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熟人精选事例,有详有略突显个性

2018-06-13 09:29阎永锋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豆饼母亲老师

阎永锋

【技法阐释】

在以写人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中,按照所写人物的多少,可以把该类记叙文划分为三类:①写一个人;②写两个人;③写几个人。

写一个人,就是文中所集中描写、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是“我”,即“我”是文中的主人公,文章要以具体叙写“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等为主要内容,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表现“我”的某些意志品质、内心世界、兴趣个性。这个人也可以是他人,即“他(她)”是文中的主人公,文章要以具体叙写“他(她)”的所作所为等为主要内容,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表现“他(她)”的某些品德修养、精神境界、性格爱好。

写人必须避生就熟,这是写好一个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通过阅读书刊、浏览各种媒体,大家可能对古今名人、歌星影星等如数家珍,甚至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但果真选择这些人来写,又总是觉得“无从落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名人、这些“星”固然值得去写,却都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称之“熟悉”,是因为对他们的名字、业绩等早已耳熟能详,称之“陌生”,是因为对他们的过去、现在,对他们的人品、喜好,尤其是他们待人接物中的一些细节等还知之甚少,我们拥有的大多是间接经验,极少有直接接触。因此,要想写好一个人,就必须在熟人圈里打主意,只有选择熟人来写,才既能保证“有的写”,又能保证“写得真”“写得像”“写得好”。

除了要锁定熟人之外,还需掌握如下方法:

1.通过写好一件事来写一个人。要注意选择一件最具代表性的生动的事情来写,并注意把事情的始末、经过以及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等写清楚、写完整、写具体,让人物形象更传神、更丰满。

2.通过写好几件事来写一个人。所选的几件事,意思不能重复,相互间不能有矛盾或抵触,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几件事中不但要有所体现,还需做到前后一致;为了避免叙述拖沓现象出现,需要安排好详写与略写。

3.通过用好对比手法来写一个人。可以是同一个人外貌的前后对比——表现其某些变化;可以是人们(含作者)对这个人的认识的前后对比——表现其某些品质;可以是所写之人与其他人的对比——表现其与众不同。对比手法的使用,要有助于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要实事求是而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能乱贴标签。

【名家示范】

母 亲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点 评]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籍作家中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

《母亲》一文,通过对几件事情的回忆叙写,展现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于“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与勤劳、朴实与伟大,抒发了“我”对于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之情,以及由此而上升到的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热爱,彰显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文章的主人公是母亲,作者之所以能够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真切并极具感人至深的力量,既得益于其选取了自己最亲近、最熟悉的一个人(母亲)来写,又得益于其精心选择了最能体现这个人(母亲)脾气秉性、意志品质、性格特点等的几件事情来写,而且在叙述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得当,既将母亲坚强、乐观、正直的个性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又使母亲对“我”的教益与影响显得很真实、很自然。

《母亲》在写法上还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如:通过特写镜头来描写人物,突显人物形象;把人物描写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平淡、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等。

【佳作展示】

有师如斯

一考生

踏进校门成为学生,接触过的老师不下百位,直接授过课的也有数十位之多,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我最敬佩、最爱戴的还是教了我三年高中语文的戴老师。有师如斯,幸甚!幸甚!

戴老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文革”后恢复高考首批录取的学生,据说是当年当地考上本科的16位“学霸”之一。只念了七年书的他是如何考上大学的?戴老师的回答十分干脆:“自学。要想改变人生,唯有自强不息。”

戴老师年届花甲,但说话有激情,举止有活力。还记得他在第一次班会课上与众不同的发言:“诸位君子、淑女,你们是我接手的第13批学生,将成为我的关门弟子……我将倾尽所学来教导你们、帮助你们,但我更希望你们自强不息……”说着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由于太用力,在点感叹号的点儿时,粉笔竟断了三次。

听戴老师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可以学到字詞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技能,还有人生感悟、做人道理、处世哲学、家国情怀。戴老师最拿手的课是“古诗文鉴赏”,他喜欢和我们一起诵读,随着熟读成诵,诗文的深刻内涵便了然于胸了。续写和改编是戴老师的最爱,他的课后作业,不是续写结尾,就是改编形式、改编情节,还美其名曰“读写结合”。他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要认真学习、深刻感悟、发扬光大,千万不能断了根脉呀!”

很庆幸能够成为班级学习委员,并兼任了语文课代表,本以为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可谁知上任不久就遇到了麻烦。因为戴老师布置的作业很难做,班上总有一些同学不交作业。有一次,当我把薄薄一摞作业放到他办公桌上的时候,他生气了:“这还了得!说!谁没交?”见我吞吞吐吐,他一把夺过我手里的纸条,“连这点正义感都没有吗?你带头了吗?督促了吗?……当班干部的要以上率下、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呀!”

在戴老师的教导与帮助下,我们班成为学校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辍学生的班级,成为发表文章最多、小发明最多、竞赛获奖最多的班级……哦,对了,我们班还是学校目前唯一一个“无人监考班级”呢!

有师如斯,不想进步都难。因为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已经内化为全班同学的自觉行动了。

[点 评] 这是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一篇考场佳作,其突出特点有三:

1.特征鲜明,符合题意。考生对试题所给名句①和⑤有所感触、有所思考,于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将作文写成了文体特征鲜明的记叙文,如此选择,符合题意要求。

2.内容丰富,形象鲜活。文章以叙写“我”最敬佩、最爱戴、最熟悉而且教了“我”三年高中语文的戴老师其人其事为主要内容,表达了“我”对戴老师的敬佩、爱戴、感激之情,所选事例既有戴老师的过去、现在,又涵盖教书育人各个方面,考生对戴老师的描写,既有言为心声的语言描写,也有极具个性特点的动作描写,文章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文中人物形象显得生动鲜活。

3.详略得当,感情真挚。文章开头以回忆笔触,自然引出描写对象,并确定抒情基调;然后用了5个自然段的篇幅来叙写戴老师的过去、现在及其教书育人各个方面——先略写戴老师的过去,再详写戴老师班会课上的发言、与众不同的课后作业、催交作业的场面,又略写戴老师的工作业绩;结尾发表感慨,深化主题。文章以叙事为主,辅以抒情、评议,是考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文章句式灵活多样,用词严谨严密,虽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

[作者通联:黑龙江富裕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豆饼母亲老师
河南桐柏的冯先生咨询:用豆饼喂畜禽有什么讲究?
六·一放假么
豆饼饲喂畜禽的科学方法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