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2018-06-15 15:43谢舒
中国慈善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施一公研究型西湖

谢舒

世界一流

“西湖大学对施老师意味着生命吧。”刘旻昊说。

自2011年到清华大学跟随施一公做博士后研究以来,刘旻昊已经在施一公身边工作6年多时间,从博士后到助理研究员,再到如今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在西湖大学7位倡议人之外,大概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西湖大学的创办历程,也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施一公为此付出的心力和寄予的厚望。

2015年3月,施一公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创毅科技集团董事长张辉、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共7人,向国家领导人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获得支持。同年12月1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西湖大学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施一公任首任院长。

彼时,距离施一公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终身教授一职,回到其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已经8年时间,他担任首任院长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水平也实现了大飞跃,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和世界知名高校掰一掰手腕了。”其间, 他成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刘旻昊回忆,实际上早在2012年,创办西湖大学的想法就初具雏形,2014年底几位倡议人开始着手写倡议书。在她印象中,身兼科研、教学、行政工作,原本已经很忙碌的施一公,对西湖大学的工作投入非常大,“如果他做科研的时间保障在50%,可能其余50%的时间都是在为西湖大学各种事情奔走。”

2018年1月,施一公正式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准备全职执掌西湖大学。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场,和他当年放弃美国优厚条件回国的经历类似。“他当时在普林斯顿做教授做得好好的,大家问他为什么回到清华,其实他就是有一些对国家的担当。我觉得这次也是一样,(他)也是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做好自己的这份担当。”刘旻昊说。

施一公把办西湖大学称为自己“一辈子的大事”,“都说一个人一辈子要做一件大事,我今年51岁,我觉得办西湖大学就是这样一件‘一辈子的大事。如果能够带着全社会的重托,盡我余生之力把这一件事做好,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2018年4月2日,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消息正式公布。短短6个月便获得教育部批示,有评价称西湖大学“顺风顺水”。之前,有人曾断言,获批时间起码会在一年以上。

根据规划,西湖大学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42.2万平方米,预计将于2021年底建成。筹建之初,杭州市西湖区政府提供约10万平方米(含2万多平方米地下空间)的科研、教学、行政办公、学生住宿及餐饮用房,前期用于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组建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4个研究所。此外,杭州市政府为西湖高研院提供了4亿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的“新”主要体现在“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上。西湖大学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2017年9月2日,西湖高研院迎来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选拔自全国400多位申请人;第二批已开始招生,计划录取130人,将在2018年秋季入学。

西湖大学坚持发展有限学科,以大学筹建依托主体—西湖高研院的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前沿技术4个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学院、工学院,优先形成理学、医学、工学等3个门类12个一级学科,今后随着大学的发展,将适时设立人文社科学院和相关学科,坚持致力于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

在施一公看来,西湖大学追求的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从创始之初便受人广泛关注的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评价为“翻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似乎承载了公众对高等教育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

教育试验

2005年,“钱学森之问”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不小震荡。“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施一公的困惑。

施一公曾说,一个人出国之后会更爱国。在美国生活的十几年里,只要有人说中国的坏话,他都会拼命去争论。但回到国内,他成为一个教育批判者。

比较之下,施一公发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学实现,而科技的卓越则由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学的贡献更大。在美国,从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些超一流的学校都是私立的。

而对于中国而言,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卓越主要体现在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绝大部分是职业技术型,偏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着眼于研发型的高端顶尖人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是,营利性大学众多,研究型大学缺失。”

同样在国外生活了10年,刘旻昊对施一公的想法感同身受。“在异国他乡尤其能感受到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爱,一定要祖国强大我们才能够真正立得起来,我知道他每次讲的确实都是他(施一公)自己的心声。”

施一公曾经坦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毕业之后从生物学转行做金融,对自己震动很大。“比如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他认为,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

关于基础研究,施一公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我们的大学是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施一公并不全盘否定现在的教育制度,相反,他非常支持高考,认为这一制度是唯一能够让农村孩子、家境贫寒的孩子、山区的孩子摆脱自己世世代代命运的一条出路,今天的绝大部分社会精英都受益于高考。但他同时认识到,过分强调公平会损害卓越。

他希望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交相呼应,民办大学成为公立大学的补充,二者共同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作为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应该有一批一流的非营利性的民办大学来共同承担这一社会责任。”他说,“国家发展到今天,需要这样一所大学”。

西湖大学便是这样一块“试验田”。

“目前中国大学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将来科技发展的需求。”施一公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中,民办性质的大学目前来说总体上比较弱,西湖大学的出现,可弥补这一不足。

趋于完美

作为民办大学,西湖大学的核心机制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高决策机构是校董会。与公立大学不同,西湖大学所有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及对其子女教育的支持计划,均来自西湖教育基金会,來自民间,来自社会捐赠。

作为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筹款是刘旻昊的重要工作。在过去一年里,她走出舒适圈,深刻感受到做公益与之前做学术、做实验有着怎样的不同。

在她看来,施一公也有同样的经历。

2016年7月,施一公受邀参加某企业的企业家分享会,与企业家们分享了生命科学之美。接近活动尾声,他用5分钟时间介绍了西湖大学。在刘旻昊印象中,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西湖大学。她很少见到这样的施一公,“跟他滔滔不绝讲科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说他现在正在创办一所大学叫西湖大学,讲完西湖大学的理念,他很不好意思地跟大家说,‘我们这个其实需要钱。面红耳赤,很紧张,很不好意思。”

刘旻昊觉得,这对施一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做实验是他的强项,思考科学问题是他的强项,募捐于他而言是一件并不擅长的事情,但他还是去做了,很愿意付出。”她分析,这与他追求“极致”的性格有关。

施一公在一次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令刘旻昊印象深刻。 “他觉得人生无非就是来经历一次,那既然有这个机会你就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无非就是体验而已。” 她认为,这个观念在施一公的工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之后,刘旻昊与施一公一起拜访荣之联董事长王东辉。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跟一位企业家讲西湖大学的故事,刘旻昊说,故事内容她私下里已经听了不下百次,但施一公讲得依然不怎么自如。

王东辉对此印象也很深刻。“西湖大学是施老师的一个梦想吧,毕竟他在很多名校学习、工作过,所以他很了解教育的体系,他的计划也非常好,所以讲到这个地方,非常吸引人。但是讲到需要钱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很难为情的,我能感受到。”王东辉说。

“你可以感觉到这些真正的大学问家都是很谦虚的,很谦虚地讲话,各方面来说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另外,几位倡议人各方面成就都是响当当的,我觉得大家肯定不是为了出名,也肯定不是为了经济利益,但是你可以感觉到,可以说是某种忧国忧民吧。” 王东辉说,他完全相信施一公的团队会做出一个一流的大学,很快他便决定捐款,成为西湖大学第一位创始捐赠人。

对施一公成就和情怀的肯定,也是河南省新视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营及其夫人侯屈平捐款的初衷。

同为河南人,侯屈平说,施一公在河南久负盛名。双方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在一次见面中,施一公对侯屈平提及自己正在做的西湖大学,以及他对国内外教育的认识,其中两句话给侯屈平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屈平你不在国外生活,你就不知道祖国对你的重要。我心里感觉到就是说,外国再好,也比不了我们自己的国家。还有一句,他说‘如果左手让我得诺贝尔奖,右手让我办西湖大学,我宁愿把我的左手砍掉,也一定要把这个大学办好。”受施一公触动,侯屈平当场决定捐出1亿元给西湖大学。

对于侯屈平夫妇来说,这一决定并不轻松。此后每当提及此事,侯屈平总是打趣道:“我可能是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中最穷的。”和其他创始捐赠人相比,侯屈平的企业做得不是特别大,向西湖大学捐款之前,她甚至特地卖了一处房产。“我们就是一种心情,人嘛,你吃饭穿衣能花多少钱呀,是吧。我说把钱放到银行也没有作用,还不如花到有用的地方,让有用的人去用,这个钱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刘旻昊开玩笑说,自己一直扛着施一公的大旗筹款,从结果来看,这面大旗的作用不小,“筹款的进度是超乎预期的。”包括龙湖地产创始人吴亚军、荣之联董事长王东辉、北极光创投董事长邓锋、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等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纷纷成为西湖教育基金会的捐赠者。截至2017年底,基金会到账捐赠额约7.7亿元,其未来的筹款目标是在8到10年内,能够做成一个200亿到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

刘旻昊把西湖大学的成立看作是一个“趋于完美的过程”。“之前我们跟企业家谈的时候,他们对西湖大学非常有信心,但毕竟没有拿到正式的批文。现在大学正式获批,大家对我们就会信心满满,如果以前是99%的信心的话,现在是100%了。”

文化机制

截至目前,西湖大学已经完成6次全球招聘,拟聘任学术人才58人,其中7人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6人入选2017年浙江省“千人计划”,5人入选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吴连锋是西湖大学引进的第一批学术人才之一,2011年赴美国波士顿,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Alex Soukas教授创建实验室的首批人员,回国前任哈佛医学院医学系讲师。如今,他是西湖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

施一公扛大旗,是吴连锋选择西湖大学的重要原因。“施老师做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他;2008年施老师的回归是中国科技界标杆性的事件,如今他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也是有目共睹。”吴连锋说,他认同施一公想办国际领先研究型大学的理念,愿意跟着他一起做点事情。

选择西湖大学的另外一个原因,吴连锋说,是西湖大学在人才把关上要求非常严格,“我也作为评委来帮助西湖大学招揽人才,已经参与了两次人才招聘,我们一直坚持选择最优秀的、具有国际一流研究水平的人加入西湖大学。”吴连锋说,西湖大学是真正想把金子一样的人才请过来,给新来的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更多的施展空间,让有能力的人做最擅长的事情。

在“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理念下,学科交叉是西湖大学的重要特色。施一公说,西湖大学因“小而精”,在學科交叉合作上拥有优势。“我们来自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前沿技术四个研究所的教授,一起喝咖啡,一起吃饭,一起培养学生,自下而上地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学科交叉。自然而然,会衍生出一些小的分支学科,产生一些重大原创性的交叉科学成果。”

吴连锋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组建了一个叫Broad Institute的研究院,汇集了这两所名校最优秀的研究型人才,阶段性地头脑风暴讨论学术问题。“这是我们国家需要做的,知识的交流、互换很重要。创新需要各方面的交叉和碰撞,不是一台两台仪器能解决的问题。”

到西湖高研院之后,吴连锋经常有机会组织参与一些学术交流会,某些时候,他能够从中感受到与在Broad Institute做头脑风暴讨论相似的氛围,“真真实实地让这些各个专业的拔尖人才坐到一起探讨科学问题,自然而然产生思想的互换,然后攻坚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这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个习惯或者模式。”

有评论说,西湖大学采用基金会筹资的民间办学模式,有利于保持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较高的管理效率,助力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对于外界所说去行政化的大学制度的构建,吴连锋更倾向于称之为“行政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据我所知,有些高校是申请人必须全职到岗才能启动自己的科研经费开始实验室建设。在西湖大学,我们签约后就启用了科研经费,行政团队一直在全力配合我们招聘人才和搭建实验室。”吴连锋说,“我们现在还在不断推进和完善平台的搭建,对于进口设备的购买,有些法律规定的程序我们必然会遵守和等待,但我们不会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程序和手续上。平台完善起来,我们就可以施展拳脚,真正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

施一公再三强调,一所一流大学的文化底蕴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积淀下来,“西湖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会一蹴而就。”

吴连锋把自己放在与西湖大学一起创业的位置上。“我们也在从全球招揽最优秀的人,也想从最强的地方学到好的东西,移植到我们这边来,在这里真正扎根,让学生们尽快去掌握,为国家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做出国际领先的工作。”吴连锋说,创业阶段就应该互相支持、支撑,不断往前打造一种真正的西湖文化。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来参与创办西湖大学,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施一公说,西湖大学寄托着社会各界的厚望,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

猜你喜欢
施一公研究型西湖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施一公的舍与得
当西湖遇上雪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