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的传承与创新

2018-06-21 16:26刘悦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市场化传承创新

刘悦

摘要: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当其冲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要素、新问题、新趋势让人们眼花缭乱,逐渐冲淡了扬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目前,扬州戏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措施上,要分析扬州戏曲发展的原因,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扬剧悠久的历史入手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探讨了当前扬剧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对扬剧日后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政府、市场与社会团体之间建立一个有机融合的体系,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扬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重现往日之光辉。

关键词:扬剧 传承 创新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53-02

一、研究對象及背景

(一)扬剧的基本情况

江苏地区有京、淮、扬、昆、苏、锡、越、柳琴、淮海、梆子等十多个剧种,是一个戏剧大省,扬剧是江苏地区的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江苏扬州是扬剧诞生的地方,而它成长发扬是在上海。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汲取了扬州的民歌小调和清曲,原名为“维扬文戏”,后又称为“维扬戏”,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称为扬剧。

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多个艺术流派。扬剧三大流派为其中代表,分别是“金派”“高派”和“华派”。金派的唱腔发音结实饱满,音域幅度窄,刚柔相济,令人感到轻松自然;高派的特点为情绪高昂,吐字有力,演唱音域幅度大,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华派唱腔采众家之长,旋律优美流畅,委婉柔和,表演也很细腻,戏路宽广。几代扬剧艺术家对扬剧的唱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通过不懈努力去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扬州戏曲现有的音乐体系。

(二)扬剧的发展历程

1.乱弹

扬剧最初的起源始于清代的康雍时期,即乱弹——扬州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戏扬州,但在清嘉庆二十年后,扬州的形势不复昔日的辉煌。盐业逐渐没落,扬州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期,市民的生活日益窘迫,扬州的乱弹就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扬州乱弹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生涯,不得不临时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就开始了花鼓戏和香火戏共存的现象。

2.香火戏和花鼓戏

香火戏源于“傩”,本是迎神驱鬼的。扬州香火戏的演变十分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演香火戏的艺人并不是专职从事者,演出的目的也大都以祈祷神灵保佑平安为主。

扬州的花鼓戏在最开始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逐渐向戏曲转化。清朝末年,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艺人们只能沿着长江浪迹他乡,从此,扬州艺人们的足迹遍布了长江中下游的各个南方经济重镇,如上海、武汉和南京等地。上海是一个百戏杂陈、喧闹满城的地,扬州的花鼓戏和香火戏逐渐并拢,一个新型的统一的“扬州戏”在上海滩出现了。

3.扬剧

对扬剧来说,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一件值得欢呼庆贺的事情。扬剧艺术家们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扬剧艺术呈现空前繁荣的势头。尽管在十年的浩劫中,正蓬勃发展的扬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直到“文革”结束,传统的扬剧才回到了舞台。70年代末,大量解散的剧团逐渐恢复。

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坎坷的道路。从扬州乱弹,到扬州香火戏与扬州花鼓戏,再到扬剧,它们是一脉相通的,因为它们扎根在同一片土壤中。

二、扬剧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扬剧作为优秀维扬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文化元素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传统戏曲艺术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中老年人占据热爱并拥护传统戏曲文化中的大多数,而青少年所占的比重却极小。现在的年青一代不了解扬剧,也很少有兴趣去了解它,那么如何传承与创新使扬剧重新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如何使杰出的戏剧艺术经得起时代的考核,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谓传承,就是承接好传下去。经过漫长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戏剧艺术,不能够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消逝。为什么扬剧会日益失去往日的光辉,为什么扬剧的发展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经过多途径的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以及亲自走访调查等,简单的分析以下几点原因。

(一)扬剧的受众范围不广

扬剧发展到今天,多是被年龄段较大的群众所青睐,而在青年人中常常遭到冷落。为了更好的了解相关情况,笔者特意挑了一个节假日去往扬州市扬剧定点演出场所之一——高老庄大舞台进行了现场的实地勘察,考察结果不难意料,该场所中观众的年龄层大多都分布在年纪较大并退休的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和青少年几乎不见踪影。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年轻人,包括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以至于没有空闲去关注传统艺术。更何况现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已经让传统文化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当今的年轻一代已经不了解扬剧的悠久历史,而更热衷于让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文化,民间艺术在现在社会已经越来越被人淡忘。我们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现状,现在群众提不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致,扬州戏曲的演出收视率明显下降,观众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体会不到扬剧的优美,反而深陷于流行通俗音乐中不能自拔,这使得扬剧的发展更加受阻。

(二)扬剧的宣传渠道较少

现如今传统易懂的扬剧只是定期地在一些剧场进行演出,而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运用新传媒力量进行大力宣传。举例来说,当今一个电影的发行,不仅主创人员会进行线下的各种宣传,还会注重在微博等网络工具上不遗余力的进行推广,争取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相比来说,扬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因为扬剧的主要演出目的以传统的红白喜事居多,愈发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三)扬剧的创作陷入困境

编剧应该有所担当。在写剧本时就要想象到剧本呈现在舞台上的面貌,之后还应积极与导演、演员、灯光舞美作曲等众多主创一起拥抱戏曲之美,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这既是艺术性的,也是社会性的。现在扬剧的剧本创作陷入了困境,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编剧力量日渐式微。剧团的戏剧剧本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缺点,没有创新就很难引起注意。

(四)扬剧演员较为缺乏

通过参观和考察扬州扬剧团,我们发现年轻一的演员都没有对传统艺术很感兴趣,技藝也不够精湛娴熟,对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具体的规划思路,更何况剧团里青年演员的比例过低,质量较以往相比也很难得到保证,使得资深的扬剧艺术演员的优秀传统技艺很难得到完整、优秀地传承。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扬剧团已经10年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扬剧演员的严重不足使得扬剧的创新发展进入了相当困窘的境地。

三、扬剧的创新途径与方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扬剧的长久发展

1.注重人才的培养

政府在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上,有着重要的责任,“申遗”成功后,扬州市政府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工作。扬州市领导在2006年对扬剧团和艺校展开调研,开设了专门的扬剧班,六年制教学,免除一切学费,定向培养。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政府部门要与当地剧团保持联系,学校定期招生,政府补助,形成固定的教育招收学生的链条,避免人才的流失。

2.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文化、园林、旅游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增加扬州当地戏曲艺术的各类演出活动,可以定期在扬州的各个主要景点开展活动,不仅可以体现扬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也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二)把握市场规律,创新扬剧的发展

扬剧现有国有剧团5家,民营剧团9家,促进这些剧团的良性发展,实现扬剧的创新,要发挥市场竞争制度。

创新文化拥有巨大的推动力来促进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我们应大力开展扬州戏剧的各类交流活动,以此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重视扬剧在出版物方面的发展,通过出版充满青春气息、高质量的书籍音频影像成品,让更多人了解到扬剧。

(三)建立与社会团体的联系,支持扬剧的发展

在以后扬剧的发展中,剧团与机构、集团、社会组织的互益性、志愿性和公益性资助应成为扬剧团的一个发展方向,应加强与这些机构组织的联系和交往。

公益型组织应该对民营剧团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可以进行拨款补贴,加上剧团自身收取的费用,可以支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可以负责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之间的联络,邀请艺术骨干和离退休的老艺术家提供有偿的剧目生产,解决缺乏导演、舞台设计、音乐等困难。

四、结语

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扬剧,由花鼓戏、香火戏等发展至今,有过昔日的辉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扬剧处于日益尴尬和冷落的境地,以至于面临着生存命运的严峻挑战。虽然扬州本地戏剧面临着生存危机、人才青黄不接、受众群体缩减,但其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仍占据着一定的受众群体和需求市场,扬剧远远没有到衰亡的地步,它的前景仍然是美好和光明的。当今社会政府与社会团体、市场联系密切,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团体的联动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一致的和谐发展,使扬剧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心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市场化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