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路纪行
—— 一位文物保护研究者的考察日记

2018-07-03 09:24文/娄
藏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阴刻兴义摩崖

图 文/娄 清

编者按:上期《藏天下》,我们以川黔盐道为切入点,聚焦贵州以及西南地区的古道文化现象。然而由于时间紧迫、篇幅有限,上期的专题报道对川黔盐道文化而言,难免零星琐碎,难以呈现贵州古道的文化概貌,总觉得遗憾。所以,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本刊编辑部继续将古道文化作为一个关注的重点,由此摘登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娄清的部分考察日记,继续为读者呈现学者眼中的贵州古道的历史与文化。这仅仅是一位文物保护研究者在漫漫黔路上行走的几个片段,却也是追寻贵州古道不可多得的文化珍珠。

◎赤水丙安

◎丙安滩上丙安桥

◎赤水元厚陛诏沟天恩桥

赤水河的桥文化

2014年11月下旬,因参与的《西南地区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所需,为深入了解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仁岸”行盐古道,专程前往赤水。

18日,专门考察赤水河沿岸的古桥,包括夹子口附近的长春桥、丙安的丙滩桥、陛诏沟古家擂的天恩桥。

建筑年代最早的,是位于丙安的丙滩桥。据光绪《增修仁怀厅志》记载,系“古桥。后经罗、艾、仕、洪等四姓修建。再后,光绪十七年又倾圮二洞,王理奉札培修”。该桥建在大丙滩上丙滩河口,为九跨石墩石梁平桥,长36.8米,宽1.7米,石梁规格均长4米、宽0.85米、厚0.5米。桥墩迎水面做分水尖,由东向西第三和第五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各一,迎水昂首,龙头高出桥面1.1米。原第二、第四和第六桥墩上有圆雕石狮,20世纪60年代晚期被人为破坏后弃于河中。

其次是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夹子口长春桥,为三跨石墩石梁平桥,桥墩迎水面做分水尖,上有圆雕石龙各一,迎水昂首。建筑年代最晚的是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的陛诏沟古家擂天恩桥,为四跨石礅石梁平桥。桥长22.19米,宽1.65米。桥面每跨由3块石梁构成,自东南往西北,石梁长度分别为5.38米、4.62米、5.6米、5.78米,石梁宽度0.55米、0.54米不等,石梁厚度均为0.55米。桥礅迎水面做分水尖,顶部与桥面平,每跨均有圆雕石龙,迎水昂首。现东南桥墩仅存顺水面龙尾,迎水面龙头不存,其余两跨则保存迎水面龙头,顺水面龙尾不存。

天恩桥东南桥头6米许的一座四柱三楼石牌楼引起我们极大兴致。牌楼正楼下有横向“天恩桥”3字横匾,行楷阴刻。定盘枋高浮雕“二龙抢宝”图。

中柱悬“事关国计民生,一片公忠投帝听;功同山平水治,四方沾被颂神明”抱对,行楷阴刻。左右边柱,竖向楷书阴刻志文各3行。柱间镶碑。中柱间竖向行楷阴刻“与天地同流”5字,碑首楷书阴刻“头品顶戴,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使,四川总督部堂丁功烈碑”。

左边楼间竖向楷书阴刻“君子人也”4字,碑首楷书阴刻“二品顶戴,布政使衔,四川分巡建昌兵备道唐仁爱碑”。以上二碑落款均为“光绪庚辰秋月,黔蜀绅商士庶公立”。

右边楼间竖向楷书阴刻“有君子之道四焉”7字,碑首楷书阴刻“光绪庚辰秋月,黔蜀绅商士庶公颂:赏戴花翎,督办仁岸河工,前署雅州府正堂罗德政碑”,落款处竖向楷书阴刻“委办仁岸河工蓝翎同知衔四川即用知县鲁、前署平越直隶州学正委办仁岸河工张、委办仁岸河工四川即选府经历罗劳绩碑”。

◎ 赤水夹子口长春桥

◎ 丙安桥石雕龙首

据建桥志称,“初,张经略广泗请修赤水河未竟。戊寅夏,总办官运唐以运道维艰,详咨川督丁出奏,钦奉上谕,准其发帑疏修。酌派干员罗太守莘耜、张广文翰园、鲁大令寿庄、罗参军乐九,率同盐商绅团,就地分修,水陆并作。庚辰秋,大功成竣,毫无派取民间财力,诚盛事矣。是役也,河山坦荡,舆梁统成。上裕国课,下通商贾。非丁唐二宪诚通丹陛,弗克有此。且非有与事诸君洁己奉公,亦未易臻。此食其德者,不没其善。爰集《论》《孟》语,勒石颂之。亦见民无能名,不敢妄谮云尔。旨在光绪六年庚辰秋仲,黔蜀绅商士庶□手谨志,以垂不朽”。

这一天考察的收获颇大。除了通过天恩桥了解光绪间川盐行黔的一些历史物证,还对作为川盐入黔重要航道的赤水河流域,特别是下游盐运古道上的桥梁建筑有所了解。此次调查发现,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这种选择石梁平桥结构形式的桥梁很多,除上述长春桥、丙滩桥和天恩桥外,还有天台兴隆桥、四洞沟乐善桥等等,不一而足。

水路上的桥梁多顺江河航道分布,架设在河口处,以跨越支流为主。陆路上的桥梁多以跨越溪流为主。普遍选择石梁平桥结构形式,主要是考虑与道路平行衔接,便于纤夫拉纤和人力背盐。即使采用拱桥形式的,桥面也以平面为主。由于多为盐商投资修建,普遍雕刻精美,特别是迎水昂首的圆雕石龙,已经形成盐运古道上独特的桥文化。

马岭河上的古道与木桥

2017年12月12日,因车辆故障而延迟1天的茶马古道现状调察得以继续,考察组沿开通近1年的盘兴高速往兴义出发,一路笼罩在浓雾之中。对于第一次行经该路段的我来说,要感受沿路山形地貌,只有待下次了。因雾,由盘州到兴义比常日晚了30分钟。

马岭古道因穿越马岭河命名。马岭河,始称马别河,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源南盘江下游段的大支流之一,发源于贵州省盘县老厂,流经普安县、兴义市、兴仁县,于芭皓注入南盘江。古道所经,选择河段峡谷区域,谷宽50-150米、谷深120-280米,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缝。

马岭古道,宋代为市马之路的重要通道,明清以来是通往贵阳、兴义二府的必经之路,自黄草坝(今兴义),十五里幺塘,十里纳福桥(即木桥),二十五里顶效塘后,一路二十里经万屯、新城(今兴仁县)、关索岭(今关岭)、安庄(今镇宁)、普定(今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威清(今清镇)后抵贵阳,共七百二十里。一路二十里过郑屯、龙广抵兴义府(今安龙县),共一百九十五里。

◎经村民指认后清理出来的古道

◎ 技术交底前的马岭古道和木桥

◎ 桥面清理后的整体面貌

至于木桥,初名“纳必”,后称“纳福”。据咸丰《兴义府志》记载,“木桥建于康熙年间,后圯,唯存石基。”道光中,知县汪自珍捐建续修,易名纳福桥。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知县胡霖澍改建,并立建桥碑记于东北桥头,其上记载:“纳福桥两山夹水、一线中流,上有马别桥,下有踩水渡,由委溯源,其绵亘不知几”。并说明由县城经马别至顶效,“通行相距六十里”“经踩水渡三十余里”,而该桥“居中道,约四十里许,远近得中”。后再毁。光绪癸巳年(1893年),邑绅刘显世倡议复修。

2014年,“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保护工程”项目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立项,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编制的勘察设计方案于2015年获得批复和核准,2017年开始实施。

我们从马岭镇光明村那白组下那白寨古道旁下车,计划沿古道徒步往马岭镇团结村红星组黄桷树寨。

沿古道一路行进发现,经过清理后的古道,虽然部分路段铺路石确有佚失,但整体保存状况远比想象中的好。针对木桥本体局部垮塌的修缮尚未实施。而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桥面排水方式经过清理后得以完整呈现,且可继续发挥有组织排水的功能。桥东北部分路段清理出现状勘察时未发现的线路走向,因此,当初确定的古道总长度约1800米,宽度为1.3-2.4米不等,有待通过此次保护工程最终认定。

下午增加了江底河古道考察和参观黔西南州博物馆。从州博物馆展出的东汉铜车马,还有现藏贵州省博物馆的东汉铜车马,以及刘氏庄园内的石马,不由心生感叹,谁曾想,20世纪70年代中期,会从推倒的茶园树下的东汉墓中出土铜车马,与现在茶马古道的保护,是一种怎样的机缘巧合!

◎20世纪30年代的金龙桥 洛克(美国) 摄

◎花江摩崖石刻群

花江摩崖石刻群

2017年12月13日,茶马古道现状调察组开始第二阶段最后一天的行程,考察目的地包括花江摩崖石刻群和青岩古道。车辆上高速公路不久即进入浓雾之中,由兴义到贞丰比常日晚了45分钟。抵达北盘江泮的小花江村时已是正午。

相传,珠江上源之一的北盘江流经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河段,因贩马马帮自古以来在下瓜、汉元洞、牛角井、后头湾、白崖脚、大洞背后、曾家屋基等处穿行于河谷地带的古道旁崖壁上,以赭色涂绘大量人人马马的岩画,得名“花江”。小花江村附近历为兴义府所属各地晋省大道之一,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摩崖造像

花江摩崖石刻群几乎都分布在南岸古道旁,内容基本上以反映花江铁索桥的前世今生为主。保存较好的有20余处摩崖石刻,包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修花江铁索桥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建花江铁索桥记》《重修铁索桥功德碑记》《炳堂蒋公军门大人新建花江桥成纪石》《拟筹花江铁索桥岁修规程记》《计开章程条例于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修花江路序》、民国《培修花江铁索桥记》、1986年《维修花江铁索桥记》等,以及“炳堂蒋军门行乐图”和摩崖造像。还有“履道坦坦”“万缘桥”“彩虹双映”“飞虹”“贞丰县北界”“花江桥”“功成不朽”“屹然大观”、195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交通厅改建”等摩崖石刻。另有“普陀真境”“龙王宫”和“山神祠”及圆雕石龙等已经淹没于北盘江梯级电站之一的董箐水电站库区。

通过留存的摩崖石刻,可以清晰地梳理花江铁索桥的历史沿革。

建桥前,均为舟渡。一遇夏秋水涨之时,一切停摆。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明人石廷栋任兴义府知府伊始,就有修建桥梁的打算,只是因建桥费用过大而作罢。后听说安义镇总兵蒋炳堂自己出资曾经在云南修建过十余座桥梁,立即找其商量,双方一拍即合,且蒋炳堂承诺担负一半建桥费用。于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选址于上游滩口处兴建石桥。次年四月,正当合龙交尖之时,却在十七日半夜,因突发山洪,将即将建成之桥冲毁,功败垂成。事后,蒋炳堂根据他在云南修建金龙桥的经验,以及上游他曾修补过的盘江铁索桥的案例,力主修建铁索桥。经商石廷栋同意后,另选址于二十五年(1899年)秋兴建铁索桥,经过10个月的努力,花江铁索桥建成,“桥长二十四丈,创铁索十有六根,上铺木板。计工数万,其费万余金”,这些费用均为蒋炳堂“独立而成”。

◎已经淹没于库区

◎法国传教士拍摄的花江铁索桥

谁知工成之后又被冲塌。不得已,只好将桥址“移上数丈”,于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之朔日再次兴工,采取就石崖系铁索的方法,将原坍塌之石料移砌崖脚,并用绳索将沉入水中的铁链捞起,这样会“省费过半”。终于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建成。花江铁索桥建成后,蒋炳堂又捐资修理两岸道路,当年八月即完成。为确保花江铁索桥的维护,还制定了专门针对铁链、桥板、木栏杆、道路,以及守桥兵丁薪资和桥头神像的香灯银等岁修规程。所需费用均从经过该桥的各商号驮马队抽取,“凡六匹以上者,每马抽银八厘”,统归修桥中捐一袋盐的“同济公”盐号核收,岁修所需一应开销均从中列支。

蒋炳堂的乐善好施,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早在光绪二年(1876年),他就与腾越商人明树功、董益三合股开设“福春恒”商号,其分号遍布昆明、保山、腾冲、成都、汉口、香港及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主营丝绸、珠宝玉石、名贵药材、地方土特产品等国际贸易。后兼营钱庄、汇兑及鸦片税捐业务,一度成为云南实力最强的商号。如今,他捐建的金龙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他捐建花江铁索桥功绩的花江摩崖石刻群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阴刻兴义摩崖
西狭颂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浅谈玉雕中的雕与刻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重返三叠纪——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兴义万峰林
浅谈河北蔚县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