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18-07-05 07:40胡毅张婷陈文静张夏纯叶璐黎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多态性基因型异质性

胡毅,张婷,陈文静,张夏纯,叶璐,黎莉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人群膳食结构类型的改变及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是我国成年人致死、长期致残及住院的首要原因[1]。脑卒中的治疗及护理费用高昂,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是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缺血性脑卒中(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组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是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已有较多研究关注基因多态性与IS发病风险的研究[2-4]。

Duggirala等[5]认为遗传因素在卒中的发生中所占比重约为66%~74.9%,而血脂、糖尿病、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起促进作用。2002年Gretarsdottir等[6]卒中基因解码科学小组人员在冰岛人群中发现了与家族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基因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该基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PDE4D能降解血浆cAMP的水平,从而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该基因被认为是21世纪第一个,且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新发现的卒中候选基因。此后大量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例如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PDE4D基因与IS有关,尤其是大动脉性卒中,而对德国人和75岁以下瑞士人的研究中并未发现PDE4D基因与IS相关。这可能与种族、地域环境等因素有关,虽然我国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但结果也并不一致。故本研究搜集了目前国内外发表的关于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S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7-20],并遵照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标准[21]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以期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为我国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研究设计为病例-对照研究;②研究对象经临床确诊为IS的汉族人群;③提供各基因型频率或可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来;④文种限中英文。

1.1.2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重复报告者(选取发表年限最新的研究),以及无法获取全文及重要信息者。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1月,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增加纳入文献数量。中文检索词包括磷酸二酯酶4D基因、PDE4D、基因多态性、缺血性脑卒中;英文检索词包括phosphodiesterase 4D、polymorphism、Chinese population、ischemic stroke。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提取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时间、IS诊断标准、样本量、基因型频率、对照来源及质量评价的相关信息。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NOS量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

1.4 统计分析 首先采用χ2检验各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定律。然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各基因模型病例组与对照组IS发病风险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应用CochraneQ值检验各研究的异质性,以α=0.1为检验水准,若Q值对应的P>0.1,提示各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若P≤0.1,提示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然后利用I2值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I2≤40%认为异质性低,40%≤I2≤70%为中等异质性,70%≤I2≤100%表示异质性高。当I2≤4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并对可能出现的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330篇,最终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7-20],主题均为探讨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S的相关性,包括9篇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各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NOS质量评分见表1。

2.2 Meta分析结果 各基因模型纳入研究间均存在中~高度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总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汉族人群,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IS发病风险无相关性(Cvs. T:OR=1.13,95%CI:0.95~1.33,P=0.17;CCvs. TT:OR=1.12,95%CI:0.80~1.57,P=0.52;CTvs. TT:OR=1.22,95%CI:0.91~1.63,P=0.23;CCvs.CT+TT:OR=1.10,95%CI:0.81~1.49,P=0.56;CC+CTvs. TT:OR=1.14,95%CI:0.93~1.41,P=0.21;表2)。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表2),符合HWE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增加IS发病风险(OR=1.18,95%CI:1.02~1.36,P=0.02);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T基因型(OR=1.17,95%CI:1.02~1.34,P=0.03)和CC+TT基因型(OR=1.20,95%CI:1.03~1.40,P=0.02)均可增加IS发病风险。

3 讨论

图1 纳入文献流程图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NOS评分

表2 各基因型总体及亚组分型Meta分析结果

2002年冰岛的deCODE遗传学研究组[6]运用多种连锁技术,对476例卒中患者及其438位亲属进行卒中易患基因组筛查后,将卒中易患基因区域定位于5q12上。经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编码PDE4D的基因与卒中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此后引起了研究PDE4D的热潮,几年时间内,对超过200多个SNP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果不甚一致,甚至结论相反,可能与种族、地域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搜集国内外发表的关于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我国人群IS相关性的研究[7-20],进行Meta分析。

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质量均≥6分,故可基本认为质量较可靠。结果显示,五种基因模型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风险无相关性。各模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故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行Meta分析,并通过按对照组是否符合HWE定律、对照组来源进行亚组分型后发现,主要异质性来源为对照组不满足HWE定律的研究。按照对照组是否符合HWE定律进行亚组分型研究结果显示,携带等位基因C人群的IS发病风险较携带等位基因T人群增加到1.18倍,CT基因型和CC+CT基因型携带人群的IS发病风险分别是TT基因人群的1.17倍和1.20倍。

2011年刘括等[22]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CT人群的IS发病风险与基因型TT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研究结果中,在对照组符合HWE定律的亚组中,基因型CT人群的IS发病风险为基因型TT人群的1.27倍。通过比较后发现,本Meta分析的样本量更大,这可能是结果不同的原因。此外,本Meta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有些基因模型的异质性来源不仅仅是对照组不符合HWE定律,对照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异质性的来源;本研究结果为中国汉族人群,故其外推行受到一定的限制。故本研究结论还需大样本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加以验证。

当前研究证据显示,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风险无相关性。由于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进行验证。

[1]Wang YL,Wu D,Liao X,et al. Burden of stroke in China[J]. Int J Stroke,2007,2(3):211-3.

[2]王钦鹏,李杜鹏,张燕菊,等. NINJ2基因rs11833579和rs12425791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16(2):167-73.

[3]徐悦,翁鸿,范元腾. 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C/G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2):145-8.

[4]戴蕙旭,何俏,时景璞. ALDH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1):72-7.

[5]Duggirala R,Villalpando CG,O’Leary DH,et al. Genetic basis of variation in carotid artery wall thickness[J]. Stroke,1996,27(5):833-7.

[6]Gretarsdottir S,Sveinbjörnsdottir S,Jonsson HH,et al. Localization of a susceptibility gene for common forms of stroke to 5q12[J]. Am J Hum Genet,2002,70(3):593-603.

[7]Lin HF,Liao YC,Liou CW,et al. The phosphodiesterase 4D gene for early onset ischemic stroke among normotensive patients[J]. J Thromb Haemost,2007,5(2):436-8.

[8]徐淑兰,张颖冬,林兴建. 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4):249-52.

[9]Sun Y,Huang Y,Chen X,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DE4D gene and ischaemic strok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J]. Clin Sci(Lond),2009,117(7):265-72.

[10]Xue H,Wang H,Song X,et al. Phosphodiesterase 4D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J]. Clin Sci (Lond),2009,116(4):335-40.

[11]张惠莲,王淑荣,李松梅. 磷酸二酯酶4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微循环,2009,13(6):624-7.

[12]程虹,金庆文,丁新生,等. 连接酶反应分析ALOX5AP基因、PDE4D基因与江苏南京地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感性[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1):39-45.

[13]Li N,He Z,Xu J,et al. Association of PDE4D and IL-1 gene polymorphism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J].Brain Res Bull,2010,81(1):38-42.

[14]Cheng H,Jin Q,Li L,et al. Association of ALOX5AP and PDE4D with the risk of lacunar infarct in people from Jiangsu Province, China[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11,6(12):935-40.

[15]李聪,宋博,孙蕾. 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4):298-304.

[16]马建华,裴静,张小宁. 磷酸二酯酶4D基因SNP83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12):733-7.

[17]王汉旻,陈晓丽,叶好好. 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关系[J].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4):134-7.

[18]邵敏洁,易兴阳,池丽芬. 浙江南部地区人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和磷酸二酯酶4D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6):592-5.

[19]冯学问,吴伟林,王琳琳,等. 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群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953-5.

[20]王剑南,杨兆宁,隋强.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及磷酸二酯酶4D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患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38-40.

[21]Stroup DF,Berlin JA,Morton SC,et al.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a proposal for reporting.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MOOSE) group[J]. JAMA,2000,283(15):2008-12.

[22]刘括,何柳,唐迅. PDE4D基因相关位点与缺血性卒中关联性的Meta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183-7.

猜你喜欢
多态性基因型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HBV基因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HBsAg低反应性乙肝患者HBeAg表达与HBV基因型、DNA载量的关系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CLOCK基因rs4580704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