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典里回望故乡

2018-06-19 07:58李海青
中国三峡 2018年5期
关键词:麦客礼乐乡土

文 | 李海青

【真视听】

聒碎乡心梦不成

栏目主持|奥杰塔 伍绍东

有一年冬天我乘火车,一路奔波,心碎又狼狈。车厢里,播放着《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外面有雪,也有风,那一幕,苍凉极了……家园远去,我们与世界紧密联系的绳索松了。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家,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故乡。故乡,渐渐成为一个梦,成为乡心。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马鹏波 著新星出版社2018

陕西愣娃马鹏波上大学,苦读古代原典,大城市的图景与乡村生活景况迥然,猛烈的差异感,古典的召唤,离家数载,他醒悟:在城市里,家乡是异乡;在古典书籍里,家乡有更为深厚的意义,那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那是延续古典文明的地方。作者用心酝酿的《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回首曾经古老的“不变”。

此书分四辑。第一辑“故土”与第二辑“故乡”,大多写陕西民俗风情和吃食风物。第三辑“故事”与第四辑“故人”,书写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变化。

书中名物地点,颇多考据,风俗更迭,亦有追溯前源。十里香客朝拜的大庙,建筑样式,碑文铭诔,居士念起的往生咒,羊肉泡馍的做法以及与苏东坡的渊源,炒面的流传,秦腔《窦娥冤》的唱词,戏台的准备,社火的排兵布阵……如纪录片,摄像头所到之处,皆有真相呈现。

三十多个故事,作者自己在场,既是修复自己的记忆,亦是记录故土的风俗民情。陕西陇县每户人家特意在院子里栽梧桐,以备割材成棺,漆匠在棺材上描龙画凤,以最大的敬意送走逝者。后来火葬代替了土葬,漆匠再也无用武之地,老死也没有传下手艺。胡家唢呐把亡人的丧事传到村里村外,转眼,小胡唢呐已经不会吹唢呐。村里老老小小的身体状况,皮医生心里有底,而他自己的身体状态却似村庄那般老了。追逐麦田、奔南走北的麦客业已在收割机兴盛的风潮中消失。庙败了,居士老了,社戏荒了,乡贤祖父长眠九泉……故事记录今昔之别,童年记忆也好,礼乐文明也好,一切都不会回来了。

LINKS

《大地上的亲人》 黄灯 著

台海出版社 2017

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黄灯的亲人居住在这三个地区。丈夫家、自己家以及外祖母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命运却近乎相似。社会经济大变动,乡村也随之巨变,乡下人开始了一场命运与时代的抗争。十三年来,她一直关注家乡的变化,终于酝酿出《大地上的亲人》 。她说:“我尽管没有办法提出结论性的东西,但是我尽量用社会学的方法,用人类学的眼光,用文学的笔法,把我所看到的、理解到的人的那种转型期的状况表达出来。”

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孤立的,乡村生活在作者笔底全景浮出。那里有难以解释的神秘,阴阳先生是否真的能通幽冥三界?大庙里出现的红蛇——神的化身是否存在?女巫是否真的在阴阳两界穿梭?礼数和规矩,义和孝,敬意和勇德曾扎根在乡人心中。乡贤祖父调解乡亲纠纷,盗墓贼谭先生亦知盗亦有道,等等。

十年前的生活故事,仿佛已是前尘之事。年轻的作者并不把此次书写当成简单的个人私事,或是文化乡愁的慰藉,而是以笔招魂。

乡土中国,一是地理中国,一是文化中国。乡土文明较之城市文明演变缓慢,乡人进城,城市文明的好与坏,影响乡村文明。旧的乡村文明确实在不断瓦解。以文化视角观看中国,南北有许多相似之处,在陕西陇县,十年前,儒家文化塑造善人的那部分礼乐一息尚存。然而故人已逝,他们身上承载的礼乐文明也随之流转,那些让人敬生、敬死、敬学的礼乐文明和道德洞见不复从前。

变化并不意味着败坏。倏忽之间,人的生活方式已然改变,古时是怎样的文明?在今日又该怎样回望古时,反思当代?今昔有别,《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正是以最大的敬意记录了古时乡土文明,警醒我们应当回望。

猜你喜欢
麦客礼乐乡土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麦客
『90后』麦客:持北斗导航麦田『淘金』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麦娘提着一罐鸟鸣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最后的麦客
乡土中国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