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阅读思维的浪花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探索

2018-06-21 06:54■王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4期
关键词:红星斯诺章节

■王 芳

《红星照耀中国》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要求阅读的名著,我于暑假前布置了读书任务,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在时间富余的暑期完成整本书的初步阅读,我原本预想这应该不是难题。开学后,我设置了调查该书阅读情况的检测题:

这一段人物描写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填国籍)的_______(填人名),他以记者的身份深入________地区进行实地采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选文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作者着重表现了他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检测题考查的重点是内容识记,两个班85名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作者国籍___作者姓名题目内容正确_人数正确率采访地点___书中人物___人物性格_23 16 13 9 29 34.1%27.1%18.8%15.3%10.6%

由表中数据可知,暑期中,许多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几乎是空白。经过询问、分析,学生不愿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有二:一是书中所涉及的史实与学生相距久远,他们因有时代隔膜而看不懂;二是情节不曲折,不能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针对学生的“读情”,我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重读:

一、点式跳读,抓住重点

面对学生对因看不懂该书而排斥的情况,我决定先采取“点式跳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将看不懂处暂且放过,布置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任务。跳读分为两步:第一步,筛选兴趣点,设问激趣;第二步,定向阅读,书里寻答案。

首先,我以革命领袖人物的童年或少年经历为切入点,挑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章节设置问题,确定选读的章节。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前奏。开头部分有关“周恩来”的章节故事性强,我就把阅读这部分章节的任务先布置给学生,所设的问题是:作为当时的“官二代”的周恩来,在上了名牌大学后为什么会锒铛入狱呢?请大家阅读“造反者”章节,在书里找到准确答案。第二天反馈时,学生对答案了如指掌,而且谈起周恩来这个人物颇有兴趣。我找到了学生阅读可能产生的兴奋点并设置问题,而且只要求学生日阅读量达到4~5页,在书上圈画答案即可。这个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指定章节的读书任务。

之后,阅读任务不断推进。关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章节较长,我就设置问题链串联这些章节,要求学生分“点”跳读:

当私塾先生体罚少年毛泽东时,他采取了什么方式反击?哪一本书改变了13岁的毛泽东,让他决心走出韶山冲,不再甘心做父亲的账房先生?毛泽东在长沙的师范学校读书时,哪个老师非常欣赏他的文章,给他打100分?

这次,我要求学生阅读将近20页的内容。问题链的设置使本来无味的阅读变得“有味”起来,学生不再像开学初那样排斥读这本书了。

渐渐地,大半本书读下来了。读到有关徐海东的章节时,我设置问题:徐海东的大门牙究竟是怎么掉的?他给你怎样的印象?针对这两个小问题,我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任务是:阅读第303—306页,并做旁批。抽查阅读情况时,学生除回答了布置的问题外,还津津有味地叙述了关于徐海东的成长经历。可见,部分学生由规定阅读模式渐渐进入了自主阅读模式。但是,“点式跳读”仅仅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手段,还不能达到读书的最终目的。怎样以点带面、有效跟进,了解学生读到了哪一步,是我深入思考的阅读的下一步策略。

二、由点而面,广泛阅读

1.主题宣讲,携手共读。

点式跳读两周后,我布置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袖人物,以其事迹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宣讲。学生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宣讲时,可采用各种辅助手段,如制作PPT、海报等。宣讲结束后,小组成员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有奖问答。因为是合作小组的形式,个别阅读困难的孩子也能够参与其中。有奖竞答的形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进入某些专题的精读层次。通过历时两周多的课前宣讲活动,大部分学生对书中各个人物的主要事迹有了基本的了解。

2.系列写作,渐入精读。

“采访提纲”这个活动的开展基于教材的单元设计。教材的第一单元“新闻专题”涉及人物采访,学生对采访提纲的拟写存在很多困难,而《红星照耀中国》恰恰是埃德加·斯诺在采访后形成的作品。于是,我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写所读章节的“事实概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根据书中内容,反推斯诺在采访革命领袖时提前设置过哪些问题,以此来学写采访提纲。虽然学生推测的问题不够全面,但在该项目的写作实践中,他们既基本掌握了采访提纲的特点,也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深入阅读。在活动基础上,我结合第二单元“人物传记”的写作任务,分批布置学生梳理主要领袖人物的人生经历,并写成人物小传。这个活动推进了学生的横向阅读,使其对作品的阅读由点及面、渐入精读。

3.图说西行,概览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记录了斯诺四个月的西行过程。整本书基本阅读完毕后,我要求学生画出“西行路线图”,标注斯诺西行的主要地点、采访的主要人物,以及印象深刻的细节。读书画图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回顾整本书的兴趣,也考查了学生阅读之后在脑中究竟留存了什么。通过动手绘制路线,学生对整本书的主要内容脉络做了梳理,留下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三、由面而体,整体阅读

用了将近两个半月的时间,学生把《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基本读完。阅读交流时,不少学生主动质疑,所质疑的问题涉及各个层面。

“历史知识”层面:1.苏维埃的政权也是为了救国,蒋介石为什么不愿意与共产党合作?2.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眼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3.在阅读中,我发现不少外国人在苏区,他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埃德加·斯诺的行为及目的层面:1.当时条件那么艰苦,为什么斯诺会想去寻找“红色的中国”?2.作者在苏区是怎样适应跟家乡比起来艰苦得多的恶劣环境的?3.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对中国的红军那么感兴趣呢?斯诺难道不觉得当时的红色中国很落后、很贫穷吗?

人物及细节层面:1.红军战士为什么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这信念从哪里来?2.斯诺记载的内容全都真实吗?3.为什么说“周恩来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4.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思考。“由面而体”,在阅读中产生思想和看法,激起思维的浪花,正是读书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红星斯诺章节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红星闪闪迎国庆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闪闪的红星
闪闪红星照我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