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之我见

2018-06-23 09:17李杰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子成语习惯

李杰

阅读,是令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作为老师的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责无旁贷。为了让学生坚持每天读书,老师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让学生每天在微信群坚持发读书小视频,有的让家长下载“荔枝”,每天大声朗读录音,再分享到班级群里,还有的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个阅读记录本,让学生每天记一篇阅读记录。下面我想就每日的阅读记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每天都记阅读记录,占用了孩子宝贵的读书时间,得不偿失。

以我的儿子为例,他上三年级,他的一篇阅读记录包括好词积累、好句摘抄、读书心得三大板块。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他每天完成这样一篇阅读记录大概需要20~30分钟。我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我看到,前10分钟的时间里,他不是在专心读书,而是在焦急地浏览,寻找好词好句,甚至有时因为不能确定某个词语或句子算不算好词好句而犹豫不决。好不容易决定好了,开始往本子上抄写,大概需要10分钟。接着,又开始为读书心得发愁了,刚才只顾着找好词好句了,根本没有注意故事情节和内容。我鼓励他再看一遍这一章节,这大概又需要5~10分钟,看完再组织语言写下来,又是5分钟。终于完成了,孩子合上本子的瞬间,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大概代表的是一种解脱吧。简单地收拾好书包后,他马上拿起自己心爱的《哈利波特》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开始反思,刚才的半小时如果让孩子专心读书是不是更有意义?写到本子上的东西就一定记在心里了吗?回顾整个记阅读记录的过程,我感到得不偿失。因为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大概需要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完成,另外,再记阅读记录还要半小时,他每天都在抱怨没有时间看书,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又挤占了孩子宝贵的读书时间。

其次,我认为,每天都记阅读记录,破坏了孩子的阅读興趣,弊大于利。

阅读,对孩子来说,重在兴趣,有兴趣读,才有养成习惯的可能。而每天记阅读记录正是在消磨孩子的读书兴趣。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让我们每天读书必须记阅读记录,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望而却步了吧!既然读书那么麻烦,不如不读了。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10岁的孩子呢!我认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重在激发兴趣,保护兴趣,让学生愿意读,能读下去,是关键,是基础,读得怎么样,记住了什么,是上层建筑。没有爱读作为基础,就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记住什么,那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还以我的儿子为例,在他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读故事,快到5周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自主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现在10岁的他,每天放学回来除了做作业,就是喜欢与书为伴,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乐趣、是消遣、是放松。他常常会兴奋地跟我聊起书中的小伙伴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读书对于他,是一件幸福又好玩儿的事。但是,自从去年寒假开始每天记阅读记录,他时常显得有点烦躁。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他想出了很多“窍门”。用来记阅读记录的书,都是选一些之前看过的浅显易懂的小书,因为这样好写读书心得。好词,干脆去《成语大词典》上直接抄写十个成语,好句,去专门的阅读训练习题书上,抄写现成的好句。所有这些“违规”行为,都是为了快点完成阅读记录,好去多看一会儿书。这是一个孩子无声的反抗啊!为人师又为人母的我,开始担心每天的阅读记录,是不是在消磨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培养起来的读书兴趣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阅读记录没必要每天记,可以每周记一次,利用周末时间,回顾一周所读所感,或者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记一篇阅读记录,摘抄一些好词佳句,写一写读后心得。每周认真完成一篇比每天应付一篇更有意义。

阅读记录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坚持读、读有所获,而坚持读,需要兴趣来支撑,读书收获是潜移默化中的熏陶,不是机械生硬的搬运。无论作为父母,还是老师,在孩子的读书问题上,我想我们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一颗平常心,悉心保护孩子的读书兴趣,积极创建交流平台,相信“量”的积累必定会带来“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本子成语习惯
本子的心愿
扔掉的本子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