我生君已老”——叹诗今朝。叶嘉莹担忧:“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甚至还会为了贪图享乐做出违法之事,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今日我与诗同行,为其“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而叹息。一阕词,只在旧书中为自己的命运哭泣,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它们。诗歌浅吟低唱只在流光中,岁月蹉跎,年华不兴,这个时代,离她越来越远。我诗意地幻想,都成了浮萍,任由风吹雨打。读诗只成了观望。这个时代久久不能静下来听诗,叹息诗歌的没落,叹息她的消沉。今朝,叹息。

“一片诗心待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与诗歌同行。愿天下知人间,自有诗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 评] 妙哉,构思这般奇妙,可谓人小鬼大!

作者年龄虽小,却以自身的经历诉说了古诗词前世今生的命运。从初识的迷恋,到为友的相知,再到如今的叹息,一路走来,与诗同行。作者以此历程昭示人们:走近诗词,拥抱诗词,热爱诗词吧!习作者独具匠心,用意如此良苦,谁人不解其中味?古诗词啊,叫我如何不想你?

【佳作展示2】

与诗同行 守望远方

冯子腾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诗之国度,因为有诗歌的声音,中华民族从不缺乏精神上的丰富与优雅。然而,时至今天,传统诗词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君不见一些庸俗的流行歌曲取代了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篇,不知所云的嘻哈摇滚代替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词句。正如叶嘉莹先生所担忧的:“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而希特勒曾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应与诗同行,守望远方。

传统诗词,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无穷魅力。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带我们走进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如友,你可以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观天边云卷云舒;你可以并肩苏轼,流连于“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正是这样的一词一言,化作一砖一瓦构建起中华民族的文化殿堂。诗词真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走向生活,守望远方。

传统诗词,给予着我们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无穷力量。诚如高晓松所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华诗词,流传千古,化育万世,遗泽无穷。当我们囿于眼前的苟且,困于生活的藩篱,若能在心中常念诗歌,定能让当下成为触手可及的远方。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难道不能够给予被生活腌得透不过气的现代人以启迪和感悟吗?与诗词为伴,便能在心中开辟出远方,便能在庸常的生活中体味理性和崇高之美,体味天地与自然之道。与诗词相伴,便可让苟且不再苟且,让远方不再遥远,让被物质严重蒙蔽双眼的我们体察到生活之美。

屠岸老人的遗言,叶嘉莹先生的叹息,应当成为敲醒我们的警钟。诗和远方,其实并不遥远,若我们能够重拾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重新吟唱其口口相传的传统诗词,重新踏入中华民族瑰丽宏伟的文化殿堂,也许我们就能够在心中寻一份安宁,多一份平静,去一分焦虑,少一分浮躁。让我们与诗歌相伴,感受美丽,汲取力量,去守望远方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 评] 开篇具有准、精、美的特点。准者,扣合题意,立论切中材料焦点内涵;精者,概述材料,言简意赅;美者,言有诗意,情意饱满。

主体部分具有厚度和力度。从论证角度看,一者传统诗词具有丰富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无穷魅力;二者传统诗词具有巨大能量:给予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无穷力量。从使用手法看,巧妙的引证与铺排,使文章气沛辞充,意蕴丰厚。

结尾绾结巧妙,收束有力。无论是回扣材料、照应上文、重申论点都恰到好处。

【佳作展示3】

我们为什么要与诗同行

车以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为什么要与诗同行?作为诗的国度,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可现实却是“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而我们要知道“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与诗同行,就是要守住美好,传承精神,让中华民族生机勃勃。

与诗同行,助你我守住内心的美好,给生活多一份诗意。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段经典对白:“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总是和美、浪漫、爱这些人类心灵的美好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读古诗不一定会让我们出口成章,成为一个大文豪,但是它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另一种诗意的可能。那些美丽的诗歌语言,终将有一天会照亮你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你傲立人间的风骨。

人人与诗同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让中华精神悄然传承。康震曾言: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也许承载的是辉煌,也许承载的是失落,但是跨越千百年之后再到现在,无论辉煌还是失落,它们共同成为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信和骄傲。是的,读“莫听穿林打叶声”,在时光回溯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后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饱经磨难的诗人,却在他最苦难的岁月为我们吟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绝世佳作,为你我树立了一个乐观豁达、笑对苦难的人生典范。这不恰恰就是现代年轻人缺少的东西吗?

我们喜欢读古诗,喜欢创作这些诗歌的大诗人,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文采风流为世人所惊艳,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向,找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杜甫身上我们学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于谦身上我们学到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铮铮铁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我们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仍生机勃勃。

与诗同行,在读诗中感悟美好,在品诗中接受熏陶,在写诗中抒发情怀。与诗同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让你我成为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 评] 本文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回答“为什么”,引导听众思考,是一篇高质量的发言稿。

首先提出问题,点名中心论点。接下来逐层分析,论证中心论点:守住美好,传承精神,让中华民族生机勃勃!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最后则水到渠成,呼吁要“与诗同行”。

正因为问题引发了思考,引导了思维,才使文章具有了思想力和逻辑力。

[作者通联:安徽太和中学]

猜你喜欢
发言稿诗意诗词
诗意地栖居
我来做侦探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被耽搁的诗意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