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某部统训试点新兵军事训练伤调查与防治

2018-06-27 12:59王汝武
武警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兵训练训练科目新训

王汝武,刘 洋

武警部队由于驻地相对分散,新兵训练以往由各支队自行组织实施,训练伤的防治由各支队卫生队负责。2017年某部在总队训练基地成立统训试点,将区域内入伍新兵统一进行训练。因此与以往相比军事训练伤(简称训练伤)有其特殊性,本研究从训练伤的防治方法,训练伤发生率、种类、易伤部位、发生时间趋势、易发生科目等角度分析训练伤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有针对性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年度某部1420名新兵为研究对象。研究小组由参与保障的8名军医和12名卫生员组成,要求军医、卫生员到训练场巡诊保障至训练结束。训练科目主要是正常军事科目和体能训练科目,体能训练科目贯穿整个训练过程。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统计统训试点内各卫生室门诊登记日志,包括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的训练伤病例,排除非训练致伤病例。收集训练伤研究所需数据,数据包括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城乡背景、发生时间、训练伤种类、发生时间、训练科目、损伤诊断及部位等。对个别登记项目不全的记录,通过查阅新兵档案或病例随访补充完善。研究时间从新兵入营开始至新训结束共计3.5个月。同一病例同部位受伤多次就诊仅统计为受伤1次;同一病例不同部位分次就诊统计为受伤多次。全部资料录入Excel进行分类统计,数据以顺位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表示。

1.2.2 诊断分类 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1]。依据该标准确定在参加军事训练中所发生的骨、软组织或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影响原有训练或因伤改变训练计划1 d以上者诊断为训练伤。根据诊断标准将训练伤分为过劳损伤和急性损伤两大类。诊断均由中级职称以上外科军医根据患者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等结果得出。

1.2.3 防治方法 由总队卫生处统一协调指挥,组建由总队医院、统训点卫生队、新训各大队卫生室形成的三级预防诊疗网络,参加此次保障的医护人员,都是卫生处及各支队精挑细选的军医、卫生员,技术过硬,新训保障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及配备的医疗器材优于各支队。在训练伤防治方面集中培训,统一预防。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为某部全部新训期新兵。共计1420名,其中男1390名,女30名;年龄为17~22岁,平均(19.0±1.6)岁;城市来源新兵280名,农村新兵1140名;均为退、换新兵后部队保留人员。

2.2 训练伤发生率 从新兵入营开始至新训结束,1420名新兵中有286例发生训练伤,发生率为20.14%。其中受伤1次为199例,受伤2次以上为58例,受伤3次以上29例。

2.3 训练伤的种类 调查显示过劳性损伤为急性损伤的3.21倍,从总伤比构成来看,疲劳性骨折占比最大,其次是创伤性关节炎、腱炎及腱鞘炎、关节扭伤。其中过劳性损伤前三位为疲劳性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和腱炎及腱鞘炎,疲劳性骨折部位多为胫骨(45.12%)和股骨(21.95%),在创伤性关节炎部位多为膝关节(54.76%)和踝关节(21.43%),在腱炎及腱鞘炎发生部位多为跟腱炎(43.59%)和髌腱炎(38.46%,表1)。

表1 1420名新兵两类训练伤损伤种类的统计 (n)

2.4 训练伤各周发生数量及时间分布趋势 表2显示以周为训练时间单位分析训练伤发生的情况,在训练的第6~10周发生损伤较多,占全部损伤的51.74%;高峰点在第8周,10周以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训练伤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图1)。

图1 1420名新兵训练伤时间分布

2.5 城乡背景的影响 在全部新训新兵中,城市来源新兵280名,受伤38例,训练伤发生率13.57%;农村来源新兵1140名,受伤248例,训练伤发生率21.75%;城市来源新兵训练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农村来源新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82,P=0.0022)。

表2 1420名新兵各周训练伤发生情况分布

2.6 训练科目的影响 导致损伤的训练主要是体能训练,占全部损伤的72.5%,正常军事科目导致损伤27.5%。体能训练导致下肢损伤76.5%,致伤科目主要是长跑、冲坡跑、劈叉训练、“鸭步”“蛙跳”等,以长跑为主要致伤科目;导致上肢及颈肩部、胸背部损伤23.5%;致伤科目主要是臂力器械锻炼、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正常军事科目3000 m武装越野、器械单双杠一、二练习、战术基础动作、徒步野营拉练等为易致伤科目。

3 讨 论

随着军事训练科目和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逐渐加大,军事训练伤已成为严重干扰正常训练、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问题[2]。新兵到部队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之突然接受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易致身体生理机能和心理的一系列不适,因此新训期属于训练伤高发期[3];战士的心理素质也是导致其训练损伤的重要因素[4],对新训新兵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可减少损伤发生[5]。发生训练伤既影响新兵的身体健康,也影响部队的正常科目训练,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随着新训阶段训练强度的加大,训练伤的发生逐渐增多。军内报道武警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率为25.3%[6],由于某部统训点集中统一训练,管理、保障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本次调查新兵新训期间训练伤发生率为20.14%,低于文献[6]的报道。过劳损伤中以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最多(28.67%),与张亮等[7]观点一致。

关于训练伤发生的时间分布及趋势,与以往的结果不一致[8]。本次调查显示,开训后第6~10周训练伤发生率较高,至第8周到达高峰,10周以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训练伤的发生率逐渐下降。说明开训后6~10周随着训练科目逐渐增多,对新兵体能训练要求过高,各单位随着会操、比赛增多,这个阶段新兵到部队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部队环境,受这些因素影响,训练伤会相应增加。10周后随着新兵动作要领逐渐掌握,体能提高,对部队生活逐渐适应,训练伤逐渐趋于平稳阶段。

来源于城市的新兵训练伤的发生率低于农村新兵,可能与农村新兵更珍惜当兵机会,平时能吃苦,善于忍耐,出现身体不适也少有就诊,坚持训练,当身体过劳后丧失对肌肉、骨骼的保护,因此训练伤发生率高,另外在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上可能与城镇新兵也有一定差距;此观点与饶南等[9]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训练伤防治方面,我们结合统训试点新兵人员集中的特点及训练伤发生规律,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治:(1)开训前对新训干部、班长骨干集中进行预防训练伤的健康卫生教育,学习有关训练伤的类型、影响因素、易致伤科目的防护等;新兵入营后及时了解其家族史,既往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接受过系统体育锻炼,有无手术史等,掌握新兵健康方面第一手资料;通过电视授课、集中讲课等方式,让新训干部、班长、新兵全面了解训练伤的科学防治常识。(2)根据训练伤发生各阶段特点,征求新训干部意见,使训练计划制定科学、合理;在训练6~10周训练伤高发时段,训练时强调室外-室内-室外操课的循环变化规律进行统筹安排、穿插进行,训练前充分做好热身活动,训练后做放松活动,在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方面因人而异,逐步提高他们身体综合素质,不盲目追求达标,有效干预训练伤的发生。(3)训练期间医务人员深入训练场,随队巡诊保障训练,对发现有训练伤前期症状者及时协调训练干部,提出更改训练科目、减轻训练量、休息、理疗等措施进行干预。拓展更新损伤防治的思维理念, 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整个军事训练过程中[10]。对于病情较轻训练伤患者在统训点卫生队及时给与理疗、活血通络药物治疗,下肢伤者嘱其卧床休养、肢体抬高制动等措施,病情较重者送总队医院住院进行系统治疗,包括手术、石膏制动、夹板固定等。⑷统一加强对训练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训练前指定有经验的安全员仔细检查,评估,防止意外损伤。为保证参训人员的营养,采取社会化保障,饭菜可口,营养丰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统训试点新兵新训期训练伤发生状况调查,新兵训练第6~10周训练伤发生较多,其中过劳性损伤多于急性损伤,要重视农村新兵训练伤的防护;因人施训,有针对性预防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张 莉,薛 刚.《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应用研究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286-288.

[2] 邵壮超,解宏伟,贺 祯,等.军事训练伤致伤原因分析[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3,15(4):232-233.

[3] 冯 杰,王 飞,范跃星,等.武警某部冬、秋两季新兵基础训练前期下肢训练伤调查分析与对策[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4(7):577-579.

[4] 张仲柏,刘春蓉,张红英,等.武警部队某部军事训练伤调查[J].武警医学,2016,27(4):336-338.

[5] Galambos S A,Terry P C,Moyle G M,etal.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injury among elite athletes.[J]. Br J Sports Med,2005,39(6):351-354.

[6] 李瑞阳,任爱民,刘俊斌,等.武警某部战士运动系统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0(1):42-43.

[7] 张 亮,黄昌林,左新成.某部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特点[J].实用医药杂志,2017,34(5):388-390.

[8] 兰晓霞,张明顺,兰娇霞,等.武警某部2008年新兵集训期间训练伤发生情况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9):1131-1133.

[9] 饶 南,孙金海,胡 建.武警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调查[J].武警医学,2017,28(12):1240-1242.

[10] 黄文砚,杨 杰,杨 飞.军事训练伤预防控制的训练学思考[J].人民军医,2014,57(3):258-260.

猜你喜欢
新兵训练训练科目新训
新体制下新训工作的方法探讨
某型全动模拟机起落架仿真控制电路改进实现方案
“爱心班长”与新兵训练
吉林省消防训练科目乳酸代谢特征及实践研究
新训期间疫情防控重大问题研究
陆军特殊专业新兵训练期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
歼—15首次在南海起降
炮炮 向前冲之新兵训练营
新兵训练骨干集训工作的重点与对策
军校大一学员新训期间应激压力及其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