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美丽乡村”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例

2018-06-27 07:14陈卓黄欣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镇建筑设计

陈卓 黄欣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上海 200434

正文:

1. 课题背景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再次特别强调“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还包括特色小城镇建设、村容整治以及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等。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离不开现代的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了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2. 原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存在的问题

2.1 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原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命题是以类型学进行分类,依据设计对象的难易程度依次来进行命题。但是这些比较成熟的教案都已经撰写完有一段时间。而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因此,建筑设计课程题目的制定也需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需求。

2.2 对地域文化关注少。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浙江省,未来毕业去向也是以浙江省内单位为主。但原有的设计题目地域特点不鲜明,基地分布范围广大,对浙江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关注不多。

2.3 “社会责任”教育有所欠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以虚拟设计为主,实地调研实践机会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更别说与项目业主进行真正的沟通,无法体验使用者心理,更无从公众参与、社会需求等多角度考虑方案设计。造成学生过于强调方案的个性化,而无关社会责任的方案比比皆是。

3. “美丽乡村”建筑设计教学方案

3.1 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课题结合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浙江地域精神,完善培养计划,形成新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设计任务书。

在新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中,我们增加了针对村镇规划与乡村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增加新农村住宅设计、村镇农产品展示馆设计。在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增加村镇山地建筑设计、村镇文化活动中心、村镇养老建筑设计;在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由村镇规划设计、村镇住宅小区设计、村镇建筑单体设计、村镇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四个设计子项构成。由总体到局部,几乎涵盖了村镇规划与设计的全部内容。并且我们尽量选取浙江的村镇作为设计基地,进行真题假做。

表1 2016-2019年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对比表

3.2 凸显地域特色和地域精神。结合我校生源特点,依托浙江省的发达经济优势以及绿水青山的自然格局,教学方案立足服务于浙江,致力于浙江省的城市和乡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村落的保护和再利用。凭借地域和本土文化优势,增进学生对浙江建筑风貌和特点、建筑历史文化,以及营建手法的了解。

3.3 关注“社会责任”。未来建筑师的设计方案不应只是个性发挥和自我实现,而应该是基于地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的文化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体现,要满足使用者、公众以及社会需求。在新的教学方案中,我们更加注重强调“社会责任”在设计中的体现。引导学生从社会需求出发,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做到节地、节能,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4 强化实践和拓展教学内容。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田野调查法,加大实物调研、基地调研和社会调研的比重,培养学生从社会需求出发,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的意识。按照不同专题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拓展活动,重点加强学生实习、实践条件建设。充分利用现在已经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4.结语

“美丽乡村”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经过2年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关注热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村镇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建筑设计的困惑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