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2018-07-01 15:34胡翠萍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文生活

胡翠萍

[摘 要]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它先进教育理论指引下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它有效改变了语文教学低效单调的局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实践证明,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内容,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坚持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坚持语文教学生活化,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呢?

一、创建生活化教学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为了更好地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我将教室布置精心布置,使教室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教室的布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把教室布置成多种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在红红的花丛中、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在丰收的原野中、在雪花的祝福中诵诗读文、学习语文。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孩子种花养草,养他们喜爱的小动物,诸如蚕、金鱼、泥鳅、龙虾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开辟探索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公布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合作精神。这样的生活化了的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在人性化、科学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同时还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充满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深入挖掘课文生活因素,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生活因素的文章很多。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生活因素,以进行生活化教学。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为例,就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例如《荔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21世纪社会集锦》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开展生语文活化教学活动,以此扩展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例如,学了《小镇的早晨》一课,我让学生演一演沿街叫卖的小贩;学了《黄果树瀑布》,我请他们当一回小导游;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透彻理解,对课外知识有了丰富积累,把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德国军官等人物形象演得血肉饱满、栩栩如生,教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無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些训练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应对复杂的生活:介绍商品需要语言智能;想象绘图需要空间智能;根据不同的资源设计相应的促销方式,使它成为畅销的商品,需要数理逻辑智能;与不同的顾客沟通,需要人际智能。由此可见,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四、结合学生家庭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在指导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时,一个小朋友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我就巧妙利用孩子想当老师的心理,和家长商量后,请那个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这下子小家伙来了劲,学得特别认真,回家果真一本正经地当起了“小老师”,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其实,在家庭中还有很多学习语文的机会,如家长是做服装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设计一下服装的广告;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读读写写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进一步讲,在家庭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亲子间的沟通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五、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例如,《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 “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中”大自然的伟大奇观。在教学之前,我组织学生到老鸦场嘉陵江边看日出,让孩子们用心感受一下日出的自然美景。然后再把课文中描绘的日出美景和自己感受到的日出美景做比较,寻找共同和异同的地方,触类旁通,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就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文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