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太学6号高产栽培技术

2018-07-03 09:20
河南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太学播种期播种量

一、特征特性

小麦太学6号品种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13.4 d,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0.4 d;幼苗直立,长势旺,冬季抗寒能力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成穗数较多;春季返青晚,起身慢,抗倒春寒能力差。成株期株型偏松散,旗叶有轻微干尖,株高75 cm左右,长方形穗,长芒,籽粒粉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低,商品性好,落黄好。产量构成三因素为穗数570万~600万穗/hm2,穗粒数30~34粒,千粒质量43 g左右。

二、产量表现

(一)2008—2009年参加省信阳组区试验

5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产量5676.0 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18-99增长4.91%,居13个参试品种第5位。

(二)2009—2010年度续试

6点汇总,6点增产,平均产量5635.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18-99增长6.6%,居13个参试品种第7位。

(三)2010—2011年度参加省南部稻茬麦组生产试验

8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产量6168.0 kg/hm2,比对照品种照偃展4110增长10.2%。

三、品质分析

2009年、2010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驾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蛋白质(干基)分别为12.12%、14.28%,容质量分别为762 g/L、812 g/L,湿面筋分别为21.8%、28.8%,降落数值分别为254 s、320 s,吸水量分别为51.9 mL/100 g、56.3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分别为0.9 h、5.5 h,稳定时间分别为1.2 h、8.7 h,弱化度分别为189 F.U、51 F.U,沉淀值分别为43.0 mL、57.0 mL,硬度分别为35 hI、43.0 hI,出粉率分别为67.7%、72.7%。

四、抗性

2010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成株期综合抗病性鉴定和接种试验,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

五、栽培技术

(一)适应区域

小麦太学6号品种适宜河南省稻麦两熟区域(或晚茬麦)。

(二)播种期,播种量

小麦太学6号为弱春性品种,适播期10月15—30日。高肥力地块播种量90 kg/hm2,中低肥力地块播种量120~150 kg/hm2,如延迟播种期,以每推迟3 d播种量增加7.5 kg/hm2为宜。

六、田间管理

(一)施肥

要求施足底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N、P、K配合,根据土壤肥力、墒情和苗情,考虑雨雪情况酌情适量追施冬肥和春肥。

(二)浇水

冬前浇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春季(返青期至开花期)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一般生产中的起身期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追肥浇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后期(开花期至成熟期)小麦开花后,特别是灌浆后期,在开花后应注意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一般不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三)除草

麦田除草应以秋季防除为主,春季防除为辅。就小麦苗情而言,宜早宜小。如用丁草胺与氟乐灵除草,应于麦子播种后出苗前施用。其他除草剂一般在小麦2~3片真叶、杂草2~3片叶时施用。杂草密度较大的田块,于翌年 3月初再施药1次。除草剂的用量为:每667 m2用6.9%骠马水乳剂60~70 mL(春季可用80 mL),或每667 m2用48%拉索乳油175~200 mL,或每667 m2用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0.2 kg、20%麦草灵可湿性粉剂5 g、60%丁草胺100 mL,48%氟乐灵130 mL、75%巨星干悬剂1 g、20%使它隆乳油50 mL、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0 g、50%好事达3~4 g、80%阔草清 2 g、70% 异绿隆 125~150 g。以上药剂按说明对水喷雾。

(四)病虫害防治

在播种期进行预防性防治,效果最好。因没有采取措施或防治不到位的,要注意做到及时进行田间检查,及时进行防治。对纹枯病每667 m2可用20%井冈霉素25 g对水50 kg或50%退菌特100 g对水80 kg进行防治,喷洒于小麦茎基部。对白粉病和锈病,每667 m2用15%粉锈宁100 g对水50 kg喷洒植株。对麦蚜和麦红蜘蛛可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太学播种期播种量
镇平县依据冬前气温变化对小麦播种期及播种量的调整探索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江西省双季早稻直播适宜播种期的区域划分*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
嵇康·绝响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