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深化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2018-07-05 13:10钟飞燕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摘要]高职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文章基于跨境电商时代背景,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问题,并提出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对策: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做到“精准育人”;根据岗位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做到“课岗对接”;根据职业标准修改课程标准,做到“精准衔接”;基于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做到“精准对接”。

[关键词]精准对接 精准育人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 跨境电商

[作者简介]钟飞燕(1981- ),女,广东汕头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92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贸易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外贸跟單课程改革为例”(项目编号:GDJG2015156)和2016年度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科研重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以国贸专业课程《外贸跟单实务》改革为例”(项目编号:Z2016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105-05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工作,完善“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而学校要做到“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就需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联合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推进课程改革,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课程体系和岗位要求、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教学顺序与工作过程衔接起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跨境电商”已经成为跨时代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当前,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跨境电商已成为拓宽国际市场和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然而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之际,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却出现严重滞后现象,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实现精准育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改革。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比较单一,人才培养方向还是以面向传统外贸企业为主,人才培养目标仍是以培养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和外贸业务员等传统外贸岗位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然而,随着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社会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2016年,阿里研究院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中表明:从事跨境电商行业的毕业生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等专业。而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时更多倾向于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其中,选择国际贸易专业的占70.1%,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占59.9%。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虽然同时具备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是发展的核心仍是国际贸易,只是随着行业发展需求,融入了电子商务的内容。因此,相对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但是调研结果表明,许多企业表示招不到完全符合岗位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当前,企业需要的是兼备“外贸技能+英语技能+跨境电商技能+计算机技能”的专业人才。

可见,具备跨境电商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稀缺。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的需求,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和外贸产业转型的最关键问题。

2.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不对接。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对相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训练;二是专业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甚至先后顺序颠倒错乱,尤其是未能根据外贸岗位工作流程合理安排课程先后顺序;三是专业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相似课程未能进行适当的整合与重组。

随着跨境电商风靡全球,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除了需具备传统的外贸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跨境电商平台操作与网络营销等相关技能。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仍以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英语函电等传统专业课程为主,缺乏跨境电商实操专业课程。

3.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衔接。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而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及检查方法和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一般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岗位(个人)工作标准。只有制定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的课程标准,才能使教学改革更加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并促使教师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职业工作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内容的重要性与考核比重来确定课程的学时分配与考核方案等。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并非依据职业标准,而是依据教材或自己的教学经验。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制定的课程标准往往不一样,难以真正实现课程标准化,更谈不上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精准衔接”了。

4.教学顺序与工作过程不对应。目前,许多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在安排专业课程教学顺序时,主要还是依据教材章节顺序,注重学科的体系化和知识的系统化,却忽略了与其相关的工作岗位的流程。这种与实际工作过程不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对有关岗位的工作过程仍不了解。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做到“精准育人”。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力量,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共建校企一体化课程,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做到“精准育人”。例如,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课堂教学、开展实习实训。

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结合社会对跨境电商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并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外贸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具有良好的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掌握经济学、外贸英语口语、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专业知识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进出口业务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外贸单证操作等技术技能,面向外贸或相关领域的 “懂外贸、精电商、会英语、敢创新、善谈判、能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2.根据岗位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做到“课岗对接”。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外贸业务流程顺序进行课程设置,优化和重构课程体系,让课程内容精准对接主流企业的发展需求,做到“课岗对接”。

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崗位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关联性与先后顺序,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中所对应课程的先后顺序和教学内容。其次,剖析企业对有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最后,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标准确定专业教学标准,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工作标准与教学标准”相结合的“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

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围绕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参考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外贸业务工作过程,通过“企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与素质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见图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系统设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必备的知识平台,优化并重构“课岗对接”的新型课程体系。

笔者对外贸行业有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从中提炼出11个外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有关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从而建立了国际贸易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如表所示)。在课程设置中,根据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需要,新增“网络营销”“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用来替换以往的“会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等与专业紧密度不大的课程。

3.根据职业标准修改课程标准,做到“精准衔接”。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专业课程标准应根据职业标准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职业概况主要包括职业名称、定义、等级、环境条件、能力特征、培训要求和鉴定要求等。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其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本职工作需具备的基本观念意识和品行要求;基础知识是指本职业各等级从业人员需具备的通用基础知识。工作要求主要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比重表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两个比重表(见图2)。

为使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精准衔接”,首先要充分了解每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标准,并依据职业标准相应地修改课程标准。鼓励产业、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当中,把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践、师生和师徒、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统一起来,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水平。

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注意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例如,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概述”应依据职业标准中的“职业概况”进行归纳概括;课程标准中的“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分别与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相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项目”要与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功能”相吻合;课程标准中的“学时分配”与“考核方案”可以参考职业标准中的“比重表”进行设置(见109页图3)。

4.基于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做到“精准对接”。为了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我们需要对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并基于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本文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首先分析该课程所对应的跟单岗位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跟单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通过对外贸行业和岗位的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外贸业务基本流程归纳如下: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签订合同—选择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备货—商检—出货—投保—报关—运输—交单议付—出口结汇—退税(见109页图4)。

从109页图5可见,跟单员是从签订合同之后,开始对合同或者订单进行跟踪与操作。以出口跟单为例,我们根据出口跟单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接单审单操作—选择生产企业跟单—原材料采购跟单—生产进度与品质跟单—产品包装跟单—货物出境跟单—客户管理跟单。基于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能让学生清楚该项工作的基本流程与操作程序,这对学生今后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小结

在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标准修改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安排教学顺序,真正做到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理想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地方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3).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放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陈宇,李志勇.校企一体、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中铁十三局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8).

[4]高寿华.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6(11).

[5]黄珊珊,王会来,刘松年.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6]钟飞燕.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与改革思路[J].中国校园导刊,2010(12).

[7]钟飞燕.《外贸跟单实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4).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商务书屋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国口岸全覆盖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