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林武术与老年养生

2018-06-26 07:24/
少林与太极 2018年7期
关键词:易筋经少林习练

文 / 李 奕

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养生”二字时刻警示着人们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人类越来越追求着高质量、高标准、高大上的生活,尽管医学足够发达,但是人类还是想通过自身努力找到一个保养、调养、颐养生命的方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细心观察不难看出,近几年广场舞、健身操、八段锦等有氧运动成为当下人们用于养生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养生的行列,也有极少部分老年人坚信着老祖先创造下来的财富对于养生是大有裨益的,于是开始了习练养生。少林武术中的《易筋经》《洗髓经》都是很著名的养生功法,他们以此作为强身健体、提升生命质量、调养身心的经典文本。

少林武术是中州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文化特色享誉海内外。少林武术动作迅猛,快速有力,非打即防,随时随地都可以施展解数和发挥威力,具有鲜明的技击性。或许有人会问少林武术怎么能与老年人养生联系在一起?那么,就跟随作者来一探究竟。

一、少林武术的和谐价值观

(一)内外兼修

和谐是武术的独特价值取向,少林武术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同样也具有和谐的价值取向。

少林武术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身与心是其子系统,它们是统一的,身体的内与外、神与形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讲求内外兼备。

少林武术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训练,先外练形体,再内练精神、气、力。所谓外练就是要对人体骨骼和肌肉关节进行锻炼,也要对由肢体所完成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形进行锻炼。

少林拳中的马步桩,就是少林武术中最常见的基本功,不仅使动作规范,而且使人体的骨骼、肌肉各个系统得到了锻炼。外部锻炼打通了人体内部的通道,才能促使人体内部精气得到流通。少林武术讲求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要协调一致,手、足、眼三者相齐,鼻尖、脚尖、指尖三尖相照,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使身体高度协调,达到平衡。所谓内练就是主要通过修禅来悟拳术,通过意念来导引气,以气促力,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的、修身健心的方式。古语有云:“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武术中比较重要的养练观。“天人合一”讲求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万物皆统一。少林武术在练功时十分重视按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技能水平的变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相应练功的目的。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四季的变化,主观能动性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才能达到修身、健心、养生的目的。

如《少林拳法大要·拳法练习之程序说》:“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还有“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五脏的变化,以站、卧、坐、走的方式进行习练,也根据四季的变化习练不同的器官,使得少林武术与中医五行产生了紧密联系。

少林武术除了讲求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更讲求与人的和谐相处。少林武术提倡武德,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戒律规范,而且时刻要求习练者以“德”为先,“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练者要“宽容”“谦让”“不拘小节”等等,以求人际和谐。

二、少林武术的主要养生功法

古老的少林武术给人以神秘、深邃的感觉,或许其技术的迅猛、短小、精湛会给人以“过猛”的错误观念,认为不适宜普通大众习练,但是少林武术在养生方面却是一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包含着哲学、佛学、中医学等多种文化,寓其于外练之中,不仅适合青年人习练,对老年的养生也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戴金符教授认为“养生体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养生体育’就是指专门的养生活动,如养生气功、武术等;广义的‘养生体育’包含日常生活的调养和医药调养等。”

呼吸是人体维持基本活动的基本形式,少林先师们就通过调配呼吸的方式来习练身体,保养和颐养性命。少林武术把呼吸称为“提沉气”,提气为吸气,沉气为呼气。在练习中,起式用提气——吸气,落式用沉气——呼气。施发劲力用“呼沉气”,蓄劲化力用“吸提气”。掌握好呼吸中的“提沉气”运用规律,既可保证运动的强度,又可减少自身运动的消耗力,减轻肌肉的疲劳。

少林功夫的一大精髓就是吐纳。少林武术中的《洗髓经》《易筋经》等都属于典型的吐纳功。有人说《洗髓经》为内修的经典之作,归于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练的经典著作,源于少林,流传至今。

(一)《洗髓经》

《洗髓经》据说传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达摩从印度经海路来到中国,从广州上岸,北上游历,最后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落脚。达摩看到,常以坐姿,比较少动,身体就会因为欠缺运动而不平衡,所以他即去教导僧人健身的功夫以平衡身心发展。达摩圆寂以后,原本埋葬于少室山后,但是后人开棺时却发现只留下一只鞋子和两部梵文著作,一部是《洗髓经》,一部是《易筋经》。

《洗髓经》的特点,在于它把调整呼吸、按摩穴位和活动筋骨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肢体的活动导引气血的流通、顺达,来清除潜藏在筋骨、脉络、骨缝中的废物,进而使气血运行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具有调整阴阳、修残补缺的作用。“六字诀”着重于吐纳,先呼后吸,通调脏腑气血;而《洗髓经》则注重导引,先吸后呼,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养生气功的基本内容。通过锻炼,加强局部的动作,可以治疗局部的病变。它的气有的按经络的通路走,但是大多数不按经络走,而是活动某一地方,意念就到某一地方。

《洗髓经》是通过穴位按摩,肢体扭转屈伸,调整呼吸,来清除潜藏在筋肌骨缝中的病邪。骨头里最重要的是髓,是骨头的精液,髓在机体里有很重要的作用。髓养骨,髓竭则骨枯。脑为髓之海,髓充足则脑健壮。髓藏于骨内,少有活动的机会,《洗髓经》配合气血运行之轨道,用肢体屈伸扭转,以加强生理活动机能,上下左右,阴阳转化,使全身所有骨节都得到洗刷。关节在外面活动,髓液在内里活动,筋、肉、气、血都应之而动,从而使气血畅流于各组织器官中。经络之末梢得以疏通,可达到健骨柔筋、健髓充脑的功效。

(二)《易筋经》

根据唐豪著作《少林武当考》中的结论,清道光三年市隐斋版的《易筋经》是紫凝道人作品。

“易”是调理、变通、改换的意思;“筋”指筋骨、筋膜,还有人说是经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强调“筋”对打通周身、通行气血的重要性,就是改变筋骨,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的内功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半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配合《易筋经》;但是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的内容,且与原有功法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派生出多种习练样式和风格。仅少林寺《易筋经》版本就有60余种,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式。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的方式,以一定的姿式,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屏气。

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12式如下:即韦驮献杵(有3式)、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式、掉尾式等。练时要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才能宁心静神,内安五脏,端正身形。《易筋经》一方面在练功方式中强调动功与静功的结合。另一方面在练动功时要求“动中静”而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就是在形体保持安静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动静结合,达到意、气、力三者的协调配合,才能内养脏腑气,外练筋骨皮。易筋经的内功一般适用于体力比较好的青年和壮年,内功运动量比较大,强度也比较大。但是外功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运动手指、手掌以及上肢来显著改善体质、祛病延年,适合于各个年龄层的健康人群以及慢性病人群。老年人应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自主调整呼吸,自行调整动作幅度,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三)少林武术应当引起老年人的关注

老年人虽然作为武术传播中的“夕阳力量”,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老年人喜欢习练太极拳,是因为其习练的强度、内容、韵律以及效果等适合老年人,但是少林武术也同样对老年人的身心大有裨益。

要去除大多数老年人对少林武术不适合习练、不适合养生的片面认识,加强对少林武术与养生结合的相关知识的传播,使其更多地对少林武术与养生关系进行了解,让更可能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习练队伍当中,也可将这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武术传播开来,使更多的中国老年人乃至国外的老年人了解、习练、热爱,从中受益。

少林武术迎合了21世纪人们对健身、健心、养生的需求,神秘的少林武术与养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少林武术与养生在中国少林文化丛书中成为重要的篇章。科学的验证能够使少林武术的养生理念大步迈向社会,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不仅可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保驾护航,而且更加带动少林武术与养生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易筋经少林习练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圣典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