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8-06-23 09:17徐长林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尝试校长教学法

徐长林

2017年,“尝试教学法”及“尝试教育理论”创始人邱学华先生83岁。他与所有的老人一样,知道这是一个应该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也知道民间有“七十四、八十三,都是人生鬼门关”之说法。可是,就在这一年,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做出了一个既挑战世俗更挑战自我的大胆决定:到山东昌乐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为一体,十五年一贯的现代化民办学校任总校长。

当校长?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邱学华先生50多岁时的另一次大胆而出人意料的决定,就是主动、坚决地向上级提出辞去常州师范学校校长的请求。朋友劝说、领导挽留,都没有改变他的主意。最终,于1988年调离了已主政四年的常州师范,来到了常州市教科所。此间,又婉拒了上级让他当所长的好意。他不当领导,甘愿做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就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理由去堂堂正正地搞尝试教学的实验研究。

三十年前,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校长职务,我们今天理解了:校长千千万,能搞出“尝试教学”研究成果的邱学华只有一个。

今天,毕竟是83岁高龄,毕竟功成名就,他又因为什么再去出任一所规模庞大的私立学校的校长?

论资历。他从16岁就当小学代课教师,曾经做过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小学校长、师范学校校长,还做过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可以说,教育战线上的各类角色他都担当过了。

讲贡献。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创立了“尝试教学法”,后来又在实践中将其升华为“尝试教育理论”,使之成为了“在改革开放之初诞生,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中的一个”的教学成果。他创立的“尝试教学法”,通俗易懂、操作简便而又适应中小学教育实际,颠覆了传统教育中“先讲后练”的做法,提出并成功地践行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资料记载,他已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讲学600多场,约百万人次听讲。现有实验基地学校1700多所,60多万教师参与实验研究,受教学生3000多万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专家鉴定意见对《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从七个方面给予了具体评价之后,“认为‘尝试教学理论这一课题的成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际效果显著;它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尝试”。

看影响。他早已因为创立和推广“尝试教学法”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朱永新先生称他为“教育的‘光明使者”;戴汝潜先生认为“这个教学法是中国特级教师自己的创造,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一部分”;顾明远先生则认为“尝试教学法一改过去‘先讲后练的老传统,先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经过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由此而增长,学生思维由此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由此而增强”;河南大学教授陈梓北则赞“尝试教学法”“有胜于古,有胜于洋”;杭州师范学院教授汪刘生称他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将邱先生的理论与实践称为“邱学华现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邱学华个案研究报告》中认为“他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方法赢得了两岸四地教师的一致欢迎,在海外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湖南教育》记者陈刚因“贴近度大”“可行性强”“示范性好”“心里话多”“覆盖面广”“受益率高”等特点称他为“受欢迎的数学教育专家”;台湾高雄市莒光小学陈美莉实践后认为“尝试教学法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澳门数学教育学会会长汪甄南说“这样一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对澳门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香港教育学院余荣燊基于經历、人品和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因素,坦言“在内地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之中,邱学华先生是我最敬佩的学者”。至于《人民日报》 《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媒体的报道就更多了。

说荣誉和地位。特级教师、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曾以获奖者身份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如此的荣誉,令人羡慕。退休后,仍有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院长,华东师大、南京师大、鲁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杜郎口中学、香港优才书院教育顾问等头衔。这,又足以证明他在教育界的翘楚地位。

带着不解,循着他的贡献、影响和荣誉往回走,我终于在他的履历中找到了原因。

他68岁的时候,曾在《人民教育》发表文章,题目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学校”。文章中表达了自己“要办一所理想的学校”的愿望。他说:“50年前我当过小学校长,当时年轻,糊里糊涂的,后来当过师范学校校长,但校长没有自主权。现在我要办一所理想的学校。我已是68岁的人了,但还是雄心勃勃,再来尝试一下,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有了这样的雄心,就必然会真诚地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北大公学昌乐双语学校的盛情邀请,给了他圆梦的平台。由此看来,邱先生83岁的再度出山,不是心血来潮的临时动议,至少在15年前就已经有了远大的梦想和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是一般教师退休后惯性作用下的短时发力,而是为了全新的目标鼓足风帆的全新启程。

对于做出今天这个决定的原因,邱先生也在上任后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为了感恩,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可谓掷地有声,令人动容。

提到感恩,他感恩人民的培养。认为自己没念过师范,却在16岁幸运地当上了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并在17岁被提拔为教导主任,20岁当上了小学校长,这全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发展机会;后来又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深造,当了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的校长等。今天有很多人喜欢把成功的原因归于个人的打拼和家庭的支持,却漠视了社会为每个个体成功所奠定的根基。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作用下,他表达了自己的衷心:我虽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退休老兵,但身体尚可,还能为国家做点事。国家强大了,我高兴。为国家办实事,不在年高,我要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舔砖加瓦。由此我也联想起了邱教授曾经写给广东省深圳市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赠言:“抛开世事浮华,不负人生年华,任凭岁月蹉跎,看我有益天下。”在勉励他人的同时,邱先生自己也一直在鞠躬尽瘁地做着“有益天下”的事情。

提到实现自己的愿望,邱教授说就是想亲自去办一所走中国化道路的学校,继承和发扬中华教育优良传统的学校,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培养国际交流人才的学校,学生能强健体魄、茁壮成长的学校,书声琅琅、活泼欢乐的学校,社会欢迎、家长信任的学校。他说,这些目标追求,虽然有点理想化,但是有了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去接近。我完不成,也可为别人铺路探索,后人可以继续干。

他之所以强调“中国化道路”和“继承和发扬中华教育优良传统”,是不满于中国教育理论界太盛的崇洋风气。他早在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论源头认真梳理的过程中,就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从《周易》的“童蒙求我”,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孟子的“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到朱熹的“指引者,师之功也”,从陶行知的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己学,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胡适的“自古成功在尝试”,到鲁迅的“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关于“路”的名言,直到毛泽东、邓小平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让他看到了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教育优良传统。他要站在中华教育优良传统的根基上,按照自己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办出一所心中的理想学校,用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完全能够担负起引领与泽被现代化学校发展之重任。

踏遍青山人未来,教育人生竞风流。

邱学华先生已从江苏出发,来到了齐鲁大地,率领着新的团队,朝着心中理想学校的目标,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地启程了。通过他合一的言行,我感受到了他心中拥有的文化自信。我致敬他“为国家做点实事”的精神,祝愿 “理想的学校”早日诞生在这位教育的“光明使者”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手中!

猜你喜欢
尝试校长教学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论校长的修养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