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隞都 郑州小双桥遗址

2018-06-28 01:57季惠萍孙海彦
大众考古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构件遗址文字

文 图/季惠萍 孙海彦

小双桥遗址位置示意

小双桥遗址核心区

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西北10公里的石佛乡索须河南岸,地处小双桥、前庄王、岳岗、葛寨四个自然村之间。遗址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

小双桥遗址是郑州地区最重要的商代遗址,曾短期做过王都,但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89年冬,小双桥村村民王铁奎将一件青铜器送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认定这是一件商代高规格建筑上的装饰构件,预感小双桥村一带有重要的商代遗址。

夯土台基西侧面

第二年,省考古所组织人员对小双桥村周围进行拉网式田野调查,地表发现的商代陶片主要集中在小双桥、于庄、岳岗之间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遗址北部还发现一座高高矗立于地表的夯土台基,当地村民称为周勃墓。因荥阳故城近在咫尺,当时考古人员对这座所谓的周勃墓也没产生怀疑,实际上青铜构件就是在夯土台西百余米处的地层中发现的,夯土台基正是小双桥遗址的精华所在。

小双桥遗址发现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独自或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等单位进行了数次发掘,在遗址北部区域发现了宫殿区与祭祀区,并由此确定了遗址的性质与年代。

遗迹

宫殿区与祭祀区发现的祭祀遗存是小双桥遗址的最大收获。遗迹主要有高台祭坛(即所谓周勃墓)、宫墙基槽、祭祀建筑基址、祭祀坑、奠基坑等。

高台祭坛位于小双桥村西南,引黄渠拐弯处东侧,周围地势因取土已有改变。祭坛周长250米,高12米,周缘被取土破坏,露出生土。1990年省考古所对其进行了钻探,发现祭坛由黄黏土夯打而成,夯窝小而圆底,是典型的商代夯窝。祭坛顶部有厚0.8米的烧土堆积,内含草拌泥块。通过钻探,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四角已被破坏,故现在看起来成了大致的圆形。台基南北长40米,东西宽50米,夯层厚度9米以上。推测台基顶部原有高大建筑,后毁于大火,发现的青铜构件也有可能是台上建筑的梁端饰件。201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祭坛西侧面进行了刮铲,使夯土层完全出露,这让我们对商代夯层有直观印象。

祭坛

宫墙基槽位于引黄渠北的台地中部,残存部分呈曲尺形。北基槽大致呈东西向,口大底小,残长53米,宽2.6米,槽深0.35米。槽内夯土呈褐色,夯层厚0.08米,夯窝直径0.05米。西基槽与北基槽成直角,残存12.5米,宽2.6米,深0.2米。宫墙南侧有一坐南朝北的大殿与一座坐西朝东的厢房,仅见部分柱洞和夯土。

祭祀建筑基址位于于庄村东、引黄渠以南被取走地表土的田地中。基址大致东西向,残长50米,宽12米,厚0.8米。基址下部有宽7米、深0.7米的的基槽,槽内夯褐色黏土,夯层厚0.06—0.1米,夯窝直径0.05米。夯层出基槽后,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宽约12米。基址上挖有边长0.5米的柱础坑,坑底放置方形石块,边长0.2—0.4米。从基址与柱础来看,此建筑基址规模宏大,规格较高。

祭祀坑分动物祭祀坑与人牲祭祀坑。前者主要分布在于庄东祭祀建筑基址以南的一块平地上,范围东西宽50米,南北长30米,面积1500平方米。坑内主要埋有牛头、牛角、器物,或将牛、猪、鹤、鸡与瓷尊、石镰、玉器埋在一起。其中埋牛头最多的一个坑直径3.4米,深0.45米,内放双角牛头60多个,分三层放置。后者主要分布在宫墙内厢房西侧的空地上,面积3000平方米。人牲祭祀坑内埋葬人数不等,有一两人,也有三四人,甚至有埋葬数十人的。最多的一个坑内埋葬32个青年男性,而坑长仅1.88米,宽0.85米,深0.6米,坑内人骨分三层放置,皆经肢解,部分头骨上有击穿孔,显然他们都是非正常死亡,且在肉体消失后才放入坑内。

出土器物

遗物主要有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原始瓷器、蚌器、金箔、卜骨等,它们都是祭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构件2件。1985在夯土台基西侧被村民发现,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经火烧略有变形。长方形,俯视呈“凹”字形,顶、底和两侧面均内折出小平沿,沿面宽5厘米,两侧面中部各有一长方孔。构件正面饰阳线凸目兽面纹,两侧面长方孔周围饰相同的龙虎搏象纹,龙、虎形象生动,象则抽象化处理。另一件略小,器形、纹饰完全同前,唯纹饰均用阴线表示。

图① 宫墙基槽

图② 祭祀建筑基址与柱础

图③ 牛头与人牲祭祀坑

青铜构件,正面宽21厘米,侧面宽18.8厘米,高21.5厘米,胎厚0.6厘米,重8.5千克

青铜构件,沿面宽3.4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高18.5厘米,胎厚0.6厘米,重6千克

石磬,宽44.3厘米,高23.4厘米,厚4.6厘米

陶牺尊,长32.2厘米,高17.6厘米

石磬出于祭祀区,青灰色响石制成。大致呈梯形,两面扁平,上缘中部对钻一孔。

陶牺尊出土于宫殿区。泥质黑陶,手制。首小体肥,形如怪兽。小头上捏塑两个下弯的扁角,角下有两个小耳,耳下两圆眼。额头凸起长鼻,末端有两鼻孔,鼻下为嘴。小头后为粗壮的脖子,与腹部相连。腹浑圆,中空,背部有圆孔,直领,卷沿,圆唇。

陶杯出土于宫殿区。泥质红陶。侈口,圆唇,微束颈,直腹壁略鼓,腹侧装一鋬,圜平底,矮圈足。上腹饰云雷纹,中腹饰直棱纹,圈足饰凸弦纹。

瓷尊出于祭祀区。青灰瓷胎。大敞口,窄方唇,束颈,折肩,鼓腹,下腹斜直内收,小圜底内凹。肩部及上腹部施绿釉,其余露胎。

陶觚出于宫殿区。灰陶。喇叭口,圆唇,筒腹,圜底,矮圈足外撇。下腹及圈足饰三周凹弦纹。

陶罍出于宫殿区。褐陶。敛口,方唇,矮领,折肩,微鼓腹,圜底,矮圈足。肩、圈足饰凸弦纹,肩部饰凹弦纹,腹部凹弦纹间饰三周兽面纹。兽面纹由眼、鼻、嘴组成,周围衬以卷云纹。

陶杯,口径14.4厘米,足径11.8厘米,高18.8厘米

瓷尊,口径22.4厘米,肩径18厘米,高11厘米

陶觚,口径12厘米,足径7.2厘米,高12.4厘米

陶罍,口径24.5厘米,足径26.4厘米,高37.6厘米

鼓形器,腹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残高14厘米

穿孔石器,长30.3厘米,宽12.1厘米,厚2.4厘米

鼓形器出于宫殿区。灰陶。直口,方唇,腹呈圆鼓形,腹下矮圈足,与口相对。鼓正、背面略鼓,饰连珠纹与同心圆纹,侧面饰S形卷云纹。

穿孔石器较多,出于祭祀区。青灰色砂岩制成。长方形,两侧边磨出刃,上、下缘则无刃,中部偏上部分对琢一纵长方形穿孔。

祭祀区与宫殿区还出土一些生活陶器,主要器型有鬲、斝、甗、大口尊、盆、罐、瓮、甑、簋、壶、爵、杯、缸、鼎等,这些器物与郑州商城白家庄期的陶器基本一致,即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器物,小双桥遗址也因此被认定为仲丁所迁之隞都。

朱书陶文

小双桥遗址除了最重要的祭祀遗存外,还出土了20多个用朱砂写在陶缸表面或口沿内侧的文字,被称为朱书文字,书写工具为软笔。这些陶缸只出现在祭祀区,故推测这些文字肯定与祭祀有关。从文字的结构与书写手法来看,

小双桥出土陶器

中柱盆

朱书文字

可以分为数字文字、象形文字、原始文字三类。代表数字的主要有“二、三、七”等,象形的多一点,主要有鸟形文字、人形文字。原始文字和前两种明显不一样,它既脱胎于象形文字,也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应代表一定的意义。

小双桥朱书文字离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还有一段差距。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在安阳发现的13万片甲骨上已识别和未识别的文字4000多个,它们采用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与之相比,小双桥的造字之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两种。

道路与环壕

小双桥遗址宫殿区、祭祀区原来地势较高,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故大部分遗迹仅剩下半部或底部,除个别小路外,未见大的道路系统。遗址中南部地势较低,一般在地表1米以下才发现遗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0年在遗址中南部钻探大路三条、环壕一条。大路均为东西向,偏北的一条最长,西出环壕达于遗址外部,长2000米,宽10米以上,经解剖发现14辆车的车辙,显现出众车并行的特征。

环壕仅在遗址西部、南部有发现。西环壕穿过前庄王、后庄王村子中部,连通索须河,长1700米。南环壕距连霍高速160米,与高速公路平行,长1200米。环壕一般宽7米,深3米,虽然出土的商代陶片较少,但为商代环壕无疑,对小双桥遗址起到拱卫保护的作用。

遗址性质

小双桥遗址是郑州地区面貌较为独特的商代遗址。遗址处于荥泽西岸,这和郑州商城的地理环境一样,郑州商城东城墙不远处即是古湖泊。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与勘探,小双桥遗址总面积有可能达到600万平方米。

出土器物独特,所出青铜构件、穿孔石器、朱书文字为小双桥遗址独有。其中青铜构件呈凹字形,为建国以来首次发现,它的正面饰兽面纹,侧面饰龙虎搏象纹,原应扣在建筑物梁端或枕木前端,非重要建筑不能配享。长方形穿孔石器非郑州地区产品,这种石器原产地在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遗址中,有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东征胜利后的战利品,其两侧边涂红色条纹,或与祭祀、祭礼有关。朱书文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它将中国使用汉字的历史前推一百年左右。

汉代道路和车辙

小双桥遗址主要遗迹分布

小双桥遗址内容单一,持续时间短。根据陶器的特征,其与郑州商城白家庄遗物完全相同,持续时间只有二三十年,这与商王仲丁、外壬的在位时间相当,结合《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括地志》等相关论述,小双桥遗址的发掘者认为这里就是仲丁迁敖的隞都。

猜你喜欢
构件遗址文字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文字的前世今生
辽上京遗址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