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三月三』
——春花烂漫迎客来

2018-07-06 11:12文/
乡村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望谟县山神糯米饭

文/ 刘 鹏

“三月三”在我国古代又称“重三”“上巳”,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三月三”在宋元之前原是一个普遍的节日。“三月三”的到来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春耕的开始。如今在以汉族为主的生活区域,这一节日已少见踪影,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节日依然延续至今,其中又以布依族的“三月三”最有特色。布依族现在约有300万人,其中生活在贵州的布依族约占了布依族总人口的97%,是世居在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消灾祈福。由于过去贵州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且布依族居住比较分散,各地“三月三”节庆活动也略有差异。这一天多数布依族地区要进行扫寨、祭山神、祭社神等活动,驱邪扫鬼,禳灾祈福,以保村寨平安,五谷丰登。据乾隆《安龙府志》记载:“每随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村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关于布依族“三月三”的来历,各地传说不一,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在这一天以“扫寨合把”(“扫寨”,即请摩公用鸡、鸭、香、烛、纸等念咒一天;“合把”,即议定乡规民约)。罗甸、望谟一带,这一天要杀猪宰牛,上坟挂青,做三色(黄色、白色、黑色)糯米饭,在坟边设席请酒,青年们趁机上山唱歌,山坡炊烟缭绕,歌声四起。在安龙,民间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山神王”的生日,如不进行祭祀,山神就要放出蝗虫损害庄稼,因此每年人们都要杀猪宰牛进行扫寨,祭祀山神、社神。贵阳地区把这天称为“仙歌节”,乌当新堡一带称为“地蚕会”。相传,这一天上山对歌的青年男女,谁的歌声动听,仙女就赠给他一副金嗓子,有了“金嗓子”,害虫就避开了。

“三月三”打糍粑。(望谟县委宣传部供图)

布依花包。(望谟县委宣传部供图)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琐钥”之称。其境内布依族占大多数,布依族民俗传统传承较好。2015年5月,文化部将黔西南州贞丰、望谟等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姑娘甩花包。(望谟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贞丰的“三月三”为例,第一项要进行的活动是扫寨,意味“驱妖魔,保丰收”。“三月三”当天,布依族寨子要举行隆重的扫寨仪式,由摩公召集扫寨人员,带上用草编好的“香火龙”“小火龙”(即草龙、龙船)以及各种“驱鬼符”等,对每家每户进行扫寨。扫寨时,摩公手持法器、念诵咒语,带领寨老和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队伍(模仿传说中的大禹)舞龙鸣锣。摩公颂念咒语,打“阴阳卦”算吉凶,打开各家房门,将五谷杂粮向屋里抛撒,意为驱魔,最后,在每家每户的门框上方和牲畜门贴一张“驱鬼符”。扫寨完毕,集中到寨外的三岔路口或河边,把草编的“香火龙”和“小火龙”焚烧,并留人把守各个路口,三天之内不允许外人进寨,同时本寨人也不允许带着物品进出村寨。

扫寨之后是“祭山神”。山神在布依话叫做“墙苏”,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山神就是全寨的保护神。祭祀山神只能由各家各户的男性家人参与,一般携带碗、筷、纸钱和3柱香,由寨老主持仪式。祭祀气氛庄严肃穆,还要杀猪、放鞭炮,期间不许喧哗、打闹;祭祀行磕头礼,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祭祀结束后,随之进行重申“议郎古规”,相当于今天的“村规民约”。通过重申让村民知晓、明了各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村规,并加以遵守。在“祀山神”的同时,除了参加技术的男家长,其余的男女老幼,都要到附近山上“躲虫”,意为躲避各种虫害与灾难。而在“躲虫”的过程中,便是布依族年轻男女进行“浪哨”对歌的最好时机,此时的未婚男女通过甩花包、吹勒尤(布依族传统乐器)、拉四弦胡、对唱情歌等形式,选择合乎自己心意的人。

布依族迎客礼。(望谟县委宣传部供图)

猜你喜欢
望谟县山神糯米饭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山海经之人身羊首山神
田野里,丰收忙
糯米饭
跟踪导练(一)2
望谟县布依族对歌文化的变迁
《山神的孩子》创作感言
山神的孩子
望谟县委离退局、老年大学到蔗香镇新寨村张贴帮扶公示牌
望谟县重访革命遗迹传播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