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视角下农村彩礼要价的机制分析
——基于甘肃W村婚恋实践的实地调研

2018-06-29 10:4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要价彩礼男方

黄 思

(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一、问题与进路

近年来,“高额彩礼”和“光棍危机”成为社会上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常在新闻热点中出现“三千万光棍”“全国彩礼地图”等话题。对于光棍和彩礼的关系,一般将其归纳为“有价无市”和“有市无价”两种情况。“有价无市”从人口学的角度出发,将原因归咎于,出生性别比偏差导致婚龄男性数量大大多于婚龄女性数量,因此,男性即使出得起彩礼也难以找到适龄女性结婚的现象;而“有市无价”指在较发达地区,尤其是人口净流入地区,虽然婚姻市场上不缺乏婚龄女性,但婚龄男性及其家庭难以承受高额彩礼的经济压力,因而结婚困难。仅从字面来看,“市”和“价”反映出彩礼内涵的转变,从具有传统的文化象征性质即两家缔结姻缘关系,转变为赤裸裸的货币化经济性质,[1]123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仅仅将女性作为被动的、物化的婚姻资源加以配置,会对彩礼要价的分析陷入简单化的陷阱。

纵观学界对于彩礼性质及功能的理论研究,可将其分为三种理论视角,第一个是弗里德曼提出的婚姻偿付视角,涉及主体包括男方家庭与女方家庭,准备结为夫妇的两人,反而并不作为交涉彩礼的主体和彩礼流向的两端,彩礼是作为即将增加新人口的男方家庭对即将减少人口的女方家庭的补偿,彩礼要价的依据是女方的人力资本和婚龄女性的稀缺性。[2]26第二个是婚姻资助视角,涉及主体包括男方原生家庭、女方原生家庭以及新组建的家庭,新家庭作为主体出现在双方家庭中,彩礼和对应的嫁妆成为依靠代际关系进行财富转移的方式,即父代家庭对子代家庭的资助。[3]116第三个是婚姻策略视角,该视角强调从经济学出发,认为经济发展导致大量农民工外流,外流人口了解到不同省份的彩礼价格,因而倾向于效仿高额彩礼,另外通婚圈扩大形成更大范围婚姻市场与婚姻竞争。[4]35涉及主体包括男方家庭、女方家庭以及婚姻市场,当男性过剩时导致彩礼上升,一方面由于女方具有要价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男性将提升彩礼作为在婚姻市场竞争的策略。需要澄清的是,以上三种理论视角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独立,我们无法完全清晰地判断不同婚姻实践中彩礼的性质和功能,在分析中应该综合考量彩礼的多重内涵及功能。

对于影响高额彩礼形成因素的探讨,目前主流看法分为三种。一是宏观社会层面的消费视角,该视角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也逐步提高,彩礼标准和婚姻支付水平就会上涨。[5]63在婚姻支付中除了高额货币彩礼外,还有婚宴、首饰、结婚照等等系列支出,尤其是房子和车子作为“硬件要求”会对男方家庭造成极大经济压力。二是村庄层面的竞争视角,该视角认为农村依然是熟人社会的背景下,村庄中普遍存在面子竞争,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因而围绕结婚的消费反映了男方家庭在村庄中的社会经济地位。[6]97同样,对于女方家庭来说,索要到高额彩礼是证明自家地位的体现,也是女方所嫁男方家庭财力的体现。三是性别视角,即从人口学意义分析出生性别比失衡导致女性缺失,但这只是婚龄男女比例失衡的客观背景,并不能作为解释高额彩礼要价的决定因素。

受到桂华[7]关于婚姻市场要价分析框架的启发,结合在甘肃省的实地调研,发现距离县城越远的男性面临彩礼要价越高的现象,因此,选择从资源视角探讨彩礼要价的形成机制。该视角的优势在于,其一可以有效解释彩礼要价的区域差异,相同区域内的婚龄男性面临彩礼要价不同是因为占有资源总量不同;其二能够将独立的农户家庭与地方经济综合起来分析,婚姻市场上的男性及其家庭并非隔离的孤岛,应该注意到竞争力不足的男性共有的地域特征。总之,本文尝试从男方及其家庭所占有的资源总量入手,探讨彩礼要价的形成机制,并简要分析后果。

二、彩礼的基本概况与文化内涵

(一)村庄概况

调研地点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郊W村,距县城3公里,该村共有264户,1022人,耕地2780亩。该村属于明显的小亲族村庄,以朱姓和胡姓为主,村民有门户意识。目前该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县城边缘修建农民公寓,共有六幢204户,80%村民已入住小区,以年轻人为主;另一部分仍在原村,以老年人为主。老村平均宅基地占地8分,约500平米,为单家独户大院子居住格局,以街道形式规整排列。家计模式为半工半耕模式,男性劳动力出门打工,以建筑工为主,女性劳动力在家种地务农。2016年村委会的统计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00元,远超甘肃省年收入3500元的贫困线,可以说该村经济水平在甘肃地区较好,本村出现经济分化但不严重,大部分村民处于中间收入层。村民最大的支出在房子上,近年因结婚炒起“买房热”,极大增加村民购房压力。该地20世纪80年代的建房为土木结构,成本约2000元,20世纪90年代的建房为砖瓦结构成本约4万元,2010年以后全村没有新的自建房,购买村集体修建的农民公寓约18万元左右,少量在县城购买商品房约30万元,村民一般需要贷款或者借钱才够买商品房。

(二)彩礼的表现

第一,彩礼的平均水平。W村20世纪90年代彩礼水平在1200~1800元之间,2005年左右彩礼水平约3万至5万,2010年彩礼水平约8万,2017年截止调研时,当地平均彩礼水平在8万至10万,最高达到12~14万,其中包括女方买陪嫁的轿车钱。但实际生活中,W村的女性出嫁彩礼要价为6万至7万,很少要求10万元。结婚的硬性要求包括在县城买房和买车,即使是离县城很远的乡镇的人,儿子要结婚的基本都已经在县城内买了房子,受访村民说道“没办法,儿子要娶媳妇,必须要买”。本地的基本共识之一,就体现在儿子娶媳妇托人介绍时,介绍人首先会问“你有楼房吗,这是第一,你有小车吗,这是第二,现在还有问你有门店吗”。W村的村民认为,对于一般农村家庭,可以接受维持在五六万的彩礼水平,对本地男方家庭来说负担不是很重。然而现实中,村民认为现在“彩礼太贵了”,甚至女方要求男方给10万元的彩礼钱之外还要买房子和家具。对于彩礼涨幅过高,村民对此也有新的认识,年轻人经常用手机上网,在网上看到2017年全国彩礼价格表,有些人对照甘肃本地彩礼价格后也要求同样的高额彩礼水平,可以说互联网助推了高额彩礼的扩散。

第二,彩礼的区域特征。本地婚姻主要是梯度婚姻,即女方嫁给比自身条件好或同等条件的男方,因此,女方的婚配流向为近县城方向,而男性的婚配流向则是去县城方向。就W村所在的县城区域,从男方家庭来看,男方家庭离县城越远,则女方彩礼要价越高,反之,男方家庭离县城越近,女方彩礼要价相对较低。在20世纪90年代末,W村所在县城的西边较远的地区有村庄根据女方年龄来要求彩礼,规则为“一岁一千”,如女方20岁结婚彩礼为2万元。而同期在离县城较近的村庄,彩礼水平约4000~5000元。以前结婚女方“不要车不要房,现在钱是钱,车是车,房是房,都得要”。由于W村所在的县城是甘肃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而且W村是当地明星村,经济条件有优势,即使村民说现在媳妇不好找,在本地范围来看仍然是女性愿意嫁入的村庄,彩礼要价不会太高,甚至低于本县平均彩礼水平。从女方家庭来看,如果女方在县城有工作,彩礼要价则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女方在农村务农或者在县城打零工,则彩礼要价较高约10万元。村民对此的评价为“女方条件好的(彩礼)不挣钱,离县城远的要得多能挣钱”,他们认为女方家庭条件好的不会在彩礼要价方面提太高要求,不需要依靠彩礼从男方家庭转移资源尤其是货币资源,但距离县城较远的且经济条件较差的女方家庭会寄希望于通过彩礼获得货币收入。一般离县城越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如果女方家庭在彩礼方面要求太高,导致男方因结婚经济困难,最终女方婚后的日子不好过,很难在女方父母需要帮助时给予援助,还可能因高额彩礼在村庄内背负“卖女儿”的舆论压力。

第三,彩礼与嫁妆的关系。嫁妆约占彩礼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嫁妆包括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随着出行方式变化,嫁妆中自行车变成电动摩托,有男方家庭为了给女方家庭长面子,会出钱购买小汽车作为女方家庭的陪嫁。随着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女方陪嫁不仅仅只有实物陪嫁,近两年增加了货币陪嫁,即女方父母从男方给的现金彩礼中返还一部分,并放在银行卡内作为嫁妆的一部分,用于新家庭的发展,所以不会流回男方父母。对女方家庭来说,女儿有工作的现金陪嫁约1万元至2万元,女儿在农村无固定工作的给少量现金陪嫁或者不给,主要是女方父母考虑到出嫁前女儿对家庭经济所作的贡献。如果男方将女方家庭给的现金陪嫁拿回给自己的父母,女方父母则会对男方家庭有意见,因为现金陪嫁是从男方父亲那要来的彩礼转移给女儿的,希望女儿婚后不用找公婆要钱花,不会在婆家受委屈。在W村,如果彩礼达到10万元水平,相应的,女方陪嫁水平应高于平均水平。如若女方彩礼要价太高而不返还同样高于平均标准的陪嫁,村里人会议论说女方父母是“卖丫头的,心咋那么狠”,因此女方父母要承受村庄的舆论压力。

(三)彩礼的文化内涵

在W村,彩礼是结婚中必不可少的传统要素,村民将其视为一种习俗,彩礼流向为女方家庭,给女方父母。对于女方家庭来说,彩礼有三层意义,一是养老钱,村民认为把女儿养这么大,她结婚后不需要承担自己父母的养老责任,所以彩礼钱是男方家庭给付的养老钱,即传统的婚姻偿付说。二是儿子结婚备用金,W村有强烈的生子偏好,因此各家有儿有女,20世纪90年代后因计划生育多为独子家庭,所以有女儿的家庭中很可能还有未结婚的儿子,女儿的彩礼进账可以解决家庭紧要现状即儿子结婚的彩礼钱或用于建房、买房,彩礼钱不会大手大脚消费掉。三是出于对女儿婚姻稳定性的考虑,男方彩礼出得越多婚姻成本越高,离婚的可能性越低。村民说“必须要点钱,让女婿穷一点。不找女婿要点钱,他没有付出代价,小两口吵架会离婚。”在传统姻亲关系中,女方家庭属于从属地位,可以说彩礼要价阶段就是女方家庭与男方家庭的力量博弈阶段。村民认为“彩礼要得越多越有地位,不心疼人也要心疼钱,现在人就是不知好歹。”在W村甚至会用烂菜比喻不要求彩礼的女儿,如果女方父母不要求彩礼直接把女儿嫁给对方,很可能被别人说女儿有问题。对于男方家庭来说,彩礼是赔偿对方养育女儿的辛苦钱,女方父母养大女儿不容易,应该自觉给女方家庭一点补偿。

三、彩礼要价的形成机制

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的生男偏好的结合,导致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婚姻市场上女性缺失,形成女方市场优势,女方家庭获得“要价权”,因而不断拉升彩礼标准。W村劳务输出地主要在本县,可以初步判断本地通婚圈还未完全与全国联通。调研结果也显示本地通婚圈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嫁入女性多为邻村和周边镇的人,本村女性也主要嫁到县城和邻镇、邻村。近年少量外出读书或务工在外安家的年轻人,不属于讨论范围。在全国范围来看,W村所在的甘肃省不是劳务输入地,更不是女性流入地,性别资源不平衡是基本现状。总之,男女性别比的差距给女性带来要价优势,获得婚姻市场谈判中关于彩礼的要价权。

(一)彩礼要价的社会基础

W村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村民在访谈中纷纷提到一句俗语“父愁子妻,儿愁母葬”。按照生命周期可将父代的抚养责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父母抚养子女长大,第二个阶段是父母完成儿子的人生任务,为其准备结婚所需成本,即彩礼与房子,第三个阶段是帮助子代抚养孙代,负责家庭生活开支。其中,最关键且重要是的完成儿子结婚的人生任务,村民认为“你给他一成家,做父亲的责任算是尽到了”,“父愁子妻”被视为天经地义。如果儿子到了婚龄却迟迟没有结婚,其父母在村庄中会背负严重的舆论压力,村民说“你不找咋办,不骂儿子骂老子,连个媳妇也找不到。”

但父母需要操心的重点在完成儿子结婚的人生任务这一事件也发生了转变,以前这一任务的重点在于找人给儿子介绍媳妇,而现在重点在于年轻人结婚由男方父母出钱。20世纪结婚成本较低,因经济水平较差,房子和彩礼水平也较低,婚姻方式多为媒人介绍,儿子结婚最操心的是媒人能介绍合适的结婚对象。现在县城一套房加装修约三十多万,车十多万元,彩礼10万元,给儿子结婚大约要花费60万左右。村民认为当地年轻人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一般每月才两三千元,只有父母帮其负担结婚成本,否则很难结婚。所以男方家庭条件不够好,其父母会借钱帮儿子结婚,婚后由父母还钱。对男方父母来说,彩礼和买房的支出,“有能力就给他办,没有能力给他借钱背点债也要办”。村民估计在本地因儿子结婚需要买房和彩礼支出需要父母出面借钱导致欠债的约占60%~70%,大多数父母为儿子买房并将房子产权归为儿子,但买房的借款是“谁借谁还”。

由此可见,“父愁子妻”具有的强文化约束力,在当地人心中实现了价值内化,使男方父母背负着为儿子结婚的人生任务,除非儿子外迁或者成为光棍,为儿子结婚这一要求具有不可退出性。因此,在婚姻市场上女方彩礼要价具有稳固的社会基础,下文继续探讨女方在彩礼要价中如何考量男方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彩礼要价的资源依据

对于即将结婚的男女双方,彩礼谈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双方家庭及中间人的商讨过程决定着婚姻的可能性及婚后姻亲关系的好坏。一般来说,女方具有要价优势,但不会毫无根据随意要价,最终决定彩礼水平差异的是男方所处的整体资源环境中家庭具有的资源总量,以下分别论述男方家庭占有的资源总量包含的两点要素。

第一,男方家庭资源储蓄及个人能力,影响这一点的因素包括兄弟数量和男方及其父母的综合能力。如果男方有多个兄弟,女方考虑到男方家庭经济总量有限,男方父母年龄增大后挣钱能力受限,出于为自己未来小家庭的积累着想,倾向于拉高彩礼要价,最终导致兄弟竞争家庭财富。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男方的个人能力,因为本地的家计模式为男性务工女性种地,收入主要依靠男性,所以男方个人能力尤其是赚取收入方面的能力关系到未来小家庭的资源获取能力。

第二,男方家庭所处的具体区域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在城镇化背景下,区位条件决定了男方家庭所具有的财产性资源,包括房子、土地的价值等,例如城郊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可能因为征地拆迁而价值上涨,或者因修建工业园、修高速公路等项目占地获得赔偿等。另外,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机会密度不同,主要表现在导致就业机会的差异,例如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在西北地区同样存在经济机会密度的差异,例如W村的村民选择去新疆打工。

(三)彩礼要价的等级序列

根据上文,男方家庭拥有的资源总量可操作化为两个变量,即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后文简称男方条件)和男方家庭所处区域环境的差别(后文简称区域环境),通过变量的好坏可将彩礼水平分为四种情况,构成从高到低的彩礼要价的等级序列的理想类型。参见下表。

表1 彩礼要价理想类型划分

第一种情况为男方条件好,区域条件也好,彩礼要价水平最低。不论在哪个区域,此类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是女性认为的最好的结婚对象,此时男性处于“买方市场”,有非常大的选择空间,但从婚姻市场总体来看,此类男性数量不多,因此彩礼要价低的情况较少发生。

第二种情况为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好,区域环境不好,彩礼要价为中等水平,虽然不要求直接的现金彩礼,但可能因区域环境不好,女方要求在县城买房,因此男方结婚成本较高。不过对部分家庭尤其是纯女户家庭来说,女方父母认为会长期回报的女婿,才算是找对人,因为彩礼只是短期内一次性的“收入”。为了长期回报甚至存在女方家庭在婚前就将彩礼“返还”给男方的情况,调研中案例就是女方家庭将彩礼钱给男方消费。

案例1:村民L,男,68岁,1982年结婚。女方是1978年由同村的人介绍的,女方家庭由母亲当家。当时L刚考上中专,1978年订婚时给女方家庭彩礼300元,但上学期间每学期女方母亲给其50元,两年半时间已经把彩礼钱还给了男方。因为女方的姐夫是工人,每月会给钱给丈母娘,L认为女方母亲将彩礼钱“返还”的行为是从姐夫身上“看到光明了,她在投资。”

在案例1中,女方家庭尤其是有经济决定权的母亲,认为有中专学历的L毕业后找工作收入肯定不会差于工人姐夫,因此不在意短期内彩礼的多少,并且将彩礼钱用于男方上学,正是基于对男方的未来发展和回报预期所作的行为选择。

第三种情况为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不好,但区域条件好,彩礼要价也为中等水平。此类情况在在城郊地区较多出现,即使原来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不算好,但所处区域面临拆迁或者已经拆迁,男方通过拆迁获得经济资源后极大增加其在婚姻市场上的优势,因此部分看中经济条件的女方会充分考虑对方的经济优势,并选择相对不太高的彩礼要价。

第四种情况为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都不好,区域条件也差,此时彩礼要价最高。彩礼要价的动力源自两方,从女方家庭来看,因为男方家庭拥有的资源总量最少,女方家庭会在结婚前想办法使获得的资源最大化,最主要的办法即尽力抬高彩礼水平。从男方家庭来看,资源总量越少越是难以找到老婆,因此倾向于抬高彩礼以增加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殊不知,经济条件好的人更容易加价,于是底层男性更难找到老婆,即使成功结婚后,婚姻关系也比较脆弱。

如前所述,女方在彩礼要价并非只从自身利益考量要求利益最大化,而是综合考量男方及其家庭占有的资源总量,因此彩礼水平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男方家庭的经济能力及其所处的区域整体条件,而非无视男方实际情况尽量提高彩礼要价水平。

四、彩礼要价的直接后果

前文从资源视角对彩礼要价进行分析,在婚姻市场上,婚龄男性因占有资源不同而形成的等级序列。一般来说,家庭条件越好的男性越有承担高彩礼的能力,但本文的分析显示男性越是占有资源总量少反而面对的彩礼要价越高,会产生哪些后果呢?

(一)婚姻挤压

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将全国婚姻市场视为整体,甘肃省所处的西部农村地区的婚龄男性正在承受婚姻市场上的双重挤压。第一重挤压为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婚龄男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婚龄男性的婚姻挤压,对于类似于调研地W村较为封闭的通婚圈来说第一重挤压可称之为外部市场的挤压。第二重挤压为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区域的城郊村的婚龄男性对偏远村的婚龄男性的婚姻挤压,即本地市场的挤压。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偏远村庄男性和西部地区男性都在承受婚姻挤压的后果,他们因占有资源总量少,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力先天不足,只能勉强参与婚姻市场竞争,通过尽力提高彩礼价格满足女方彩礼要价及其他结婚要求。否则,在“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具有强文化约束的地区,他们一旦放弃参与婚姻市场竞争,则意味着放弃人生任务,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不可承受的打击。[8]27对这类家庭来说,完成儿子结婚的人生任务,很大程度上需要整个家庭或男方父母借钱才能实现,产生“因婚致贫、因婚借债”的后果,[9]51进一步削弱家庭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

(二)代内剥削

对于占有资源总量较少的家庭来说,为了完成结婚的人生任务必然在子女间产生竞争。第一种是兄弟竞争,因同居共财的传统居住模式和子代结婚分家的习惯,在哥哥将要结婚时,父母年龄不会太大且可能是完全劳动力,家庭资源状况在家庭生命周期中处于最好的时候。如果哥哥结婚花费太大,必然占用弟弟将来结婚可控支配的资源,兄弟之间可能因争夺家庭财富产生竞争,或者弟弟因资源不足无法结婚最终成为光棍。另一种是对女儿的剥削,对于条件不好的家庭,难以支付儿子结婚费用时,父母会选择要求女儿早婚以获得较大数目的彩礼用于儿子的婚姻支付。[10]265

案例2:村民H,男,28岁,在江苏打工,未婚。父母60岁左右,妹妹是抱养的,妹妹22岁,2016年结婚,嫁到邻村,彩礼10万元,男方家庭条件比女方好,有房,但男方没工作在家啃老。因为H的父母年龄大无法打工挣钱,为了他将来结婚,要求男方高于W村平均水平的彩礼。

在此案例中的女儿22岁结婚嫁给父母找人介绍的男方,正是因为她结婚给原生家庭带来的彩礼钱能够用于儿子结婚。对于有类似经历的女性来说,婆家可能认为她是“花钱买来的”对她不好,而娘家在女儿与婆家有矛盾时,首要担心的是女儿离婚后对彩礼钱的处置,也不会支持女儿,她们成为原生家庭中代内剥削的“牺牲品”。

(三)代际剥削

“父愁子妻,儿愁母葬”本是讲父代和子代相互的责任伦理,代际关系失衡后,年轻一代因自身生活压力变重,忽视了对父代的养老责任;而父代受传统伦理影响更深,仍然将儿子结婚视为自己的义务,因此高额彩礼要价的最终承受者是父代。表现在,一方面高额的婚姻支付让男方父母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因家庭所占资源不足以支持婚龄儿子结婚,父母要承受村庄舆论带来的心理压力。

案例3:村民Z,男,26岁,未婚,有一个哥哥已婚,Z的结婚对象要求男方家庭婚前买房买车和门面,因为Z的哥哥结婚时父母帮忙买了门面,但Z的父母拿不出给小儿子买门面的钱,因而推迟结婚。最后Z的父亲辞去耗时长工资低的村民组长职务,外出打工为小儿子结婚攒钱。

在本案例中,村民Z的父亲是W村中第一个年近60岁出远门打工的人,他是家庭内部剥削的最终承担人。此外,代际剥削还表现在高额彩礼的婚姻对男方家庭关系的影响,父母要为儿子结婚付出一生的积蓄,甚至留不住养老钱,因此对儿子的婚姻格外看重。即使婚后媳妇和婆婆闹矛盾,婆婆会选择退让或者父母决定和儿子分家以此让儿媳妇满意。但即便儿子完成了结婚的人生任务,父母还会担心年轻夫妻吵架导致儿子离婚,如果儿子离婚,父母不仅对儿子身份即婚姻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再婚男性产生担忧,而且父母帮儿子再次结婚仍需要较大数目的彩礼支出,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难以承受。可以说高额的彩礼形塑新的婆媳关系和代际关系,除了在经济上剥削父代,在精神和家庭关系上进一步剥削他们。

五、结语

综上所述,婚姻市场上彩礼要价提升现象并不能简单归纳为攀比或女方家庭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更切合实际情况的事实是,女方综合考量男方及其家庭所占有的资源总量提出“合理”的彩礼价格。在传统伦理约束较强的农村地区,父母有完成儿子结婚任务的伦理要求和内在动力,儿子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念的影响也有尽早完成人生任务的需求和动力,因此女方彩礼要价具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加之,全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导致婚龄女性缺失,形成在婚姻市场上的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现实,使女方获得的彩礼要价优势具有客观性。在甘肃省的调研发现,越靠近县城的男方面对的彩礼要价越低,反而距离县城越远的村庄的男性面对的彩礼要价越高。但距离县城远近只是表象,这一指标可以综合概括为男方家庭所占有的资源总量,即男方个人能力及其家庭资源储蓄总量和男方家庭所处区域环境,换句话说就是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和区域环境的条件。根据上述两点的变量,可将男方家庭面对的彩礼要价水平分出四种可排成等级序列的情况,其中男方个人及其家庭条件差、区域环境差的情况下,男方家庭面对的彩礼要价最高。这种有违常理的彩礼要价等级序列对底层男性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男性产生双重婚姻挤压,在他们的家庭内部还会造成代内剥削和代际剥削,至此偏远农村的婚龄男性成为现代婚姻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是现在婚姻市场竞争中的“受害者”。但是底层男性面对高额彩礼要价,不是将彩礼简单判定为应当被废止的传统陋习就万事大吉,还应该通过分析彩礼要价的形成机制找到该现象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晓慧,刘燕舞.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难问题研究——社会剥夺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7(02):117-129.

[2]王德福.变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农村彩礼习俗的性质嬗变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6-30.

[3]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1):114-136+244-245.

[4]魏国学,熊启泉,谢玲红.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人口高彩礼婚姻——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04):30-36+95.

[5]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0(03):60-72.

[6]侯俊芳.我国中部农村结婚消费变迁研究——以河南省D村为个案[J].农村经济,2013(09):93-97.

[7]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03):24-36+94-95.

[8]王向阳.婚备竞赛:共识、策略与行动——理解华北农村婚恋压力的一个中观机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20-28.

[9]冯乐安,马克林.西北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基于青海省HY县S乡婚姻市场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4):48-52.

[10]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J].民俗研究,2011(03):259-269.

猜你喜欢
要价彩礼男方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自制
最后要价仲裁博弈行为下企业员工福利问题的纳什均衡分析
天价彩礼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