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重审试卷评价标准

2018-07-03 07:28刘春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命题

刘春文

摘 要:语文试卷的命制须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一份好的语文试卷,须导向鲜明,布点合理,讲求科学,把握好适标性、有效性,并能够引领教学回归语文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命题;试卷评价;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研究旨在回答教育究竟要培养何种人的问题。“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结果,反映在质量标准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质量标准可用以指导考试评价。”[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什么样的试卷才是一份好试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一份试卷正确的导向是什么?下面笔者结合部分典型的试题以作分析。

一、导向性——遵循课程标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一份好试卷必须要有鲜明的导向性,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对此,笔者结合如下阅读理解题[选自浙江省永嘉县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卷]予以阐述。

【选文】

美国作家雪利·杰克逊的小小说《查尔斯》。(略)

【问题设置】

9.朗读要把握人物情感,注意语气、重音的处理。仿照示例,对(37)段的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

[示例]“往下看——看我的大拇指!唉,你真是个大傻瓜。”他哈哈大笑起来。

朗读设计:语气词“唉”字拖长,要读出劳瑞对父亲的嘲笑,“看”“你”“大”读重音,要读出劳瑞戏弄父亲成功后的那份得意。

[我会设计]“你等着瞧吧,”丈夫讽刺地说,“像查尔斯这样的孩子,还不定又要使什么坏呢。”

10.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能够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样一个动作,在不同的情境下,往往表达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我们可以关注具体的情境,还原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的动作细节背后劳瑞的心理活动。

(1)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

(2)“他帮了老师的忙,就这么回事。”劳瑞耸了耸肩。

11.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试分析文章反复出现“星期一”“星期二”等时间词语有什么作用?

12.好的结尾往往能让读者意犹未尽。小亮与小涂,对结尾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究竟有没有查尔斯”时发生了分歧。

小涂:有查尔斯这个人,幼儿园老师怕“我”嘲笑,所以撒谎。

小亮:没有查尔斯这个人,一切都是劳瑞想象出来的,查尔斯就是劳瑞。

你赞同谁的看法?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3.劳瑞,很顽皮,麻烦不断。“我”和丈夫,提心吊胆,却最终欣然看到孩子的成长。小时候的一切,哪怕撒谎、调皮、犯错,哪怕父母责骂,如今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温馨,我们就这样慢慢长大。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成长的思考。

(一)指向“語用”,重视文本的独特语言形式

指向“语用”,即关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各种表达方式和结构特征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学生应该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上述试题的第9题,要求考生仿照示例,对(37)段的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此考点对应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学习重点,即学习朗读的方法。第11题,这道题是依文设题。《查尔斯》一文表述的特质是出现了大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而且还反复使用。文章中常常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因此圈画关键语句,以矛盾处、反复处为抓手,可以明白作者构思的意图,也是一条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的途径。

(二)体现学习指导功能,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第12题聚焦小说结尾。对《查尔斯》这篇小说来说,读懂结尾才可能读懂其主题。以阅读讨论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文章结尾的重视,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整个事件,并为他们做下一道题铺设台阶。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第10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试题引导学生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关注动词,根据不同情境揣摩人物心理,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三)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过程与方法考核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第13题,在前面5题的铺垫、引领下,将阅读引向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学生能够借助文学作品,引发对自我的关注,由一个外在的世界转向对内在成长的体验与思考。这既可以考查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探究能力,也为学生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创造的条件。

二、适标性——契合统编教材理念,强调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考查

统编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名著阅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名著阅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课外延伸拓展。如何引导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由单篇至整本书的自主阅读?在具体的检测中又如何落实?

(一)巧设“跳板”,抓住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

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关键素养”。就名著阅读而言,就是要借此撬动整本书阅读。我们不妨来看浙江省义乌市2017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评价卷中名著阅读题。

马小跳阅读《西游记》时发现孙悟空经常流泪,为此他做了一些摘录:

摘录一: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1)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摘录二: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2)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摘录三:这大圣一身烟火,炮燥难禁,径投于涧水内救火。怎知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可怜气塞胸膛喉舌冷,魂飞魄散丧残生!……行者却才起身,仰面道:“敖氏弟兄何在?”那四海龙王在半空中答应道:“小龙在此伺候。”行者道:“累你远劳,不曾成得功果,且请回去,改日再谢。”龙王率水族,泱泱而回,不在话下。沙僧搀着行者,一同到松林之下坐定。少时间,却定神顺气,(3)止不住泪滴腮边,又叫:师父啊——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题目。

5.所摘录的这些故事情节中,孙悟空都流泪了。他分别为什么而流泪?

6.我们印象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这些流泪的情节是否和这个形象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这一试题在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了以往直接选取一个章节的套路,采用类似组文的方式,把孙悟空流泪的几个片段选出来,并以“马小跳”的视觉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命题还颇有思维的深度。可以想见,学生以后再读《西游记》,会关注到无数次流泪。从知识点的考查来看,第5题考查学生现代文阅读中必备的概括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文中信息,联系之前的阅读,或者根据目录来推断具体的事件。第6题的“形象矛盾与否”,考查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SOLO理论,其答案可采取分层赋分的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综观两题,既有对名著相关情节的考查,又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深度阅读。尤其是第6题,如果学生对《西游记》整本书的内容不太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孙悟空的形象。解答这样的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需要具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和较强的思辨能力。

(二)接轨教材写作板块,巧设主题拓展表达空间

统编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其写作板块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七年级上、下两册一共有12个写作板块,每个单元设置1个。试题的命制如何与教材接轨呢?我们可以看看浙江省兰溪市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中的“主题表达”题。

任务主题:交流与倾听

任务一:兰花中学近年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在校园广播中报道此事,校广播站的记者对学校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请你以校广播站记者的身份,根据与访谈对象的交流内容,完成下面这个访谈记录表的感想部分,感想内容既有对成绩的肯定,还要有建议和期待等。(不得少于50字)

任务二:我们知道,在与访谈对象交流时,首先就要学会倾听。听,是很自然的事,人人都会;然而倾听,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会。你会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从“我终于学会了倾听”和“我还是不会倾听”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写作提示:“倾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细心地听取”;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身体姿勢以及神态表情等。因此,检验学会倾听的唯一标准是能够沟通和交流。 ]

这一试题将大、小作文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两个任务的一大一小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作文的真实表达。第一个任务接轨教材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板块(要求学生列出一份访问提纲,以“对 的一次访问”为题作文,并跟同学们分享访问的经过与感受),所表达的感想要充分考虑对话中校长、教师、学生的回答,同时也要针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个任务是由第一个“访谈”,自然引出“倾听”的话题。同样是“交流与倾听”,小作文相当于任务型表达,大作文则直接指向学生的日常生活。鉴于生活中很多人不能认真地倾听,所以采用二选一的命题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我终于学会了倾听”或者“我还是不会倾听”,以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并通过写作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命题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三、科学性——明确目标,系统整合,依据思维层次合理布点,精巧设题

(一)整合材料,合理布点

组合式文本阅读,又称综合阅读。《浙江省201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用书》在“课标链接”中指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浙江省温州市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卷中的“古典阅读”就是一个典型的组合式文本阅读题。

【选文】

《于易水送人》及链接材料。(略)

【问题设置】

[读校记]

7.读完诗歌,你认为“校记”中“壮士发冲冠”与“壮发上冲冠”,哪句更好,为什么?

[读注释]

读注释③中的《史记·刺客列传》,回答下列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略)

9.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 的一项是( )(略)

10.诗歌中,作者借用了“别燕丹”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读集解]

11.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

这一试题的设计,采用了古人传统的笺注方式,用“校记”“注释”“集解”的形式,把文言文巧妙地融在注释中,让古诗和文言文的联读浑然天成,而非人为地放置在一起。这不仅是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是在古诗文阅读方法和习惯上加以引导。第10题的参考答案为:“作者用‘别燕丹的故事,不仅点出送别之意,同时借故事委婉抒发了对荆轲的崇敬之情。”第11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答“侠气凛然”或“末句黯然”均可,只要给出合理的理由。

(二)课内引领,课外迁移

语文试题的命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从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浙江省兰溪市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卷中的如下这道阅读理解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选文】

《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写人短章。(略)

【问题设置】

12.请根据以下两种方法来推测实词的含义。

(1)根据《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推断出“魏文帝闻之”中的“闻”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根据《狼》中“乃悟前狼假寐”推断出“且托寐以观之”中的“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2)“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中“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中“值”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中短小精练的写人短章很适合初一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世说新语》的特点,试题采用两个知识链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要灵活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告诉学生学习文言字词不能一味死记硬背。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7(4):14.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命题
我喜欢自己命题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