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式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

2018-06-28 10:23林英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摘要:近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服务选拔为导向的目标使试题的难度居高不下,能力立意更加突显。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趋势是接近教材,联系教材,单纯考查材料理解的试题大大减少,题干材料或问题表述上基本上都有课本的“影子”,与教材中的考点联系比较紧密,并且强化了历史时空背景的考察。这种考法,实际上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项能力基础考查到了,可谓是一举多得。在这样的形势下,推理式选择题、主观题的题量不断攀升。

关键词:推理式教学;历史复习课;主要做法

历史学科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因此,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推理式教学的应用就显示得尤为重要了。而随着三个必修三新课学习的终结,用推理式教学进行高三年总复习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高考的客观要求,学生主观知识积累,为在高三年总复习中开展推理式教学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笔者在实践中主要做法有:

一、 采用通史复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推理式剖析

现行专题史教材的编写方式虽有一定优势,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它割裂了学习者对历史的认知,也使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通史线索和概念,而这恰恰是历史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挽救教材这一局限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笔者的做法就是,采用通史复习法。

在通史复习中,构建阶段通史是这一复习体例中最重要的一环。具体做法是先要划分好历史阶段,然后以历史阶段为依托,以通史为线索,把相应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对应到该阶段中。当然,某个大阶段里,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阶段。例如中国古代史有古代前期和中古史阶段,而中古史又分成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依据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通史复习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这一体例能够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推理式剖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例如,在复习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一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进步思想的内容。通过问题情境设置:为什么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会批判君主专制?会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会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这些思想与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何内在的联系?通过这些设问,建立起明清政治、经济、文化与进步思想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

二、 设计合理的推理式教学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传递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板书同样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过程。在传统的板书设计中,围绕着某个历史事件,板书一般是按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概括)、结果和影响来进行设计的。而推理式教学的板书,应当是先经过、后背景、最后才是结果和影响。

另外,板书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可以把板书设计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汇制思维导图,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完整地体现出来。在每一次的设计中,把历史的推理意识不断加深、强化,形成思维惯性,最后形成强大的推理能力。

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有学生设计:地理大发现的经过(一个中心、两个国家、三条新航线、四个航海家)→背景:开辟新航路的动力(经济、政治、宗教)+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主观条件(西、葡王室的支持和航海家的精神)→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世界)。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板书设计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往往超出老师的想象。

三、 结合典型例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解题能力。

推理式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示例1】2017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卷试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这道题属于比较典型的推理型选择题,我们可以用推演法来解答。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可以推理出这一

份文件出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则说明当时阶级矛盾是属于次要矛盾,这一精神满足了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政策的需要,由此不难选择出正确的B答案。而A、C、D选项都与材料里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

【示例2】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全国卷Ⅱ)第40题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这道题中,特点需要联系材料要回答,分别体现了三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以前,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以后。由此得出三个特点:

(1)大规模移民潮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2)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基本停止。

(3)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而主要原因,一方面要依据前面所归纳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来回答。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但相对于西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较晚。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遏制、孤立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由此,得出三个原因:

(1)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2)冷战时期西方的封锁。

(3)中国的改革开放。

综上所述,解答推理式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在推理的过程中运用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最终确定正确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复习的过程中多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解答主观题中的类似某一历史现象的因素、原因、背景的设问时,应结合时空概念,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推理寻找出导致这一历史现象的要素。

近年来,高考中推理式题目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相当多的案例。教师通过分析经典高考例题,让学生明白遇到此类题目应当怎么做?再结合经典高考题的训练、讲评,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复习课中的推理式教学是顺应新高考的一种有益尝试,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摸索,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

作者简介:林英,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