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点亮”课堂

2018-06-23 09:17梁远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点亮校服圆柱

梁远江

好课之所以出彩,能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不仅依赖于教者自身精湛的教学造诣,更不可小觑他对教材内涵透彻的解读与领会。尤其是宽松愉悦、有趣并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的预设,更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眼前一亮,瞬间激活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犹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一、预设质疑情境——柳暗花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帮助学生形成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拓展教材资源,置知识于质疑情境中,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在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后,教师出示一道思维拓展题(见图一):“求这個零件的体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于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柱”的体积计算(也有学生调皮的叫它“残疾圆柱”),学生无从下手,陷入沉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生1:到底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呢?

生2:如果把这个“怪物”切开,下面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圆柱(见图二),但上半段仍然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又该怎样计算上半段的体积呢?

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眉头紧锁……(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该怎样求出上半段不规则图形的体积上,解题思路一度中断……)

就在这时,教师轻声问道:“这上半段的体积和一整个圆柱有什么关系?”(小组继续探究)

生3:上半段其实是一个圆柱被平均分成两份?

生4:对,这半个圆柱的体积可以看成一个完整圆柱体积除以2。

于是我们便有了:3.14×32×8+3.14×32×(12-8)÷2,受上面同学的启发,陆续有同学想到新的解题思路。(见图三、图四)

教师为检测学生对圆柱体积的掌握情况,有意识地预设质疑情境,即将体积知识融入不规则物体中,人为地造成学生的“困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心中的“疑团”,并适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加以指点,为学生撩拨“云雾”,帮助他们冲破固有思维定势的干扰,不仅成功地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用过的“分割添补法”迁移到本题中来顺利求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次明显的锻炼。此番预设学生思绪如泉涌,更让他们在“山重水复”中又见“柳暗花明”,顿时生成灵动的课堂。

二、搭建发现情境——百鸟争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迎合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有效地将这种天性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习变“乏味”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这一课,教材通过“想一想,在套圈比赛活动中哪种方式更公平?为什么”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不少教师利用精心制作的课件来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不同的排队方式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图三,排成圆形的方案最公平。这样设计不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还是不如学生亲身实践来的直观,更有说服力。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的一段回放: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玩一个套小熊的游戏,怎么样?谁能套中,就把小熊奖励给他。

生纷纷举手,争着要上来过把瘾。

师把有意愿参加套圈游戏的同学都请上台来,并安排他们面对面的站好,然后把要套的小熊摆在中间,下令游戏开始。

站在两端的同学首先发现:这不公平,我们离小熊太远了。

师:那该怎么办?

经过商量,有人提议应该站成正方形会比较好。

于是教师安排大家重新站成正方形,然后把要套的小熊摆在中间,下令游戏开始。

站在四个角的同学再次发现:这还是不公平,我们离小熊还是远了。

师:也是喔!那又该怎么办?

经过再次商量,有人提议应该站成圆形才公平。

于是教师再次安排学生站成一个大圆形游戏。

游戏结束后……

师:这个游戏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圆形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圆的特点,教师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套圈游戏中体验圆的特殊性,趣味感极强,很自然地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罗列变得生动、活泼,易于学生接受,达到了“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最佳状态,学生也在“玩”中入情入境,达到“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效果,实现学生愉快学习的初衷。

三、引入游戏情境——其乐融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年龄越小“玩性”越大,课堂是否有趣往往成为孩子愿否主动参与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入好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把要学的知识和“玩”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不但会让孩子们倍感亲切,而且也能展示数学无穷的魅力,在“玩”中学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如:在教学“探索2、5倍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便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不需要计算就知道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不信我们就试一试。”同学们感到很惊奇,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试着要难住老师,结果我回答得又准又快,同学们惊奇之余,都急于想明白这种“神通广大”的本领,于是带着炽热的求知欲,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再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数对)时,我们创设了“寻宝”的游戏情境,请一位同学出来找找老师事先藏在某同学抽屉里的宝盒。在盲目找寻无果时,学生悟出需要老师提供帮助信息,当老师给出它在第几列的信息后,范围缩小了,好找了,可又怎样才能一次找到呢?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已被毫无察觉地带入到了本节课新知的探索中,使学生在三次探宝过程中,悟出确定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教学效果甚佳!

趣味十足的游戏情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释放出来,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状态,孩子们非常愿意主动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新知的传授已由被动式“填鸭”变成主动式“觅食”,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感觉,学生的思维也在“玩”中不断碰撞与交流。

四、还原生活情境——通俗易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情境越是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贴近,他们自觉接纳知识、融入课堂、主动学习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生活原型,从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寻觅“原汁原味”的儿童生活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并产生共鸣。

如一位教师执教《单名数、复名数互化》一课:

师:扫视全班同学,严肃地说:“穿好校服!”

学生是一脸茫然,有点发蒙。(心想:穿不穿校服好像是班主任的事?)没穿校服的同学赶紧穿上校服。

师:老师刚说完“穿好校服”时,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穿,而有的同学不穿呢?

生:因为我们本来就穿着校服,当然不需要再穿了,而没穿的同学,自然就要穿了!

师笑了。然后在黑板上板书:3吨50千克=( )千克。

师:大家观察,这里谁要换算,谁不要换算?

学生观察发现,领悟到只要先换算3吨=3000千克,再加上50千克,便是3050千克了。

师:如果改成“3吨50千克=( )吨”后,谁要换算,谁不要换算?

生:(兴奋地举起手)“3吨不要换算,只要把50千克换算成0.05吨,然后加上3吨就是3.05吨了。”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本应回归生活,还数学本来的生活面貌,这样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 有意义的数学。片断中教师巧妙利用“穿校服”这一学生天天都要做,谁也不陌生的生活情境,把原本深奥冰冷的“数学化”知识加工成浅显有温度的“生活化”数学,數学知识一下子变得看得见触得到,就在孩子们身边,变得通俗又易懂。

五、营造实践情境——回味无穷

课标中涉及“实践”一词的频率高达50多次,其中明确指出“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等重要论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有意识地营造实践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多么重要。

下面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一课片断再现。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教材附页中的展开图还原正方体或长方体。

课上教师提问:“围成这样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个面?展开它们这些面会是什么样子?”

接着组织同学们分小组将自己手中的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小心地展开……

教师巡视后挑选出不一样的展开图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这些展开图分成四大类,共11种,最后将分类结果编成小口诀,并配上数字代码,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学得轻松,记得也特别牢。第一类(6种):“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141型)”;第二类(3种):“中间三连方,两侧各一个或两个(231型)”;第三类(1种):“中间二连方,两侧各两个(222型)”;第四类(1种):“两排各3个(33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对正方体或长方体进行展开的实践活动,由此学生积累了第一手最感性的资料,为后面的分类和巧编口诀打下很好的基础。整个过程犹如细品一杯醇香的奶茶般带给人无穷的回味。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一味地视教材为“圣经”,顶礼膜拜,甚至当成是至高无上不可逾越的。只有把课本看成学生的学本,把教材看成学生的学材,结合具体的学情对教材情境适当地作出必要的微调、增删、整合,巧妙用活教材情境,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刻板、生硬的数学教材“活”起来,让教材再次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

猜你喜欢
点亮校服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记忆深处的校服
校服·校腐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校服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