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视角下的科研解读

2018-06-22 11:00
神州学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杨莉玉米急性

在中国,目前有3600多万女性科技工作者在若干重大、前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宝贵财富。专家指出,女性科技工作者存在“高位缺席”现象,在高层次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中,越接近金字塔的顶端,女性越少。女性科技工作者约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40%,但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800名院士中女性仅占6%,中国工程院877名院士中女性仅占5.1%。与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产出、承担科研项目、可支配的科研时间、受重视的机会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对于今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女科学家们来说,看似严肃、枯燥的科研,她们有着多种解读。她们用自己的努力诠释着对科研、对人生的理解,绽放着她们的风采和美丽。她们是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执着、坚韧、严谨和睿智,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2003年获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教授。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学术交流访问。

科学意味着奉献

王沛芳的科研之路是这句话最好的解读。10多年来,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王沛芳的足迹遍及了全国60多座城市的河道、湖泊。她总是肩背资料、手持笔记、脚穿球鞋,与男同事一起采样、踏勘,不怕烈日灼晒,不怕磨出血泡,有时一干就是连续20多天。她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环境质量改善,针对湖泊、水库及河流特点,探寻不同类型污染发生的机制和传输过程,把握水环境治理的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研发水质改善关键技术。为了探究湖泊水污染严重、蓝藻暴发频繁的机理,数年间她曾多次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实地考察。一次在太湖上采集样本时,天色突然大变,风浪骤起,他们乘坐的小船剧烈摇晃了起来。王沛芳顾不上害怕,她把缆绳紧紧系在腰间,探出身去采集大风浪作用下太湖底泥中污染物悬浮释放的样品,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第一手宝贵材料。

她共同起草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被作为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在全国600多座城市推广应用,为我国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了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筑起了节水减污和面源防控四道防线关键技术系统,取得了重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事业很好地耦合在一起,所以我愿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水环境改善的事业更进一步。”

199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年201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医学院深造。2010年至2012年任美国哈佛医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坚强、坚韧、坚持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300万例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这是一种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存活的病人中约有一半会进展为慢性肾脏病,然而如今临床漏误诊率却高达78%。”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科研副院长杨莉用一组数字介绍了中国急性肾损伤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状。相较于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肾脏病,急性肾损伤几乎鲜为人知。但事实上,这种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正逐年攀升,20%-50%的高致死率让它在近10多年内成为了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备受关注。

2014年,杨莉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组建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研究协作组,并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4所医院展开了AKI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非常惊人。”杨莉说:“在2013年的200多万例患者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解决这些炙手问题早已刻不容缓,但面对国内AKI高漏误诊率、高死亡率、高医疗消耗(约占全国医疗总消耗的10%)现状的多重挑战,研究团队又该从哪里下手?

“现今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措施可以逆转AKI,但数据显示,如果能够普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可以显著降低AKI患者的死亡风险。如果有肾脏科医生参与治疗,死亡风险还会降低30%-40%。”在楊莉看来,想从根本上解决漏误诊难题,创建并在全国医院推广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以及急性肾损伤团队诊疗模式势在必行。“这套预警系统直接连接医院的检测系统,只要病人信息包含相关数据,系统就能自动捕捉诊断,同时让肾科医生也参与到病人的治疗中来。”在临床试运行中,可以降低60%-70%的漏误诊率。此外,杨莉还建立了药物性肾损伤标准化诊疗路径,使急性药物过敏性肾损伤的鉴别诊断率提高了20%-30%。

如今,杨莉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肾脏病专业已经连续7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她个人也作为国际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组里唯一一名中国成员,在国际上代表国家发出中国的学术声音。

“让我的病人获得最好的临床诊疗,是我的科研初心;而真实和严谨,是我坚持的科研本质和底线。”

2005年获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公派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留学。2010年获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永不言败,血战到底

玉米是人类最为关键的农作物之一,它不仅是我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和动物的主要饲料原料,从面包到软饮,从鞋油到牙膏,众多生活必需品的加工也都离不开玉米。近年来,利用玉米制取燃料乙醇,更成为了新能源开发的一大趋势。“如今人类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以满足全世界对食物、饲料、能源及工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求。”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说,而这也正是她的科研使命。

“201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3676万公顷,总产量21955万吨,就种植面积而言,玉米已经超越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四川所处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玉米第三大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5%,但是单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卢艳丽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西南玉米生态区非常复杂,其跨度大、海拔变化大,玉米从早熟到极晚熟都有分布,其中以中晚熟品种占主体,同时广西和贵州地区还有部分人口以玉米为主食,因此长期以来,西南玉米的供需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既然北方玉米“膀大腰圆”,我们能否“北玉南种”呢?为了让玉米适应阴雨寡照的气候和土壤贫瘠的山地,卢艳丽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领域一干就是10多年,发掘了ZmARF31、ZmWRKY30等一批玉米抗逆新基因和SNP/InDel分子标记,培育了优良新自交系4个、突破性杂交玉米新品种10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也许在旁人眼里,“种玉米”很难和“搞科研”划上等号,但80后川妹子卢艳丽用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科研既可以非常“高大上”,也可以非常“接地气”,不论“高大上”还是“接地气”,科研的精神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四川人打麻将,永不言败,推倒再来,血战到底!”

猜你喜欢
杨莉玉米急性
收玉米啦!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失去双臂的杨莉用“脚”打理出精彩生活
不要和闺蜜说秘密!婚姻危墙下害惨了“仗义”弟弟
无臂女孩杨莉,以脚代手描绘美丽人生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30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