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森林文化价值评估与提升路径

2018-07-06 05:40樊宝敏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山东省森林价值

樊宝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

森林的文化价值是森林价值的重要内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通常认为是指森林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精神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审美、历史、科学、教育、康养、游憩等价值(MA,2005;李文华,2008;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组,2015;南海龙等,2016)。提升森林的文化价值,对于增进人民的生态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土地面积15.79万km2。中部山地,东南部丘陵,北部西部为华北平原。最高是中部的泰山,海拔1500m。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2016年,常住人口9946.64万人,比德国的人口还多,城镇化率59.02%。全省生产总值 (GDP)670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7706元。全省林地面积396万hm2,林木绿化率为25.1%。活立木总蓄积量14832万m3(山东省统计局,2017),森林厚度1.10mm。然而在总体上山东省森林数量和质量都较低,难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服务需求(王凯,2016)。山东省属于人文汇萃之区,自然地理优越,经济社会发达,发展森林文化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有需求,尽快提升山东省森林文化价值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和重要课题。

1 山东省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分析

森林文化价值的量化评估,作为价值提升的认知前提,长期被认为是科学上的难题 (李文华,2008)。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森林的文化价值可用“人与森林共生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它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从森林角度,森林文化价值可用一年之中在某片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的人们所停留的时间总和来体现;二是从人的角度,用一年当中人们平均在森林中休闲康养生活的时间来反映。由此提出以人与森林共生时间为核心、以“文年”为计量单位的森林文化价值评估方法。

1.1 森林文化价值量化评估方法

在森林公园尺度,森林的文化价值用游人在森林公园中逗留的时间来反映。对于免费的森林公园而言,其森林文化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VFC为免费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n为参与到森林公园中的人数,Ti为第i位游人的逗留时间,T为人均停留时间,8760是1年的小时数。森林文化价值的计量单位为:文年。即1人年,或8760人小时,作为一个森林文化价值计量单位 (英文:Culture-year,简称:c.y.)。

在省域尺度,森林文化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VFC为省域森林文化价值,P为省域人口数量,TF为人均基本森林共生时间,N为森林文化活动人次数,Tt为平均每次活动的时间,按3hr,即0.00034247a计。其中,

式中,VLT为区域活立木总蓄积量,SL为区域土地面积,0.06为单位森林厚度条件下的标准化的人与森林共生时间(a),FT为森林厚度指标(单位:mm)。

依据区域森林文化价值计算结果,及土地面积、人口、森林面积,可以相应地计算出地均、人均、林均森林文化价值等3个平均指标数据。

1.2 山东省森林文化价值评估

基于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数据,以及2015年的森林面积、人口、旅游人次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山东省和其他几个省份及全国的森林文化价值,如表1。

由表1可知,山东省2015年森林文化价值总量为547.37万文年,低于广东、台湾、福建、吉林。山东省地均森林文化价值为35.96文年/km2,也低于其他四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山东省森林空间配置不足。山东省人均森林文化价值为0.056文年/人,即相当于一年中有20天森林生活时间,而全国平均为39天,广东为51天,吉林为120天,福建为125天,台湾为219天。说明山东省人民的森林生活福利不足。山东省林均森林文化价值为2.15文年/hm2,高于吉林、福建、广东,说明山东省人民的森林文化需求旺盛。

2 山东省森林文化价值提升路径

为了拓展人与森林共生时间,以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美学功能、历史功能、游憩功能、教育功能、健康功能,结合山东省省情、民情和林情实际,从国家公园、森林步道、森林城镇、杨林改造、退耕还林角度提出五条森林文化价值发展提升的途径。

2.1 筹划建设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服务当代、惠及子孙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经过两年多试点,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9月26日正式公布。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2020年,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到目前,我国已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湖北神农架、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祁连山、北京长城、云南普达措、福建武夷山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表1 山东省2015年森林文化价值及若干比较

虽然山东省目前还没有被国家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但是明天也许能成为国家公园团体中的一员。山东省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2016年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51处,省级森林公园65处,市级森林公园130处;国家级湿地公园65处,省级湿地公园126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山东省统计局,2017)。山东省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今天可以围绕国家公园目标、参照国家通行作法,在许多方面有所作为、积极准备。比如,山东泰山是著名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然而,目前的规模还比较小,大约只有120km2。可以考虑扩大范围,从西往东沿泰沂山系,将所在区域的泰山、药乡、柳埠、徂徕山、莱芜华山、新泰莲花山、原山、鲁山、沂山、蒙山、五莲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连为一体,使之横亘齐鲁大地。暂且命名为“山东海岱国家公园”。把这一区域建设成山东省乃至国家的自然精华之地,将其培育成著名的森林文化高地。

森林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提供各种生态服务。除了现有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之外,山东省还应在适宜地区加强建设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提高公园覆盖率。同时,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2.2 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森林步道,提升省域森林旅游水平

在2017年9月25日上海举办的全国森林旅游产品推介会上,国家林业局对外发布5条国家森林步道。它们分别是:秦岭国家森林步道、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大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罗霄山国家森林步道、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这5条线路位于我国东北、华北、中部、华东和中南地区,总长度上万公里,途经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是中华民族的地理地标、生态地标和文化地标。

加快国家或省级森林步道建设,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在森林中开展徒步、骑行、拓展、登山等健身活动的需要,提升森林旅游质量。建议山东省今后注重规划和建设贯通性的绿廊绿道,并在其中布设步道,形成完备的森林游憩体系,扩充其承载力和容纳的游人量,整体提升服务功能。山东省国家森林步道,可经过黄河之滨、大明湖畔、泰山之巅、曲阜孔庙、齐长城、沂山飞瀑、青岛栈桥、黄海边、崂山顶、蓬莱阁等地理和人文地标。可以规划纵横多条,让游人感受迷人的齐鲁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

2.3 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打造和谐宜居环境

城市是目前地球上人口最集聚的地区,根据预测,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人在城市中生活。如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2016年的57.35%提高到70%左右。我国的森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2004年,贵阳市第一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到2016年,全国已有137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10多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森林城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长远来看,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而且其建设的内涵也将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实施平原绿化、济南保泉绿化、沂蒙山区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淮太流域防护林、沿黄防护林、治沙造林、京九绿色长廊、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果还林、鲁冀边界防护林带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不断增长,林木绿化率从建国初期的1.9%,提高到1987年的10.47%,再到2016年的25.1%。到2017年,山东省共有11个城市(威海、临沂、淄博、枣庄、青岛、济南、泰安、烟台、潍坊、莱芜、日照)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今后,山东省需要加强城市之间有关森林城市建设的合作,分享建设经验,提高认识水平。科学开展森林城市规划,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市内部,将一切适宜植树的地方都植上树,见缝插绿,开展工业遗弃地森林植被恢复,实施屋顶绿化。在城市外围,建设郊野森林公园、森林教育、森林体验、森林疗养、森林康养等基地。创建森林城市建设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让更多城市加入到森林城市建设行列,争取将山东省地级市和县城全部建成森林城市。将山东省的乡镇和村庄,打造成森林文化乡镇和森林村庄,让全省人民生活更宜居、更有品质。

2.4 加快杨树林改造升级,形成高价值优美森林

山东省平原地区杨树栽种面积占据绝对优势,据2007年调查在全省有林地面积中杨树占37.4%。树种单一、纯林面积过大,造成以美国白蛾为主的病虫灾害频发,年均受害面积33.3万hm2。甚至在2011年山东一些地方道路两侧、农田林网、丰产林发生树叶被吃残吃光的现象(吴南等,2014)。而且杨树纯林春天飞絮严重,影响群众生活;景观单调、审美、游憩、教育价值不高。因此,有必要对过多的文化价值低的杨树林、柳树林等人工纯林进行科学经营改造。

杨树林改造和质量的精准提升,应采取采伐、保护、补植、筑山、理水、修路、标识等综合方法。改造不一定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阶段地逐步完成。一是在林内分2~3次伐去70%~80%的杨树。采伐时注意保留生长旺盛的大树、树形奇特的怪树。二是保护林下可能野生的其他树种,注意保护和吸引鸟类和野生动物。三是补植本地其他乡土树种。如松、柏、银杏、槐、榆、臭椿、白蜡、卫矛、枣树,以及丁香、海棠、紫薇、紫藤、爬山虎等灌木和藤本树种,使之成为多树种的高价值森林。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四季物候变化和观赏特性,速生与慢生,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藤本树种相结合,使树木种类≥50种/hm2。将来使林分蓄积量≥300m3/hm2;森林年蓄积生长量≥10m3/hm2。四是,改造小地形,形成土丘、洼地,使洼地季节性积水,生长湿生植物,同时改善森林生长环境。五是,修建林间小路。在林缘路边配置彩色树种、花卉、布置山石。六是,设置路标、林分说明、树牌等各类标识。总之,按照自然生态、景观和谐、服务人民的原则进行改造提升,形成物种多样、林水相依、景色优美的多功能高价值森林。

2.5 开展退耕还林,优化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在中国东部地区退耕还林,不仅惠及当地而且有益于西部。笔者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上森林破坏对水旱灾害的影响以及中国森林变迁对沙漠演替的影响,揭示了“人口·森林·蒸散·气候·沙漠·灾害”之间的关系(樊宝敏,2005)。提出了“东伐西旱、南伐北旱”的“云根林”理论观点,认为治理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是在我国“东南半壁”培育森林,扩大面积、提升质量,尤其是需重点加大北方10省市(京津冀晋苏皖鲁豫陕辽)人多林少地区发展森林的力度,将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通过东南育林,增进西北降水,为沙漠治理创造有利条件。为此,国家应该对这些地区的森林建设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和资金支持。

山东省应该结合新型城镇化,通过农村退耕还林还果,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促进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选择农业生产力低、靠近城市受到一定污染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对于退耕地的森林价值开发方向,是建成森林公园,还是经济林果园,还是经济和观光复合型的?都要提前对每块土地因地制宜地精心做好科学规划。选择栽植多样化、适合当地生长、价值高的树种和优良品种。例如,退耕还果有很多可选树种,鲁中山区的杏、核桃、山楂、柿、中熟苹果;鲁西北平原的冬枣、小枣、梨、苹果、枣、桃;鲁南山区的银杏、板栗、石榴、杞柳、金银花、茶叶、桃;胶东半岛的梨、苹果、樱桃、葡萄,等等(吴南等,2014)。作为油料的核桃、油用牡丹近年发展也较多。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复合经营等林下经济,带动更多的人走上绿色就业,发挥农林复合系统的增产增收潜力。

3 结论和建议

(1)森林的文化价值及其重要性已逐渐被社会广泛认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森林的价值需求正发生急剧变化,从重经济产品、生态产品,向追求审美、教育、康养等精神文化综合服务转变。提升森林的文化价值,无疑成为未来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时代的进步,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森林的数量质量、系统布局、健康度、美景度、亲和力,让森林更好地保护生态、服务人民。价值培育的核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森林共生之路。

(2)优先在人口多、经济强的省份提升森林文化价值意义重大。山东省目前虽然是一个森林小省,文化价值不高,但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历史文化丰厚,其森林文化价值发展的需求旺盛、特色鲜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生态文明时代,山东省不应该满足于当前森林的现状,而应抓紧确立建设森林文化强省的目标,力争在2050年使林木绿化率达到50%左右,森林厚度达到5mm。同时加强森林文化建设,让森林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尤其是着力加快国家公园、森林步道、森林城镇、杨林改造、退耕还林、森林教育、森林康养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森林总量的增加和森林质量的提高,改善城乡居民的绿色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增加景观优美、文化魅力的游憩场所,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森林的多样化高品位需求。

(3)森林美学是森林文化价值培育的核心理念。山东省在今后开展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多功能利用过程中,始终要以森林美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美”字花心思、做文章、出实招,既要注重发挥森林的自然力,采取世界上先进的近自然、多功能、健康经营原理和技术,又要融入文化元素,使森林景观更加优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山东森林文化建设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保护并利用这种优势,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

(4)加强森林文化价值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改革和制度保障。要将森林文化价值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促进林业与体育、教育、科研、医疗、文化等相互融合,实现森林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立森林文化价值工作领导小组,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文化价值提升规划,将森林文化价值提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森林文化事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应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的分类投入机制。创新森林文化建设政策,结合新型城镇化,组织生态移民,协调农林关系,斑块式建设森林文化村镇。增加投入,高标准建设一批森林教育、森林休闲、森林医疗、森林养老等“森林文化服务基地”,完善森林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体系。加强森林文化人才队伍和科技支撑,开辟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推进森林文化可持续发展。健全制度建设,运用法制手段严格保护和管理森林文化资源资产、历史遗产和基础设施,形成森林文化传承培育的长效机制。出台和完善森林教育、森林疗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森林文化基地等相关法规,制定实施森林文化载体建设和服务的标准,促进森林文化朝着规范化、精细化、高水平方向发展。

[1] MA(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synthesis.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2] 李文华等.200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4] 南海龙,刘立军,王小平等.森林疗养漫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5]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

[6] 王凯.山东省森林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6.

[7] 吴南,鹿永华,王萍萍.2014.山东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6):85-88.

[8] 樊宝敏,李智勇.2005.森林·蒸散·气候·沙漠——试论中国森林变迁对沙漠演替的影响[J].林业科学,41(2):154-159.

[9] 国家林业局.2014.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09-2013).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山东省森林价值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哈Q森林
一粒米的价值
山东省即墨市
“给”的价值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