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文化的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一体化设计实践探索
——以六盘水东站为例

2018-06-27 07:14辛庆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站房六盘水广场

辛庆丽

中铁五院集团 北京 102600

正文:

高铁站房与广场一体化设计使得项目整体性强,但牵涉面比较广,其中铁路与地方的界面划分,使两者业主不同,通常会产生站房与广场在设计、施工阶段分离的的现象,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最终实施效果。

在六盘水东站及站前广场的设计中,地方将站前广场委托给设计单位,使我们从源头上可以统筹协调,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实现最优的一体化设计。

1、工程概况

六盘水东站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计为线侧平式站房,车场规模为2台4线,最高聚集人数200人,为小型铁路站房。站场、站房和广场选址周边均为小山,站房距离站前城市道路260米,高差约28米。如何在广场设计中消化地形中的大高差和大进深,是整个规划设计的重点。目前国内小型站房的站前广场面积大小没有明确的规定,需依据具体的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2、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传承地域文化风貌的一体化设计

六盘水地处滇、黔两省结合部,号称“中国凉都”,风光壮美,景色怡人。毛主席曾经作《七律一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巍巍乌蒙山的恢宏气势展现在人们面前。该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地形起伏大,站房与广场间高差大,并且站房的选址在远离城市的新区,周边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开发。

六盘水东站作为一个小型车站,站房设计时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建筑形体通过对六盘水地区特色的山水元素的现代演绎,提取弧线的屋面形式,隐喻山明水秀的城市特色,传达现代、活力的城市形象。在设计中通过室内、室外建筑细节的处理,打造适宜的空间,拉近车站与城市、行人的距离,为旅客、居民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广场设计结合站房形态与周边山峦起伏的现状地域特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地形的高差特点,设计成层层跌落的空间形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形态,成为连接城市与站房的纽带。(图1)

图1

3、一体化设计的策略

3.1 总体规划布局一体化

站前广场作为高铁站房与城市功能的联络纽带,承担着交通转换与联系的作用。设计需要从站、场、城一体化角度出发,使广场各功能空间与高铁站房、城市功能发生关系。在此次整个站区的规划设计中,分别从平面和竖向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平面总体规划。设计中以站房为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将站场、站房、站前广场、综合开发以中轴对称的形式,南北向有序展开,形成以站房为中心的站区中轴线。人行旅客通过广场前层层的大台阶,实现空间的转换。层层台阶形成跌落的步行空间,连接高铁站房、广场及片区内的各功能空间,将高铁站区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依托特殊地形进行景观设计,打造以展示、旅游、景观、休闲、商业等为一体的城市开放空间。

二是竖向规划。地面层只作为集散和景观广场,并设置连接城市道路的步行台阶,打造慢行空间系统。广场下为架空层,作为火车站的交通枢纽核心区,其首要功能是交通疏散。在架空层设置各种交通设施和设备用房,将高铁、长途汽车、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进行整合,实现与站房功能的无缝换乘,人流、车流竖向分开。架空层外为道路连接的区域,是以广场景观为核心的文化商旅综合体区域,通过空间形态一体化设计实现与高铁站区空间的融合。(图2)

图2

3.2 功能空间一体化设计

站房为主体一层,局部二层的空间。中间为一层候车大厅,是人员最为密集的空间,通过合理组织平面流线与空间形态,形成高效、简明的空间形式,保证各功能区尺度合理、宜人,满足旅客的多种使用需求。室内空间造型与建筑外部形象相结合,吊顶采用木色格栅与天窗设计,结合立面变化形成丰富的室内空间,体现文化韵味。中央入口处采用格栅与玻璃幕墙结合,形成开敞通透的候车厅。室内空间设计利用多样的空间形式,丰富了小型车站的单一空间形态,为旅客营造出明亮舒适的候车环境,提供全新的出行体验。(图3)

图3

图4

广场设计采用与站房中轴对称的形式,地面铺装结合站房曲线的形象,寓意展翅高飞,翱翔天际的城市门户,衬托站房现代、腾飞的建筑形象。地面铺装与景观的虚实结合,隐喻城市水文化特色。地面广场层设计为人行、景观的广场,通过站前平台的楼扶梯与架空层链接。广场前大台阶与广场外侧空间连接。广场下为架空的机动车空间,既保证了空间的完整性,又能增加架空层空间的采光和通风,包含社会车、出租车;公交车、长途车。站房与广场空间通过出站地道的联通和站前平台的楼扶梯设计,形成内外渗透,各功能区间顺良流动的空间,各方向的旅客被引导入各功能区,实现站房空间与站场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图4)

站房与广场周边,结合需求设置综合开发,通过一体化设计,控制周边建筑的形态和尺度,达到控制区域内整体空间形态的目的,使该区域成为高铁片区的核心,成为城市新的地标。

3.3 高效合理的交通组织策略

站前交通一体化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高铁站房和站区的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从城市交通组织的角度,统筹考虑站前广场内各功能流线布置与区域交通组织的关系,达到方便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转换的同时,确保站前广场到发顺畅,保证高铁交通系统运行顺畅。

六盘水东站房为线侧平式站房,采用基本站台旅客地面直接进出站,中间站台旅客通过地道进出站的模式。基于车站的地道出站模式,结合广场规划,在广场下设置架空层,作为机动车空间。出站人流结合地道口的设计,实现地道直接出站。旅客出站后直接到达架空层的机动车区域,实现站房出站后与交通设施的便捷换乘。送站的机动车在架空层实现送站、停车的功能需求,旅客在架空层落客后通过楼扶梯到达地面广场进站。满足送站、离站的人流与架空层各种交通设施的竖向换乘。

整个高铁片区的交通通过盘旋而上的道路进行组织,机动车落客、接客均在架空层平面,一方面减少了土方的填挖,另一方面减小了机动车的爬行高度,与地面的人行空间竖向分离。地面广场设计为人行、景观广场,没有机动车的纷扰,保证了广场层的完整性,空间更加纯粹,更加能衬托站房的形象。步行人流与站前城市道路的连接是通过层层大台阶实现的,遇到机动车的道路时在上方设置架空空间,与站前道路连接,真正实现人车分流,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图5)

图5

3.4 塑造一体化立体景观

现代站前广场是集交通、休闲和城市公共空间与一体的复合型广场。六盘水东站除车站站前广场外,周边大片的土地开发也是整个片区规划设计的一部分。

车站站前疏散广场用于人流集散,要求平整无台阶,因此以硬质铺装为主,增加了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元素,通过曲线的铺装,隐喻城市山水文化特色。站前广场外,结合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不同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以景观步道为生长体,联系区域内的建筑与街区,形成生长的景观轴线,打造贯穿南北方向的城市慢行系统。通过慢行景观步道,将生态公园、地面连续景观带、地上地下商业、文化商旅区进行一体化设计,连接周边的各种业态,形成连续开放的商业步行景观轴,重新组合被道路割裂的城市空间,实现车站与城市、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图6)

图6

4、小结

高铁站房是城市的重要门户建筑,站房与广场设计要体现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彰显地域文化特征。设计时需要协调这两个关系,因地制宜,将铁路、公路、公交等多个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协同设计,秉承一体化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发挥高铁核心区的作用,使每一座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门户,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站房六盘水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诗书画苑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寻味贵州——六盘水
浅析铁路站房冲(钻)孔灌注桩质量缺陷成因及控制
六盘水二题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