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018-06-28 10:23于骥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思维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今天,“翻转课堂”这一模式为我们开启了变革的大门,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关键词:课例研究;思维;热力环流

一、 课题选取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而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我们已经在第一章第二节有所学习,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因此,“热力环流”是后续学习全球性大气运动的基础性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过程(即原理)、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及热力环流的应用四个知识点。中图版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直接呈现静态热力环流示意图,尽管分解为a、b、c三部分,但大部分学生很难结合教材上的文字表述,想象成动态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中无法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理论知识相匹配。如何从常见的生活案例中来,在理解了理论知识后再回到生活实践中去,也就成了本节课设计最大的难点。

二、 教学设计

导入部分设计了孔明灯导入,空调暖气导入,历史故事导入等方案,最终确定了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海边拍照站位问题,让学生先产生相异构想,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通过观摩优质课,发现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是教材上的实验活动材料比较复杂,而且实验现象有时还不明显,让学生动手操作效果甚微。于是选取材料较少的实验进行简单操作,即将一根点燃的熏香靠近燃烧的蜡烛,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该实验容易受实验环境干扰,且该实验只能论证热空气膨胀上升原理,不能呈现完整的热力环流知识,因此这一设计被推翻。

秉承着由实验现象到热力环流原理的思想,最终还是确定为教材上的实验活动,只不过把现场操作演示实验改为提前录制实验视频,避免课堂操作不成功的时间浪费和学生思维混乱。具体过程是:在密闭的玻璃缸内放置一碗热水和一碗冰块,然后将点燃一束香插入,观察烟雾飘动方向。让学生看到“热力环流”,感受“热力环流”现象,之后在学案中画出观测到的烟雾的飘动路径。

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学生在初中地理、物理中都学过的,实验观测后不是探究热力环流原理,而是结合实验观测现象推测海陆热力环流,根据学生推测尝试解答海边拍照站位的问题。在学生已有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堂课的难点,热力环流原理的探究。这里笔者将热力环流进行分解,其间补充气压、密度等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对近地面和高空的各地温度,气压大小变化情况进行探究。

最后,在补充资料城市热岛效应的基础上,探究城市风的形成,让学生为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

三、 教学效果

老师的“教”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上,课后通过分析学生学案使用情况,整理调查问卷结果,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有了整体把握。全班36位同学在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时,35位同学制图清晰正确,一位同学存在小失误在后续跟进中也得到了解决;其中,83.87%的同学能高效利用学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学案空白处补充课堂笔记。

调查问卷设置了个人基本情况、地理学习兴趣、课堂掌握情况、印象深刻的课堂环节和意见或建议几个部分。发现在地理学习兴趣上,初中地理学习过三年,即中考选考地理科目,地理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明显要高于基础较弱的同学,而且,超过半数的孩子认为地理知识点本身较难,自身学习兴趣不浓是影响地理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女生中,41.18%的学生表示《热力环流》这节课掌握了100%;47.06%的同学表示能掌握80%以上的基础知识,个别内容会课下和老师或者小组同学交流。男生中,22.22%的同学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没有知识漏洞,并且可以举一反三;72.22%的学生表示掌握了80%以上的基础知识。全班65.71%的学生认为学习《热力环流》对于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非常有用。34.29%的学生定义本节课的学习状态为思维活跃,认真思考;57.14%表示在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时产生新的思想。

当问卷中让孩子们回忆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时,学生们纷纷表示有以下片段记忆犹新:海边拍照导入、观看实验视频、绘制热力环流图、小组讨论有不同意见、老师深入到小组给予指导帮助、课前五分钟展示、小组合作讨论城市规划问题等。

四、 教学反思

(一) 课堂教学即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一言堂的课堂产生不了对话,甚至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如何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所学能有所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对话成功的法宝。

(二) 将重难点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相关联,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须经过老师用心斟酌、层层深入、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为了呈现完整的一节课而有意加快教学进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孩子们思维高度活跃,能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和火花。

(三) 要像相信自己一般地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阳光、上进、活泼、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思维活跃。老师学会放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他们遇到障碍的时候,老师及时的指导帮助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其成长的真正目的。

(四) 想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我们得比孩子先动起来。多看本专业书籍,多和优秀的老师交流,多去听课,及时给自己充电。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每一节随堂课都变成优质课,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來,仔细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当遇到枯燥无味的课题,面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消极无趣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责备孩子,而应该认真的反思自己,修改课堂设计,让自己享受课堂,和孩子们共度愉快的课堂时光。

作者简介:于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