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让“乡愁”有处安放

2018-07-03 09:24肖凌霄实习生刘墨轩
藏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黔东南冯骥才古村落

文/肖凌霄 实习生 刘墨轩

人物名片

冯骥才, 1942年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现任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成果斐然。文学创作上,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有《神鞭》《俗世奇人》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冯骥才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他是著名作家,更是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家,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传承和保护。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进步,蕴含着冯骥才的诸多心血。

出于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责任、使命与担当,冯骥才最早正式提出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最早正式提出将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最早正式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等问题,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

2018年4月28日,冯骥才受邀出席在贵州凯里举办的2018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此次贵州之行,他主要是就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十五年后的黔东南古村落之行

2018年4月29日至5月1日,冯骥才深入黔东南州台江、锦屏、黎平、榕江的苗乡侗寨,调研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他来到郎德上寨、锦屏县平秋镇、西江千户苗寨、锦屏隆里古城、黎平县肇兴侗寨和榕江县古州镇三盘村……三天的考察,接受热情的拦门酒,观看民俗文化表演,从农户手中购买绣片,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握手畅谈,为侗族文化博物馆题词,同少数民族朋友合影留念,认真聆听各地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的介绍,还不时用相机记录下珍贵的瞬间。

冯骥才对黔东南传统村落的印象,是自然风光秀美,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传统村落更是百年传承,人间大美。这次到黔东南,感受到传统村落得到很好的保护,置身古老的苗寨侗寨,欣赏优美的民族歌舞,浓郁的民俗风情让他难忘。

冯骥才说,黔东南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极具特色,是一个真正福地和聚宝盆。这里传统村落数量巨大,且多为少数民族村落,少数民族自觉地敬畏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因此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3年,国家文化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国家项目,当年10月在贵阳召开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作为该工程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第一次来到贵州并探访了黔东南州苗族、侗族的精神家园。

15年过去了,冯骥才再次来到贵州,看到贵州各方对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视和努力,感受到了文化主体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农耕社会最为基础的生活单元和文化元素,从其所储存的历史细节和记忆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冯骥才看来,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都跟村落有密切关系。

而现实状况是,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近二十年来,一组数据让人扼腕叹息,哀痛不已,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传统村落正在被掏空,徒具空壳。我们就这样把自己“文化根脉”的承载物尽数变卖给工业文明,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破坏说成“旧村”改造。

冯骥才叹息: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面对这样的现状,冯骥才只有加快自己的脚步,把“书桌搬到田野”,日复一日奔走在各个传统村落里,为传统村落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机会,为传统村落建档、申遗,以求留下更多的正在工业文明里坍塌衰败的传统村落,为后人留住文化“乡愁”,留住精神家园。他多次带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并提交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案和建议,深入到近30个省进行田野调查,普查中国民间文化的家底。

◎被粉丝团团包围 肖凌霄 摄

在冯骥才和相关人士的努力抢救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果,据《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专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并建立名录的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是中国特有的一项保护项目。

贵州传统村落遗留与保护

贵州目前共有426个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数的16.7%,居全国第二位。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畲族等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如今,这些少数民族依然居住在传统村落里,延续着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所以遗留下来的传统民族村落既具有农耕文明的特征和保护价值,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世事变迁的洗礼中,很好地保存了少数民族古老生活的缩影和物质的、非物质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因此得到了冯骥才的广泛关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土壤,是华夏文明根脉的重要分支 ,是贵州少数民族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是贵州少数民族融合的凝聚力,把贵州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成果推向历史文化舞台。

冯骥才称赞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个文化多样性的聚宝盆,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命脉还在,它的“根”还在,它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肇兴侗寨 杨代富 摄

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着“淘宝”,还要让它在未来发出更大的光。

传统不仅代表过去,更应该代表未来

5月2日,冯骥才从黔东南来到贵阳,做客贵州图书馆“山骨讲堂”,做主题为“传统不仅代表过去,更应该代表未来”的演讲。他追溯15年前年第一次来贵州的情景,说当时他从事传统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将中国56个民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全面的普查、梳理、建档,让中国后代知道自己的文化是有文脉、有传承、有积淀的,知道自己的根,这就是我们要抢救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留给后代的未来,是传统的未来价值。

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目前主要面临村落空巢化加剧和旅游的过度开发两个突出问题。针对当前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冯骥才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建议传统文化保护不要让开发商插手,这个事情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发动,人民自觉,文化是人民的,政府搭台,人民唱戏。二是关于“扶贫”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人思想和精神的“扶贫”,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扶贫”是不同的,都是“贫”,两者虽是相互依偎,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到头来于事无补,所以物质“扶贫”要另找他路,不能以“开发”、破坏文化遗产为代价。

猜你喜欢
黔东南冯骥才古村落
遇见黔东南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