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反思

2018-06-28 10:23蒋盛淼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优秀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

摘要:在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我们提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并在家、校共同关注、配合下而开展的以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在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能助益于学生对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等的正确处理,进而使他们的人格朝着健全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校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心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而是要有实际的施为,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我校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针对实验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可操作性的缓解压力缓解焦虑的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二、 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实验班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对于所谓“心病”,如果我们寻求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学生心理健康处于负性状态,对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均有影响,对学生整体发展也有影响。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到严重程度,就会走向自弃,甚至危及他人,危害社会。所以,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应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开展了针对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研,寻找心理疏导方法,探索行为治疗方法,挖掘其心神潜能,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就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消除思想和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成为心理健全的人。此外,可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产生整体效应,使大面积学生走出“心困”,成人成材,这将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

三、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当前社会中,很多家长均有望子成龙的良好初衷,学生进入高中实验班,他们都倍感骄傲,同时也会对学生保持较高的期望值。受高考指挥棒的应试影响,家长们又普遍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也关心看得见的身体健康,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少有家长予以重视。一些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反应粗暴教育,而不是正确疏导,导致学生心理出现或大或小的障碍。这对孩子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看看那些在大学出现抑郁,出现精神分裂的案例就可以知道,高中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早早地干预学生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对确保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家长如何能有效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呢?主要是观察。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比较阳光,学习主动性强,探索欲强。为了多了解学生,家长应多与教师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学校里面的情况。如果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融洽,学习积极性高,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则孩子心理比较健康,反之,如果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少言寡语,自信度不够,就可能存在着某方面心理问题。发现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及时介入干预,尽早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纠偏。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家长也不能简单化形式化,为此,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一) 对心理健康教育讳疾忌医。一些家长即便在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情况下,也不愿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明显“讳疾忌医”,这导致他们不能认真观察孩子的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和引导纠正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未来埋下不良隐患。

(二) 过度妖魔化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家长之所以对心理健康问题讳疾忌医,主要原因就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一旦觉得子女有心理健康问题,就大惊失色,手足无措,而且还生怕他人知道。实际上,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有的人能自我调适解决,而有的人则需要他人帮助。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及时介入影响,是可以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的。

四、 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感知,学会明理,学会反思,并懂得迁移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具體而言,要遵守如下基本原则:

(一) 对等性原则。对等即平等,即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确保不因身份差异给学生无谓的压力。

(二) 尊重性原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及人格尊严。

(三) 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四) 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五) 目的性原则。整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心理状态确定合适的目标,并引导学生逐步达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实验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J].中学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蒋盛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优秀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学习优秀生特质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发挥优秀生的作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关注优秀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