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手段的探讨与实践

2018-06-17 11:16杨灵芝刘海明刘茹敏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信息化

杨灵芝 刘海明 刘茹敏

摘 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全面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交互、共享、开放等特征,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意义重大,对于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进行了高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手段的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信息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善的教学思路、方法相结合,在实际教学及管理中实践应用并不断改进,选择多种信息化手段完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并创新教学思路,使之适应并符合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1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

1.1高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开发流程

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1]指出,高职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课程的结构如何设置。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含学习对象的结构,所学专业和内容的结构,己拥有所学的知识、个人学习能力和个人经验结构等。笔者从课程的应用性、学习对象的个体性、知识的操作性3方面出发,将上述多种因素进行融合,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过程如下[2]。

1.1.1课程结构的转换

传统的高职课程大部分是基于知识储备型的,课程知识点的排序是基于知识范围、内容和方法的,按照这种方式搭建起来的高职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在不断地存储知识,只有一少部分的知识点会在实际中用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将储备型知识点拆开,将若干个知识点融入几个具体实际工作项目过程中,学生才能够亲身体验到知识点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加深知识体验。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储备型课程向知识应用型课程的转化。

1.1.2先验知识的分析

与学生课前充分沟通交流,将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了解学生先验知识结构情况,为课程的重构提供合理的依据。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前导课程电路分析中已经得到初步锻炼和提升,同时学生对于复杂网络电路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能够对电路的电阻、电流等参数进行简单的求解,能够判断分析电路的常见故障,这些都为后续课程数据电子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3学科和专业内容的分析

结合专业定位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将课程知识点完全拆分,挑出符合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部分知识点,选取与该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实际工作项目,按照项目由简到难不断深入,同时将各个知识点在实际项目中有序安排,并按照项目难度系数将知识点不断重复和增加,这样既可以用项目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又带领学生紧随专业方向,知识点的重复使用帮助学生牢固前面所学知识,知识点的新增扩展学生知识领域,为重构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1.2课程系统开发实践

按照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开发流程中的描述,从电路设计师的角度引领课程,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其分层次分环节拆分,按照项目由简到难依次递进。每个拆分后的项目按照新知识点由简到难,并不断添加前面工作项目涉及的重复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技能‘31。

本文以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为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重构,按照数字电路设计从简到难(3人表决器设计与装调一数码显示电路设计与装调一抢答器电路设计与装调一计数分频电路设计与装调一防盗报警器电路设计与装调),项目载体按照数字电路设计全过程(逻辑抽象一真值表一表达式化简一绘制逻辑图一组装调试电路)这5个步骤进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其中3人表决器电路设计中包含知识点为进制的转换,基本逻辑门电路,逻辑代数,逻辑函数的化简,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流程等;数码显示电路设计中设计知识点包含常用组合逻辑部件,显示译码器,组合电路设计流程;抢答器电路设计中包含的知识点有RS触发器、JK触发器、D和T触发器、时序电路设计流程等;计数分频电路设计包含的知识点有二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译码器、时序电路设计流程等。

2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探讨与实践

2.1信息化教学手段概念

所谓信息化手段,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师通过计算机和黑板辅助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依靠教师讲解为主。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它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丰富生动的图像、视频等文件,借助多样化工具(比如计算机、平板、手机等),通过虚拟仿真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授课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文选取的是3人表决器电路设计工作过程,将该过程的展示融入多种信息化手段,同时坚持“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

我们以表决器设计为例,简单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全过程。授课主要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利用蓝墨云(微信公众号)上传的微视频培养学生基本知识概念和简单情感;让学生带着兴趣问题审阅视频,了解设计数字电路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整个教学环节划分情况如下。

2.2.1天天专业资讯

該环节借助“蓝墨云班课”“微信订阅号”“QQ个性签名”信息化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推送,根据教师推送的知识了解专业背景和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提升专业素养。

2.2.2项目导入

结合表决器实际电路,让学生参与电路设计整个流程,依托任务项目引入3人表决器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观看电路功能演示的实际视频,导入教学任务,启发问题思考。

2.2.3翻转课堂验收

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要求学生以电子小报形式提交,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数字电路中逻辑抽象以及函数化简的问题。利用“蓝墨云”(精品资源网站)提前上传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提交对分讨论小报,教师课前记录小组完成情况及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课上利用“同屏器”展示。该环节的实施督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2.4教师操作演示

课前有3人表决器电路设计整体流程的视频学习,课上利用实训室射频收发设备进行操作的实况展播,方便更多学生多角度清晰观看。同时,使用平板、电脑等设备播放“教师演示视频”帮助学生反复学习,从而增强了实况操作展播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回顾3人表决器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

2.2.5学生实战演练

要求学生按照实际电路需求,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表决器电路,同时设定时间。教师随堂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并及时记录到蓝墨云中的课堂表现里,解决学生出现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操作技能,提升小组团队合作及电路故障排除解决困难的能力。

2.2.6分组交叉评价

利用“蓝墨云中的教师评价”及“蓝墨云中的小组互评”功能,进行学生个人经验值及全组得分情况的同屏展示。通过该环节的设计值设置完善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评价意识,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

2.2.7随堂小测

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试题库由教师通过蓝墨云发起并导入,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测试题,利用蓝墨的后台数据分析查看学生答题情况。通过小测我们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明确学生掌握程度,便于有的放矢进行后期辅导。

2.2.8课堂总结

通过提问学生回顾总结3人表决器电路的设计流程及装调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技巧,然后教师补充归纳点评,并播放提升视频提出扩展任务,如何设计交通信号灯监视电路。课堂总结通过回顾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知识升华,提升了职业能力并奠定了工作基础。

2.3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践

在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我们使用的信息化手段包含很多,比如课前微课视频的学习,课上教学云平台的使用,射频收发系统的应用,微信订阅号、腾讯QQ的运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运用等。这些信息化手段在教学全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随时记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4]。

3结语

经过学生及教师意见的反馈,得出如下结论:(1)信息化有效运用效率高。教学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推动形成了“学生主体”的翻转课堂。(2)将实际工作项目带入课堂显成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实际工作中创新、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 (13):5-12.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4):46-51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 (1):65-73

[4]卜銘.信息化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4):1-3.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信息化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