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实践探索

2018-06-28 10:23魏欢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探究性实践

摘要:对于面向学生的科学教学问题,学生有充足的科研探索的时机,学生可以把课堂当做进行科学性探究的主要区域,让学生在小学课堂中养成科学的精神。学生的探究問题能力需要进行培养,因此,通过对各种情景的创建、提倡学习中进行合作,培养学生在网络甚至各种媒体中进行探究的能力,将探究精神发挥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冲学科学;探究性;实践

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一门很基础的科目,同时是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的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名称为小学科学,这门课有很强的目的性,主要是让学生在进行探究的时候,提升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的趣味性,因此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对小学进行科学教育时的一门重点课题。

一、 创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趣味情境

创建一些生活中的情景,并对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进行模拟,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或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体,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东西比较了解,让学生感到非常的熟悉,就会自然的接受,从而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小学三年级的课程时,利用图片的方式,或者是利用投影仪,展示“校园的树木”“我看到了什么”“大树和小树”的内容,这样就会获得感官上的体验,不仅在教室里,也可以走出去,对校园里的事物进行比对,参观,欣赏,从而获取知识。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课程“怎样加快溶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糖果进行试验,如果想尽快喝到糖水,问学生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想方设法帮助老师,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 在实验的过程中建立情景

试验作为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试验的过程中科学试验就会变的形象,并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学习五年级的课程“空气的热胀冷缩”过程中,首先对一个塑料瓶进行加热,当松开手之后,在冷却过程中,塑料瓶形状会变得扭曲。然后,教师继续对热胀冷缩的问题进行提问:“气体是否会热胀冷缩?”或者是进行对比试验,把一个没有变形的乒乓球和一个变形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观察是否会变回原来的样子,从而引出“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的实验中,对课程也更加感兴趣,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探索。

三、 让学生的思维在一步步解惑和不断递进中得到锻炼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设疑,这种方式很直接,同时也很常用。事实上,设置疑问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学生也有动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探究,作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开头,决定了探究的好坏,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东西会影响结果?实质性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场景和利用?”通过不断深入的方式,学生就会深入思考,重复试验,细心研究,不断改进,精炼总结,不断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东西,从而完美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到“空气会热胀冷缩”时,实验中塑料瓶受热形变,老师可以以此发问,“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会联想到:空气所具有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教师可以深入问题“该怎么确认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呢?”紧接着,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试验验证,在实验中理解事物本质内容,再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发问“空气能够热胀冷缩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都解决完之后,教师可以继续问“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热胀冷缩进行解释?”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学生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本质具有深刻的领悟,同时,切身体会到生活无处不学问。

比如,在讲授“神奇的磁铁”这节课的时候,对于以前学习的内容“离不开的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电是从哪里来的?”电可以产生磁的话,能否用磁去产生电呢?怎么才能产生电呢?

四、 在时空无限制,不断深入情况下延续探究。

在生活中充满科学现象,因此,科学的探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拓展到课后,甚至是课外。充分利用书本之外丰富的各种资源,进行不能在课上进行的科学探索。例如,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拓展为在生活和家庭中的探究实验。这种延续性的探究活动,不仅克服了课堂教学中实验教材的困难,而且教学中的时间甚至地点上的问题也被解决,传统意义上知识只在课本上,而探索能使生活中的问题也被解决,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而且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习,提高了生活学习能力。在三年级科教版教学中,有关“水珠从哪儿来”“蚕的生长变化”“蚯蚓”“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堂内容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研究,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五、 结语

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科学素养形成至关重要,学生科学素养的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老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把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作为重点。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合理的设置疑问,让学生形成以“做”为主的学习模式,并进行课后的探究活动,通过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加快小学科学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卢姗姗.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科学教育的观念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5(1):65-70.

[2]陈容斌.小学科学课生活化导入方法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4):31-32.

[3]孙伟.游戏在科学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文汇,2014(8):47-48.

[4]刘绪海,高成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2011(5):24-25.

作者简介:魏欢,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海滨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性实践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论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