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创新

2018-07-03 14:19洪京齐甲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符号

洪京 齐甲子

(1.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6)

城市雕塑艺术创作随着城市的进步与发展而变化,其创作者不再仅限于雕塑艺术家,所有与其专业相近的设计人员和广大民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这也就造成了参与者之间艺术审美及创作水平的差异较大的现象出现,在近些年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大批艺术水平不高的雕塑作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雕塑艺术的正常发展。要改变其现状,我们只有提高艺术创作参与者们的审美能力,以及提供相关专业创作理论依据。以此来快速改变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现状,提高我国城市雕塑艺术整体艺术水平。

1989年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27-30)也就是说艺术符号是人类进行主观艺术创作中形式构建的结晶。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因其特殊语言表达也在不间断地探寻着新的艺术创作方向。艺术符号的创建一直是城市雕塑艺术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其造型以及文化内涵决定着城市雕塑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艺术符号作为文化意向及美学形式的复合体,其创建也必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我们通过探究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创建方式为突破口,总结出一些通俗易懂的创作方法,以此来为现阶我国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理论依据,抛砖引玉。

一、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方向

(一)凝练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身具有既定形象,如剪纸、皮影、刺绣、花灯、年画、服饰等。另一类没有具象形态,如民风民俗、戏剧、秧歌等。对于这两类传统文化艺术符号的提取方式有所不同:

首先是造型凝练。将有具体形象的传统文化解构、重组,去粗取精。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区域性,也就是说只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所熟知,外来人只能认知其具有代表性的几组造型,对其了解不深。根据雕塑艺术特征的要求,雕塑艺术符号应具有城市雕塑艺术必要的辨识性和普遍性。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是可以把艺术符号的凝练范围缩小,抓住人们普遍认知的某一具体造型进行解构,分离出共性及个性两方面元素,结合时代特征予以重组,创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艺术符号。如(见图1①)我国先秦时期不同时段玉龙形制比较。

图1.先秦时期不同时段玉龙形制比较

其次是意向凝练。意向凝练相对造型凝练来说难度较大。其主要是指将没有具象形态的民俗文化本身要表达的象征性意向进行凝练。比方说我国最普遍的传统习俗“过年”,“过年”只是个民间大众意向主导的一项传统活动,它没有具体形态。我们只有将其所要表达的“团圆”“幸福”“热闹”等感观因素进行凝练,辅以过年时人们常见的既有事物造型为载体,创建出一种或多种象征“过年”的艺术符号。

我们用两张图片比较来概括一下造型与意向的凝练形态,图2②与图3同为以龙造型为主的雕塑作品。图2为中国书法中草书“龙”文字造型结合原龙型创建而成,属于造型凝练;图3为中国春节“耍龙灯”民俗中舞龙动作演变而成,属于意向凝练。两组雕塑作品创作角度不同,形态各异。

图2

图3

(二)借鉴历史人文环境成因

地域文化中有些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印记,它不单是现实中具体形态的表述,也是史实中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像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就属于这一类。

例如,山东省蓬莱市旅游景区中的《八仙过海》(见图4)大型石雕,其创意来自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其要表现的形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当地流传的八仙过海的传说典故;另一个是要表达人们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美好向往。

图4.八仙过海

从字义上我们可以获取八仙这个限定性元素。但人们传统意识中只有对八仙概念上的描述,却无具象造型,也就是说,这件雕塑作品创作时的难点是怎样创建出八仙的具体容貌及动态,完美展现其所要表达的美好意向。艺术家通过对“八仙”和“过海”两个既定元素进行艺术符号的提炼,探究与八仙过海这一传说有关的历史及背景资料及人文环境,提炼出能够与人们达成共识的具体人物造型、人物动势借以表现,再通过美学与艺术角度的思考,将提炼出的元素符号进行巧妙重组,最终创建了这组具有我国传统色彩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三)具象传统人文精神形态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的历史典故及民间传说,它们都是某一时代精神层面的产物,有些已无从溯源。但其美好的意境,却一直流传至今。主要原因是其表达的意境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有重叠之处,能够为当代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例如,深圳市海上世界的《女娲补天》(见图5)表达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移山》(见图6)表达出的顽强拼搏、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河南省濮陽市《中华第一龙》(见图7)表达出的中华民族团结与自豪感的象征等。

对于这些无法追溯其历史根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我们在以往的创作当中只是从还原其既定造型的角度去考虑,其自身并无时代特征的,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但这件雕塑作品的创作角度不同,艺术家是从精神层面去提取的元素符号。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崇拜的图腾符号。也就是说,“龙”是人们心中既定事物,具有熟识性和普遍性。龙头的既定形态是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从生活中慢慢凝练出来的,艺术家通过与红山文化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C形玉龙》(见图8)[2](15)造型相比较,以借代的艺术手法将它与现代感十足的元素几何基本型相结合,通过几何形体的不断变换还原其势,创造出既具简炼造型又不失神韵的龙形符号。让作品表现出极具现代感的传统造型。

图5.女娲补天

图6.愚公移山

图7.中华第一龙

图8.C形玉龙

(四)体现时代特征

如果说创新性是艺术发展的动力,那么时代性就是艺术发展阶段的表象。各个时期创建的艺术符号都与时代文化、理念发展相关联。

通过对我国历代优秀城市雕塑作品的研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本身蕴含的时代特征,像解放初期建立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图9)、河北省石家庄市内的《解放纪念碑》(见图10)等,我们身临其境时很容易被其渲染的氛围所感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雕塑显然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封存并加以保护。

图9.人民英雄纪念碑

图10.解放纪念碑

艺术要发展只有创新,创新才是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几年,在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西侧,火车站广场上又建立了一座为纪念石家庄解放战争这一史实的名为《胜利之城》(见图11)的主题雕塑。与位于东侧解放战争胜利时建立的《解放纪念碑》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从同一题材不同造型的两件作品中很明显的感受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从造型及表达意向来看一个是用碑的形式纪念解放战争史实,另一个是用党旗飘扬的形式表达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艺术符号的提取角度是不同的。一个是从史实中提取,以纪念为主;一个是从情感中提取,以表达胜利的喜悦为主。

图11.胜利之城

我们无法从艺术角度去评判二者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无法从艺术符号提取的方向上判定孰对孰错,只能说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

(五)紧跟大众审美变化

城市雕塑艺术属于公共艺术范畴[3](14)其特性也必然符合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是公共艺术基本特征中的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视一件艺术品的角度也在变化。举例说明,我国解放初期,“毛主席万岁”是我国最响亮的口号,为毛主席塑像是表达我们心中对他的敬仰和爱戴,要让其塑像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这一时期造成了我国《毛主席像》(见图12)各地林立的现状。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其功能性也趋于完善,创建时要考虑到很多客观因素,观察角度也在变化。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的众多《毛主席像》同一姿势、同一着装,已经给现代人造成了一定的视觉疲劳。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有些更成了笑话。例如,北京市中国地质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校门相对,两座一模一样的《毛主席像》遥遥相望。让人觉得其要表达的意向发生了改变,这明显与塑像建立的初衷不相符合。我们从艺术角度去分析,能不能从艺术符号提取角度及方式上加以区分,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伟人的崇敬呢?答案是肯定的,湖南长沙橘子洲《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见图13)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从时间节点中截取符合雕塑本身表达意向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加以艺术概炼及生动刻画,与山石元素符号完美结合,不仅迎合了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也生动地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宽阔的胸怀、青春励志的豪情。堪称我国现有城市雕塑作品中颂扬毛主席这一题材中的经典之作。

图12.毛主席像

图13.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二、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手法

在传统文化中提炼新的艺术符号,我们应剥离其表象,深挖表意精髓,结合当代设计思潮,兼收并蓄,并找到与时代结合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新的艺术符号。其中创作手法对作品意向的表达及整体效果的和谐具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创作中表现手法有很多,我们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手法:

(一)借代与融合

雕塑艺术表现中借代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首先是部分代整体。部分代整体的手法多用在雕塑主体的背景烘托和整体氛围的渲染中,是以局部具象造型代表整体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例如,在前面我们介绍的《八仙过海》雕塑作品中,大海就是用浪花这一元素代现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浪花就是从大海的局部元素中提炼出来的符号。又如,山石代山峰、浪花代大海(见图14)、浮云代天空(见图15)等。

图14

图15

其次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的手法多用于抽象雕塑作品中,从要表现的事物本体中找到其具象形态的特征元素,并提炼出专属符号,以此借代本体。前面我们分析的《中国第一龙》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从“龙”的造型中我们提炼出两个基本元素:带角的龙头和弯曲的龙身。这两个元素组合成的新型符号造型完全可以代表龙的整体形象。这种借代手法有很多:毛笔代表文化,拳头(见图16)代表力量,卫星(见图17)代表科技等。这些都在我国现有雕塑作品中有迹可循。

图16

图17

再次是具体代抽象。具体代抽象的手法多用于表意形式的雕塑中,就是用具象造型代替本体要表达的意向,例如,1988年建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中的《打结的手枪》(见图18),艺术家用一把打了结的手枪为主体,表达其“制止战争,禁止杀戮”的主体意向;又如唐山市大钊公园的《李大钊像》(见图19),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环境中的翠柏借代了人群拥簇的情景,将作品完美地与天、地、人合三为一。这类的雕塑作品也有很多:用双手表现关爱、用地球仪代表世界、用金钥匙代表宝藏等。

图18.打结的手枪

图19.李大钊像

这三种借代手法在雕塑艺术设计中各有其妙用之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融合:物与物的融合、物与精神的融合。或者说是:本体中元素与元素的融合、本体与外物的融合、本体与表意的融合。不难理解,融合的目的就是从美学的角度让雕塑自身元素之间达到自然和谐、形神合一。

(二)解构与重组

解构和重组是雕塑艺术创作中对事物形态进行去粗取精的一种惯用手法。是将某种事物的表意或表象予以分解,同时剥离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再进行重组的一个过程。先解构,再重组。事物存在的形态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具象形态的解构与重组。这种过程很简单,就是将事物固有造型分解,提炼符号,再重组。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雕塑作品《中国第一龙》。艺术家根据其特征将其分解成带角的龙头和弯曲的龙身两部分,再重组,创建新的雕塑艺术符号。

其二是抽象形态的解构与重组。也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分解与重组,我们需要对意识形态的表向、背景及周围环境三方面进行全面分解,提炼出所需元素,再重组,使其具有代表性。前面我们说到以“过年”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时,埋下了一个伏笔—— “一种或多种象征‘过年’的艺术符号”。为什么在创作中表现“过年”题材时能够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出现?我们来打个比方,在成年人眼中“过年”的表象元素可能会是“团员”“父母”“年夜饭”;但是在孩子们眼中“过年”的表象元素就有可能是“糖块”“鞭炮”“新衣服”“压岁钱”。这也就说明在这种方式运用中人的主观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三)变形与夸张

变形与夸张是雕塑艺术常用表现手段中一种特殊的手法存在,是因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有在提炼具象形态的事物时才能得到运用。如果让本体的表意变了形,那么作品也就没有创建的必要了。也就是说,变形与夸张的艺术手法通常是应用到雕塑元素具体造型上的。例如,在人物的表现上:表现高兴可以将嘴夸大;表现惊讶可以将眼睛变圆;表现力量可以将手臂加粗。这些造型明显与人物自身比例不协调,但又更能帮助作品体现出其要表达的意向。

在运用这种手法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一个“度”的把握,过“度”了就会词不达意,没过“度”其手段应用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衡量尺度,这需要艺术家们自己在主观意识上考量与拿捏。

三、城市雕塑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长河洗礼,凝炼而成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寻求其发展之道。创新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地域文化符号提炼和创建都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城市雕塑艺术创作基本元素包含造型、材料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创新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这三方面谈一下中国城市雕塑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形式:

(一)造型的创新

地域文化符号是经过雕塑艺术手段的提炼所形成的本土文化精髓,是地域文化具象形式的展现。其造型除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外,也应该表现出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将提炼的地域文化符号与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事物结合,通过雕塑独特的造型艺术手段使得地域文化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展现时代特征。也就是说,展现时代特征是城市雕塑造型艺术发展的主线,也是地域文化在城市雕塑艺术中传承与发展的契合点。

(二)材料的创新

城市雕塑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材质表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传统原生材料。部分地域文化有其代表性实物,比方说传统花灯的布和竹条、古代写书的竹简、兼职工艺的纸张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将这些材料或者仿制材料运用到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符号的表现当中也是一种增强表现效果的方式。

另外,传统材料的色彩方面也可以做一些创新, 我国是多民族大融合国家,民族文化异常丰富。很多民族传统文化都有其专属色彩,比方说唐山市北河公园的剪纸雕塑《天下第一影人》(见图20)、《长安大戏院脸谱》雕塑(见图21)等,将这些民族色彩加以概炼并运用到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段中,会增强作品对地域文化的视觉表现效果。这是其一;

图20.天下第一影人

图21.长安大戏院脸谱

其二是新型生态材料。改革开放至今受国外工业革命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大量以工业材料为主的城市雕塑设作品,这打破了多年来城市雕塑传统材料应用习惯,同时也为我国雕塑材料运用方向开辟了新的思想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城市环境的重视,“生态”“环保”等词汇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城市雕塑要发展就不能再千篇一律的效仿国外这种材料雕塑,我们要有选择性吸纳国外材料雕塑的新思想。继承“废物利用”的原则,将环保的“城市垃圾”或原生事物作为城市雕塑的材料,将城市雕塑中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环境当中。如哈尔滨的太阳岛景区中很多的绿色植物雕塑(见图22)和新疆白沙滩金属焊接雕塑公园中众多的废旧金属雕塑(见图23),即能够降低城市雕塑制作成本,又能使城市雕塑符合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等大主题,也就是说“生态雕塑”是当今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新方向。

(三)文化内涵的创新

说到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通常不外乎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鼓舞、对未来的期望三大方面,毫无新意。城市雕塑不仅要起到美化环境、展现城市风貌的作用,也要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精神状态,展现城市文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期人们的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将人们生活精神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融入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符号内涵中,赋予其新的含义,让雕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增强其公众性和时代感。也不失为城市雕塑在城市文明的展现方面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如唐山市南湖公园的《丹凤朝阳》(见图24)展现着在地震废墟上建立的新兴城市的完美、吉祥和光明,同时也预示着唐山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22

图23

图24.丹凤朝阳

四、结语

中国地域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凝练的瑰宝,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雕塑艺术创作中,使其二者协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大方向。我们不应再去效仿西方城市雕塑设计思维,而应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立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深入学习,感受精神,提炼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符号。

同时,在艺术符号的运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强加象征性的传统符号,而是应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与传统的巧妙融合,充分发挥我们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4](79)的优良传统,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美丽,结合时代特征,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本民族个性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让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紧跟时代、走向世界。

注 释:

①图1为作者洪京根据出土文物资料手绘;http∶//blog.sina.com.cn/s/blog_d72300cd0102wbep.html。

②图2至图24,均为作者洪京根据现场拍摄的图片电脑制作的效果图。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彭卿云.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金银玉石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3]宋伟光.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当代精神[J].建筑与文化, 2015(10).

[4]毛泽东.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J].群众反映,1964年.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符号
巨型雕塑
学符号,比多少
我的破烂雕塑
“+”“-”符号的由来
写实雕塑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