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

2018-07-04 06:13高俊甲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汀对瑞舒伐全血

高俊甲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预后不良等特点,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1]。PCI术中球囊的挤压操作,损伤血管,诱发炎症反应,造成血流变学改变,加速血栓形成[2]。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的常用药物,有研究[3]发现,PCI术前服用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治疗,探讨患者血流变学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7.8±6.1岁,合并糖尿病25例,高血压31例,吸烟史27例,高血脂24例,梗死部位:左主干2例,前降支29例,回旋支12例,右冠3例,支架数量1.6±0.8个。干预组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8.1±6.9岁,合并糖尿病26例,高血压30例,吸烟史26例,高血脂25例。梗死部位:左主干1例,前降支30例,回旋支13例,右冠2例。支架数量1.8±0.7个。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4],并行PCI手术。②持续心肌缺血>30分钟,心电图示>2个相邻ST段抬高。③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风险,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过敏者。②合并严重的肝脏、肾脏、呼吸、心包炎、心源性休克等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③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老年痴呆、无法沟通等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硝酸酯药物等降压、扩张冠状动脉、抗凝等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药业公司生产,批号H20051407),术前7天每日口服40mg,术后1个月每日口服20mg。干预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鲁南贝特公司生产,批号H20080240),术前7天每日口服20mg,术后1个月每日口服10mg。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肝肾功能。

1.4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1个月①分别采集患者血液,经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放射免疫测定(RIA)检测内皮素-1(ET-1),硝酸还原酶检测一氧化氮(NO)。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液黏度比较 术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同组术前,干预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血流变学比较 术前两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数、红细胞变形数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数、红细胞变形数均明显低于同组术前,干预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数、红细胞变形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1 两组血液黏度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1。

表2 两组血流变学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1。

2.3 内皮细胞比较 术前两组ET-1,NO,vWF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ET-1与vWF明显低于同组术前,且干预组ET-1与vW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NO明显高于同组术前,且干预组N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内皮细胞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心肌坏死,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肌酶学化验及心电图等检查能够快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5]。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手术刺激冠状动脉,诱发冠状动脉形成粥样变,进一步形成血栓。有报道[6],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变血管内皮功能,在围术期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降脂类药物,它的降脂、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等主要功效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7,8],同时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正常的血管内皮具有稳定性、保持血管紧张度、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有研究表明[9],vWF在PCI术后短时间内明显升高,提示PCI介入治疗损伤血管内皮。vWF在血管内皮损伤时释放入血,在血液中稳定性较好,vWF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栓素A2合成、释放,容易形成血栓,因此vWF是临床预测血栓、斑块形成的指标。ET-1与NO分别是血管内皮的的收缩因子、舒张因子,只有二者比例平衡,血管才能正常收缩;有报道[10],健康人血清中ET-1含量极低,只有在心肌梗死、休克等病理情况下,ET-1含量升高。由于血管内皮受损伤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1增多,血管发生收缩,加重冠状动脉缺血缺氧,易形成血栓,因此vWF,ET-1与NO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血栓形成及预测预后的指标[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干预组血液黏度指标均明显降低,干预组血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干预组ET-1与vWF均明显降低,NO明显增高,提示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变学,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患者病情,抑制血栓形成。本文研究结果与李辉等人的报道[12]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围术期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了患者预后。

参 考文献

1 梁涛,蒋军松.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18-20.

2 尹彬.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8):1297-1299.

3 刁树玲,李宗清,马宝新.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34-2035.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推荐在我国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0):867-869.

5 毛积分,罗社文,黄建新,等.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12-14.

6 王微.PCI术前应有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6):1790-1792.

7 裴芳,黄骥,黄婕,等.他汀类药物对UAP患者PCI术后应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对比[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7):142-144.

8 吴萃荣,王湛.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影响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470-472.

9 路妍.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择期PCI术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24):3710-3712.

10 吴坤生,罗致敏.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62-63.

11 聂怀峰,张智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前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181-182.

12 李辉,许艳春.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162-164.

猜你喜欢
汀对瑞舒伐全血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他汀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α-SMA、 TGF-β1表达的影响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