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记

2018-07-03 06:15
农家书屋 2018年6期
关键词:白花粗粮荞麦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荞麦,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和救荒作物之一,被历代文人所题咏。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食不厌精”,作为粗粮的荞麦不被人们喜爱了。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荞麦重新回到了大家的餐桌上。

受乡下留守老人的影响,去年春天我也种了几畦荞麦,算是真正接触了荞麦。荞麦耐贫瘠,生长期短,不费多少工夫,七八十天就能收割。

种荞麦前,我将菜园边的塘泥平整成畦,然后在上面打凼,点籽儿,最后掩上草木灰,荞麦就算种完了。几天后,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嫩绿的荞麦苗儿从地里怯生生地冒出来了,细细的茎秆相互簇拥着。过段时间再看,嗬,荞麦秆已蹿到尺把高了,枝茎托起娇小而繁密的白花,那是一种莹莹的白,方知古人为何爱把荞麦花比作雪了。

荞麦花淡淡的芳香引来蜜蜂嘤嘤嗡嗡,来往穿梭。两个月后,五月的南风吹来,紫红的茎秆缀满黑褐色的荞麦果实,在绿叶的映衬下,愈发成熟可爱。这时,就等收荞麦了。

割回的荞麦铺在地坪上曝晒,然后用连枷打下籽粒,晒干,撮几粒嚼一嚼,嘿,还真苦!一旁的老母亲欣然道:“到手的财喜喽!”我说:“您有‘三高’,以后就多吃荞麦降一降。”谁知母亲不以为然地说:“我吃怕了!”见我疑惑,母亲解释说:“小时候圩里常遭水淹,你外公连年种荞麦救荒,稀饭里总要溜几个荞麦面团团。嫁到汪家后,日子更难,天天离不开苦荞麦糊糊,从嘴里苦到心里……”

母亲对“苦”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母亲嫁给父亲,由于土地贫瘠,种粮无收,只好种些耐瘦且成熟快的荞麦,纯粹为了填饱肚子。“大跃进”时,低产的荞麦等杂粮统统被打入冷宫。以后青黄不接的岁月里,人们偷偷在自留地里种荞麦,以缓解口粮的不足。分田到户后,农村仍以种水稻为主,那些产量不高又浪费土地资源的杂粮一并遭人摈弃。

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崇尚健康的饮食,田地流转后,闲不住的老人们打理着剩余的几分薄地。他们无意于稳产高产,一改过去传统的作物品种,广种荞麦﹑玉米等粗粮。我告诉母亲:“现在吃荞麦跟过去可不一样了,过去是救荒,现在是延年益寿!”母亲连连点头说:“想不到荞麦原来是个宝!”然后打个谜语让我猜:“红杆子,绿叶子,开白花,结黑籽。”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荞麦”。母亲苍老的脸上挂满了笑,那是苦尽甘来的笑容。

时移世易,荞麦——昔日总与穷根相连,是青黄不接的救荒粮;经历了时代的巨变,如凤凰涅槃,回归了本真,成为富裕起来的人们青睐的绿色健康食品。

猜你喜欢
白花粗粮荞麦
红山荞麦看木森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荞麦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养生不养胃
白花败酱草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焦虑
荞麦花开
还会睡在爸爸妈妈房间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