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8-06-27 10:23莫爱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建构习惯

莫爱丰

摘 要: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一、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接受同样语文教师的指导,学生取得的学习效果却不同?其中固然有孩子天赋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最关键的还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原因。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每节语文课前,教师都会反复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是结果差强人意,取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作为合格的语文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自我反思,思考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所在。首先,从教师自身入手,反思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认识不够,还是没有意识到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忽略学生对于语文课前预习的态度问题,这些都使课前预习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受到了阻碍。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觉得课前预习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随即在教学中也表现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有的语文教师还有“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为了方便省心些,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没有及时的组织检查。这些做法就使得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受到了阻碍。

其次,还有不可忽视的学生内在因素,小学生的执行能力不强,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以《窃读记》为例,让学生课前预习作者林海音的生平,会认会读课后生字词,联系课文解释:贪婪,适宜,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知趣,白日梦,依依不舍。在语文课上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全班45人,完成这些预习的学生只有3人,仅占全班的15%。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生字词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语文课堂上老师来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语文教师选择被动迁就,只好布置一些浅显的像注音、词语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使语文课前预习流于形式[1]。

再次,学生放学回到家,得不到家长的重视。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对于家庭作业的内容是不清楚,只要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写作业,就不管不问了。在家庭中家长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作业抛到脑后。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环境影响,未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有些是因为各科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导致学生完成后没有时间预习新课。再者说,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风气浮躁学生面对网络、游戏这些外在的诱惑,难以抵抗,这样预习的时间也就没有了。

二、语文课前预习的进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语文课前预习这一学生自由探索的学习形式。语文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 教师明确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方法。例如《观潮》这篇课文时,预习要求: 查一查钱塘江在哪个省? 钱塘江的地形有什么特别? 什么叫天下奇观? 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天下奇观的?”上课时,老师对这些问题逐一检查,以达到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课文。只有做多方面的准备,学生上课才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看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

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2]。

总之,语文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凯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J].教育现代化.2017(36).

[2]肖冰.试析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交际.2017(22).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建构习惯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上课好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