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心存美善乾坤大

2018-07-05 09:15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教育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京剧生命学校

/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2003年,史家小学分校落成于海运仓小区。建校初期,学校就提出了“以课程改革实验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发展”的发展路径。伴随着“学习与生命同行”的校训,史分走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史分人对学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始终不曾止步,2013年以来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学校也在广泛调研与再度规划的基础上,于传承中发展,不断深化“学习与生命同行”的内涵,并把为孩子们建设一所“图书馆式的学校”作为史分人的梦想。

共筑愿景的课程理念

学校在严格按照《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规定,开齐开足课程,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 “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学校特色和办学理念的着陆点。学校课程应关注人的发展,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生命个体独特发展作为史分教育者的承诺,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依据,构建了“多元、灵动、开放”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学校教学发展的根基。我们共同期望在史分的“书香”中,浸润心性、塑造灵魂,奠基生命底色,延续“学习与生命同行”的DNA。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推进

国家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地方课程加强教育与地方的联系;校本课程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三级课程互相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达到了整体育人的目的,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我们打破了国家课程原有备课模式,从“有效备课”入手,以资源联动、学科联合备课、主题流动授课的形式带动课堂教学变革,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效率,注重学生核心知识、素养的培养,高效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多元、灵动、开放”的课堂就像涓涓小溪引导着孩子们自己去思、去问,去探索、去实践,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在区“蓝天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结合,充分利用“‘蓝天工程’博览课”提供的资源,与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融通,让学生从封闭的小校园走向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彰显生命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史家小学分校的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释放活力、经历成长的广阔空间。我们以“研究性学习”为学习方法,以“主题联动”为切入口,借助“课程统整”,打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界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以“1+X”的途径推进“多元、灵动、开放”的课程理念:“1”为课程各个构成部分(学科),“X”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课程的补充和生成,这样就分别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关注生成的课程体系。2015年分别承办了“北京市首都特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项目研讨会”和 “北京市小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讨活动,进行了“博物馆”系列实践课程和“京剧文化”系列实践课程的展示。

校本课程共享快乐,绽放生命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何况育人。教育当基于“人”来思考,校本课程应更加彰显人的特色,铸就生命的色彩,铸就史分人的气质和情怀。学校本着尊重每一名学生独特个体发展的原则,围绕“多元、灵动、开放”的课程理念,在原有校本课程“走班制”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形成了校内选修、区域共享、社会力量三大阵营的校本课程,各有特色、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

校内选修。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既有20分钟固定时间的全校性短课(品格课堂、“诗书同韵”),也有50分钟的个性自主课程(即周五下午活动课程)。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开学时自主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期末自主选出他们喜欢的课程,在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在多种体验、经历后,生命的智慧和内在灵性得到了释放,每个走进史分的孩子成了快乐成长的史分人。

区域共享。打通界限、资源共享、深度联盟、学区制、东城区青少年学院……这些都是东城区在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词”。共同发展,共谋发展,共同实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在“蓝天”下发展,是大的教育情怀。我们借助学区力量共同开发了“走进初中”的校本课程,走进了五十五中学、东直门中学,孩子们有了自己第一次的人生规划;借助青少年学院力量开设了绿色能源汽车、DNA课程,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国职体验课程更让孩子们领略了钱币的奥妙。孩子们在东城优质资源共享的蓝天下享受成长,成为自信快乐的东城人。

社会资源。社会的开放让更多鲜活的信息影响到学生,学生的需求各不一样,学校更加关注到“人”的发展。根据调研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打开了校园的围墙,请进专业老师授课。依托“高等院校支持北京市小学特色教育发展”项目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助推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了京剧唱腔、京剧形体、戏曲美术课程;国家网球中心的网球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走进学校教授剪纸课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进行电影创作课程。不仅请进来,还走出去,参观保利博物馆,了解每件珍品背后的动人故事;和中医研究院共同开发中医药文化实践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基本知识;走进青报社探寻报纸出版印刷的秘密;走进体育场馆,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感受体育文化。

三大阵营70多门课程、每学年“最喜爱的课程”评选,通过立足最大化的“开放”“多元”,我们慢慢发现,“孩子们变了!”自主选课、自主实施到自主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人。其实人的一生中能够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这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习与生命同行”的DNA在每个史分人身上延续着。孩子们成为了主动发展的学习人!

共显基因的特色课程

人的一生通过学、思、习、行来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让生命充满真善美,形成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这也正是史家分校人对学习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一种“集体的记忆”。这种集体的记忆,是民族后代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是为了培育具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史分人的记忆是什么?史分人的气质又是什么呢?“今天,你读书了吗?”已成为史分人见面问候的口头语,也是师生养成终身阅读好习惯的内心承诺。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递的一个主要渠道,文化则可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初步形成了阅读推荐课、自主阅读课、交流展示课等不同的阅读课类型的基础上丰富了阅读课程内容:低年级的绘本,中年级的吟诵,高年级的经典阅读;拓展了阅读视野:数学家的故事的“数学加阅读”、科学课的“种植日记”、英语课的“绘本阅读”…… “阅读”成为史家分校具有特色的“核心”课程,以“阅读”为龙头,探索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多学科范畴的阅读。“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班级流动阅读、“学生阅读存折”形成了班级阅读文化,和怀柔长哨营小学手拉手共建图书馆,学生在地铁里自发的“阅读快闪”。孩子们不仅自己喜爱阅读,还想通过实际行动,告诉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有限而无常的生命旅程中,阅读可以给每个人的生命带来更多惊喜和生机,这也是我们向社会传递的史分阅读声音。传递书香四溢,在书香浸润中史分人自带“书卷气”。

京剧是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2014年5月,我校进入北京市“高等院校支持北京市小学特色教育发展”项目。京剧课程的引入引发了我们思考,我们以“京剧”课程为学校“美育”课程的出发点,将教育与教学进行整合、将课堂学习与校内活动进行联动,形成立体、多元化的体系建设。学校除在1至4年级开设了京剧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京剧表演、昆曲表演、京剧乐队、戏曲美术四个京剧类社团。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了沉稳、大气:哼着韵味十足的韵白,谈论着经典,沉醉其中。“京剧”给孩子们带来了外显的“美”。各学科主动将实践活动课程与“京剧元素”完美融合, 在“京剧文化”背景下的主题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在实践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而学生们也从知外在的美,过渡到“内在的美”。孩子们在近四年的京剧课程学习中不仅“知美”“懂美”,还以京剧为缘多次走进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进行手拉手活动,为这些乡村的孩子带去了温暖,还把京剧艺术带进了太阳村,带进了养老院,登上了有领导人参加的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京剧”艺术感召着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史分人的心,这颗心慢慢让美升华,让这些初识京剧的孩子们心存美善。

史分人在书香浸润中自带书卷气,在传统文化陶染中心存美善。前者谓之“腹有诗书气自华”, 后者谓之“心存美善乾坤大”。不久的将来,这将是我们史分人共显的基因。

史分“多元、灵动、开放”的课程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激发孩子内在的、最美好的东西。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对教育的思考,对人的思考,史分人思考探索的步伐将继续坚定前行,孩子们幸福我们亦幸福。

猜你喜欢
京剧生命学校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