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笔法探究

2018-06-27 08:45袁文甲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欧阳询行笔收笔

文/袁文甲

YUAN WENJIA袁文甲

生于淄博。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廊坊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书法教学、创作。作品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课题,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选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双年展、兰亭四十二人雅集,获第三届全国林散之奖提名奖,山东省文学艺术最高奖泰山文艺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展览三十余次。

图一

米芾学书极勤,用笔精妙,尤其以行、草书见长,其笔法早年集古颜真卿、沈传师、欧阳询和褚遂良,中年得法魏晋法帖,最后以取大令笔意为最,取之舍之,写我意趣,终自成一家。其行书笔法由平淡清古至意韵多变,形成独特的笔法体系。下面以米芾的行书笔法为例进行讨论,本文主要分行书笔法的基本规范、行书用笔的承接方式、行书笔法呼应关系三部分。

行书笔法的基本规范

笔法即用笔的法则,书法用笔自有规律,也讲究气息,通过用笔来传达神采、骨力、气象,用笔的气息为书法创作的基本追求。唐太宗曰“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太宗强调笔法和笔意之重要。“笔法”是书法家驾驭笔墨、抒发性灵的关键所在。赵孟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遂有“书法以用笔为上”的论断。笔者认为用笔的基本规范主要有起笔、行笔、收笔。米芾行书用笔极具特点:提按强烈、跳跃飞舞、绞转反侧、八面出锋。刘熙载有“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之语,米芾行书用笔在这方面颇为吻合,提按动作特别强烈和频繁,其《蜀素帖》《苕溪诗卷》便可体现,纵观两帖至最后,提按越强烈,几乎就是刚按下一笔就迅速提笔,笔锋如同在琴键上跳舞的手指,笔锋的极具变化耐人品味。

起笔

图二

起笔为一线之首,为一笔一画的开端,也是定格点画形态和点画力度的决定因素,亦在笔势上承前启后。米芾的行书起笔变化多端,分别以形态和势态作出分析。(图一)

图三

此为米芾《蜀素帖》中“一”字的各种起笔。由此可见,米行书起笔形态和方向的丰富,亦能感受起笔的动感和节奏,其形态以方圆尖为主,笔锋或藏或露,方向或顺或逆,极富变化,又兼具速度发力,挺拔中有运动感,耐人品味。

起笔形态

起笔以方(图二)、圆(图三)、尖(图四)为主,通过起笔可窥视其用笔渊源关系。

起笔见方,斜切笔。依次取米芾《避暑帖》、《秋暑憩多景楼帖》 《贺铸帖》中的“一”字起笔。此切笔、方笔笔法多来源于唐欧阳询、晋二王法帖等。

起笔见圆,含蓄、厚重。取米芾《蜀素帖》中的“一”字起笔。此笔法多来源于唐欧阳询、晋二王法帖等。

起笔见尖,坚挺、飘逸。取米芾《蜀素帖》中的“一”字起笔。此笔法多来源于唐褚遂良、晋二王法帖等。

起笔势态

米芾行书起笔势态以逆势(图五)为主,顺势(图六)为辅,我们把逆时针方向取势运动叫逆势起笔,顺时针方向取势运动称顺势起笔。逆势起笔多张力和弹性,顺势起笔多速度和节奏,各具特点,风格不一。

逆时针取势起笔,下压,富有张力、动感、弹性。依次取米芾《乡石帖》《戏成诗帖》《值雨帖》中的部分字起笔。此笔法多来源于晋二王法帖等。

顺时针取势起笔,上顶,富有节奏、动感、弹性。依次取米芾《公议帖》《珊瑚帖》中的部分字起笔。此笔法多来源于唐褚遂良、晋二王法帖等。

行笔

米芾行书行笔要求在提按、顿挫中达到统一,多变中求和谐,把裹与藏、肥与瘦、中与侧、简与繁等对立关系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米芾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可见其运笔的丰富。以行笔中的中侧锋形态和顺逆势的运动为例作分析。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行笔的中侧锋

米芾行书行笔中侧锋兼用,中锋挺拔、饱满,侧锋厚重、老辣。(图七)

中锋行笔,挺拔、饱满。所谓“中锋”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古人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中锋行笔时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笔写到底,应根据需要随时“掭笔”使其保持“锥形”。依次取米芾《乐兄帖》《蜀素帖》中的部分字行笔。此笔法多来源于唐颜真卿等。

侧锋行笔,厚重、老辣。所谓“侧锋”指笔锋不在笔画中心运行。其特点是线条不够丰满。过度的偏侧(笔锋在笔画的一侧运行),线条会出现锯齿状。古人云:“正锋居八,侧锋居二。”但在米芾的行书中却以侧锋居多。依次取米芾《珊瑚帖》《蜀素帖》中的部分字行笔。此笔法多来源于唐颜真卿等。(图八)

图八

行笔的顺逆运动

米芾行书运笔的方向包括顺、逆向,也有先顺后逆,先逆后顺,但总体方向承接的是起笔的顺逆势(图九),其方向的运动变化造成了线条的动感和节奏。

图九

收笔

收笔为一线之尾,要完整、自然,不可轻率,米芾行书点画收笔以藏锋和露锋为主,藏锋厚重含蓄,露锋活泼精神。(图十)

图十

藏锋收笔自然地回转,腾空作势。依次取米芾《公议帖》《蜀素帖》中的部分字收笔。此笔法多来源于唐颜真卿、欧阳询等。(图十一)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露锋收笔横画分右上出锋和右下出锋,竖画作悬针竖或左下、右下出锋。依次取米芾《蜀素帖》《公议帖》中的部分字收笔。此笔法多来源于晋二王法帖和唐褚遂良、欧阳询等。

行书用笔的承接方式

米芾行书用笔的连接处可分三种:顺势连接、逆势连接、意接。顺势连接流畅自然,随势生发,形状为柔和的弧形;逆势连接作方向的变化,线的走向发生变化,笔画连接处逆向反折书写下一笔,形状为峻厉的方折;意接为断开空接,意相连属,给人无限的遐想。

顺接(左),空间分割为弧形和半圆形,流畅自然;逆接(中),线方向发生变化,往往是先逆后顺的承接;意接(右),笔断意连,空灵、活泼。以上文字取自米芾《来戏帖》。(图十二)

笔法呼应关系

书法用笔讲究呼应 关系,尤其行草书,线条之间的呼应如同血脉,不可间断,米芾行书的笔法呼应较为强烈,除了起笔、收笔的笔意连带之外,线条之间多作俯仰、向背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米芾的行书侧如飞势,极具精神,气韵生动。(图十三)

俯仰:字内空间或字与字的空间里横向点画间上下呼应的关系。 向背:字内空间纵向笔画间呼应的关系。

俯仰关系

“俯仰”为上下关系,实为反向,但正向相交,俯仰多作字的横势发展,线势开张,同时,俯仰也达到力的均衡,增加字的稳定性(米芾行书多取右上斜势长,右下势短,打破均匀力量和平衡,造成摇曳多姿的效果,增加趣味)。

此三字取米芾《珊瑚复官二帖》,俯仰关系清晰可见,上仰取长势,右下取短势,字形活泼多姿。(图十四)

向背关系

米芾行书笔法有取法欧阳询、颜真卿,而向背关系最典型的书家莫过欧、颜,欧体多相背,颜体多相向。相背多瘦劲,相向多雄浑,气息不一,然米芾却将其化古,据为己有,其用笔关系中有大量的向背,造成了多样的气质。

此四字取米芾《珊瑚复官二帖》,清晰可见向背关系,甚至单字中相向和相背共同结合,造成了笔法丰富的同时也使得空间递进关系和呼应关系明显,极有韵味。(图十五)

如今,我们关注和研究古人笔法、解体等,不能仅粗略程式化模仿,古人作书一切本于自然率性,我们需以此为前提对古人笔墨进行剖析,逼近范本,力求全像,进而学古化古才可。学书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对笔、形、章法、墨法等基本问题不断递进式的反复锤炼,进而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随机生发,才可达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

袁文甲临《焚香帖》

猜你喜欢
欧阳询行笔收笔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二)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九)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唐欧阳询《用笔论》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一字千进
王忠义教你写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