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

2018-06-28 10:23陶明华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

摘要:史料实证是学生必备的品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史料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利用史料来论述所探究的历史问题,用实证精神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史料实证;辨伪;互证;实证精神

梁启超先生说过“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当下的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史料的作用,高中历史课堂不仅要用好史料,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不同来源的史料,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从史料中寻找历史证据,形成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近年来的高考逐步从能力考查向素养考查转变,越来越重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是淡薄的,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很多时候是为了使用史料而使用史料,学生也不能真正的静下心来研读史料,不能从史料创设的情景中去思考问题,缺乏运用史料来实证历史并得出结论的意识。史料实证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基于此,现阶段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 精选史料,符合真实性、多样性、针对性的特点

傅斯年先生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运用恰当的史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史料实证意识。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有真实性。历史上的史料浩瀚如烟海,有的史料年代久远,人云亦云,失却了真实性,有的史料经过后人的引用偏离了其原始本意。我们引用史料要查证其原始出处,是出自正史记载还是野史,或是民间传说,还是出自文学作品,是直接史料还是间接史料。同时要注意史料的完整性,理解史料的上下文含义,不可断章取义,违背史料的原始本意。

第二,史料得到选择要有多样性,多样化的史料有利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一是史料来源的多样性,有考古发现、历史遗址、遗迹、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口头传述等,如讲汉字与书法艺术这一节的时候,就可以引用碑刻、拓片等资料。二是史料解读角度的多样性,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物、立场、时间对史料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从多个视角去解读史料。如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用新党、旧党以及新党内部分歧的史料,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去分析。如2013年江苏卷23题罗斯福新政就从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的视角去分析、认识历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素养考查立意。

第三,史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符合高中生的阅历和年龄特征,史料浩渺,难以穷尽,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味地追求史料,堆砌史料,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却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解读史料,理解史料,往往是浅尝辄止,这对于学生史料实证的培养是不利的。我们要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选取最典型的,能紧扣教学目的和課程标准的,尽量选择一些长短适宜,便于阅读的史料,利于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史料中寻求结论,用史料来证明历史。

二、 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辨伪、互证,形成历史证据

有效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辨伪、互证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步骤。

首先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提高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史料的搜集、整理要循序渐进,先教材后课外,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图文并茂,有图片、图表、地图、文字资料等,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地解析这些史料,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教材涉及较少的内容,可以利用网络来搜集史料,如美国联邦政府这课,教材没有涉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来搜集资料,并整理成PPT,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结果学生表现的都很好,制作的PPT非常精美,对教材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伪和互证。首先,要求学生找出史料的出处,理解史料的上下文含义,区别是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是文献资料还是文学作品,是当事人的记录还是后人编写的,当事人是什么样的立场,从而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然后,对历史事件,要多角度地寻找史料来互相求证,形成历史证据来证实历史,体现“史从证来”的意识。如讲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多个角度寻找史料,来说明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而史料不全就难以形成历史证据,孤证不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如果只引用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而没有其他方面的史料,那么,由于缺少史料之间的互证,同时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就难以成为信史。

三、 指导学生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论述

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最终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史料,独立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运用史料构建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

首先,精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先去寻找史料中的关键词,注意史料中隐含的信息,如史料的注释、按语、出处等,从史料中充分挖掘有用的信息,和学到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和概括。再去了解史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多角度多方位的去认识史料,最后要从史料中获得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论从史出”的意识。

第二,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述。对历史问题的论述,在高中通常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近几年的江苏卷都考查了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利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2015年江苏卷23题就要求学生从史料中提炼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述“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先提炼观点,然后正确运用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论述。

总之,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意识,让学生能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充分利用不同的史料,以实证精神来解决历史问题和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陶明华,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
历史叙述中的逻辑“陷阱”
关注史料教学 传承学科素养
“史料实证”下“文艺复兴”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再突破
论科学家的历史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培养方法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