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作 熠熠生辉

2018-06-27 10:13倪志勇
报刊荟萃(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中国梦

摘 要: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篇经典著作。今年是《论十大关系》发表62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的理念引领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征程中,这篇重要的著作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中国梦;现实意义

一、立足国情,绘制蓝图

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报告明确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一)研究总结经济建设问题

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虽然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国民党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新生的中国的工业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一辆汽车、一辆坦克,甚至是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们能造的就只是一些桌子、凳子、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能造纸,面对这样的状况,首要的就是恢复经济。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開始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开始探索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

(二)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

前苏联模式曾经是新生的中国所借鉴的发展模式。但是,经过实践检验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他始终认为,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作为先例可以遵循,但不能照搬照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三)绘制蓝图

1956年2月后,毛泽东同志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汇报,主要汇报的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问题,并汇报了调查研究的情况。经过汇报、讨论、酝酿和研究,毛泽东同志总结、概括并提出了“十大关系”的论断。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正式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地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2]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十大关系,从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的矛盾出发,科学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正确方针,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二、继承精华,不断完善

《论十大关系》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同志、胡锦涛同志、江泽民同志和习近平同志的部分论述就借鉴《论十大关系》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对外开放的基本观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首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基础上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深入的具体的研究。”[3]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以此为基础对当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深入思考了初级阶段所存在的主要矛盾,立足于实践,丰富和发展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主张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就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加强各方面、各领域的合作,参与世界各领域、各层次和各方面的交流。毛泽东同志在谈论“十大关系”时对改革开放进行了相关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前瞻、开拓、带头和奠基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新的探索。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利用国外资金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的不足;二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培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利用国际交往获得更多的经济信息。所以,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开拓者和部分实践者,邓小平同志是对外开放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完全践行者,继承了《论十大关系》中的对外开放思想并发展和创新。

三、发展理念,交相辉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可以说,新发展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对《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发展理念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一)创新是对《论十大关系》中以苏为鉴的总结和升华

《论十大关系》是基于前苏联模式弊端基础上提出的,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力作。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与《论十大关系》中的“以苏为鉴”有异曲同工之处。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

(二)协调是对《论十大关系》具体内涵的创新和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发展理念中,强调了各个领域等的发展,这与《论十大关系》中所强调的十大关系所涉及的领域遥相辉映,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三)绿色是对《论十大关系》科学发展的高层次升华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论十大关系》中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和农业等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必须要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诠释。

(四)开放是对《论十大关系》中国与外国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租金发展。”《论十大关系》也主张正确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是对这一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五)共享是对《论十大关系》分享主体的继承和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坚持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论十大关系》所指出的十大关系,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也是为了更好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大矛盾而提出的。所以,共享理念也是对《论十大关系》成果分享的继承和发展。

《论十大关系》作为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典力作,不仅在当时为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倪志勇(1989—),男,汉族,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中国梦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