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文化传播:老年教育的新视角

2018-07-06 10:04曹海涛霍雨慧何玉春王艳红
成人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老年教育新视角

曹海涛 霍雨慧 何玉春 王艳红

【摘要】代际文化传播作为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互动,有利于老年教育的开展,消除老年群体“文化弱势”地位,消除代际之间“代沟”的“文化隔阂”和“文化歧视”,填补“文化鸿沟”。

【关键词】代际文化传播;老年教育;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5004803

【收稿日期】20171019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学者重点培养计划专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为17CQXJ15

【作者简介】曹海涛(1969—),男,山东嘉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霍雨慧(1983—),女,山东邹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生建设;何玉春(1977—),女,山东任城人,讲师;王艳红(1970—),女,山东汶上人,副教授。一、代际文化传播与老年教育的契合

1代际文化的传播以老年教育为手段

代际文化传播可以消弭老年群体的“文化弱势”,使得其他社会群体得以对老年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实现文化互动,互相传播自己的“文化优势”内涵。这种代际和谐互动传播,能够“实现传播利益最大化,充分体现出一种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在与其他“代”群体的文化传播中,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就是教育,老年教育“成为老年人获取外界信息、进行精神交往的主要渠道”。[1]代际文化传播中,老年教育始终贯穿于其全过程。

2老年教育以代际传播的文化为资源

老年人虽然有种种“弱势”的体现,但是老年人具备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能够提供成熟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智慧,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智慧“能教育年轻人并将种种价值留传给他们”,各群体之间教育资源依托于这些代际文化。而老年人接受的教育资源则是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尤其是信息时代的知识信息。所以,代际文化传播与教育互动,不仅仅是老年群体“发挥余热”的过程,是与青少年文化交往与文化传播的过程,而且是彼此之间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教育资源、知识智慧的传授,“老龄不仅是经验与智慧的象征,而且能使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愿望,取得更大的成就”。[2]

二、老年教育中代际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

1代际“文化隔阂”

根据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变迁,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无论是从社会现象与个人发展,“都会产生不同代之间在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3]这就是不同代的群体之间存在着的代际冲突和“文化隔阂”,即所谓的“代沟”(generation gap)。这种“代沟”的存在,阻碍了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文化互通与传播,造成了老年群体的自我封闭,使其缺乏年轻群体的新鲜活力。同样,这种群体传播的隔阂,也会妨碍老年群体文化发展与老年教育的顺利进行。

2代际“文化歧视”

代际文化传播的障碍不仅仅有文化隔阂,还有文化歧视。从文化学角度来说,老年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次文化”,受到了明显的文化歧视。老年人由于衰老,在社会上被边缘化,经常被描绘得羸弱病残,需依赖他人。在文化教育方面,突出表现在对于老年文化的淡漠与使之边缘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集体抛弃,使弱势群体被社会边缘化”,“某些人群备受青睐和偏爱,而另一些人群遭到漠视和忽略”。[4]从传播学来说,对于老年群体和老年文化存在着固有的“刻板现象”,认为老年人是“孱弱”“无能”“固执己见”的群体,对于老年文化的“优势部分”有意无意地忽略。同时,“通过刻板印象使社会不公无限期地延续下去”,[5]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刻板印象放大了弱势群体的负面形象,导致的逻辑结果必然是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偏见和评价不公”。而作为受到文化歧视的老年群体,已成为“失语的群体”,愈加成为老年群体的不公正的社会文化符号。这种文化歧视的存在造成了教育资源对于老年群体的不公平分配:从教育的软件到硬件,老年教育的投入与建设都还有很多“短板”;教育资源过分向青年群体倾斜,而老年教育受到忽视。

3代际“文化鸿沟”

在代际文化传播中,还存在着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文化鸿沟”,这种“文化鸿沟”有老年人接受现代文化教育时的生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如“晶体智力”的逐渐下降,造成接受现代教育的困难,也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现代文化知识的传播“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6]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新媒体知识和相关的教育。由于生理、心理和知识更新替代因素,“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与新传媒形态的互动总是较为滞后”。[7]网络的出现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数字浪潮”面前,老年人由于大多數在接受教育的时代未曾出现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因而较为缺乏“信息素养”,面对不断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无法应对,表现为:老年人面对电子商务无法操作,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几近空白,对新媒体教育资源无法搜索和获取,等等。信息时代在他们面前划出了一道“数字鸿沟”,虽然有些老年人乐于学习,但其因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的弱化,已远远跟不上知识时代前进的步伐。事实上,网络已经造就了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作为“文化鸿沟”的时代表征,也说明了代际文化传播,特别是老年人向青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必要性。

三、拓展老年教育,有效进行代际文化传播1树立“互喻文化”的教育理念

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三种形态的文化传递或传播概念,认为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后喻文化”。客观地说,老年文化需要向其他群体文化学习,但是,单纯强调老年人向青年人学习的“后喻文化”传递和教育方式并不完全科学。事实上,这种排斥性蕴含了对于老年文化的“弱势地位”的认定和一定程度的“文化歧视”。

比较正确和科学的方式需要跳出“文化对立”和“文化歧视”的窠臼,笔者较为提倡“互喻文化”的教育理念,即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播采取“互相学习”和“互相教育”。 一方面,老年群体的“文化优势”可作为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给青少年以人生指导和教诲。例如,老工人对青年职工的带有技能优势的“传帮带”、老教师和老医生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知识优势的“指点”、老干部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等,都能够凸显老年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的创造力与活力以及对于新知识和新信息、特别是现代智能的掌握,也可以反过来促进老年人的知识进步和素质提升,这不仅是终生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代际文化交流中“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彰显。

无论青少年群体还是老年群体,都会从“互喻文化”教育中受益。对于老年人,不仅仅是有效地实现了社会参与,发挥了余热,也会获得青少年的理解与尊重,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念。同时,老年人也学习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时代的信息,掌握了新技能,这也是“老有所学”的体现。

2探索“次文化交流”的教育路径

首先,要重视“老年文化”在交流中的独特性。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老年人由于身心社交方面的原因,与其他群体交往存在困难,导致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价值观、文化意识的交流能更融洽,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老年次文化。[8]这种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补充,同时与其他群体文化相区别。在群体内部,老年人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帮助、彼此支持和鼓励、安慰,来减弱孤独、失落、寂寞的心理体验,抚慰内心的无助或伤痛,满足老年人的休闲、锻炼、求知求乐的需求,促进健康,完善自我。但是这种“次文化”也树立了与其他群体或者“代”文化交流的“壁垒”,造成了交流互动的障碍。

其次,要重视“老年文化”在交流中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9]在家庭、社区、社会中,处在社会关系网中的每一个群体都必须交流与合作,都必须进行文化交流与教育互动。故而,应该提倡和促进各代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为老年人创造共同活动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范围内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从而促进老少融合社区的发展。同时,必须促使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以平等的地位与视界进行文化交往,和谐的家庭与社会氛围必然建立在互相交流与教育的代际和谐基础之上。

3改变“文化鸿沟”的教育困境

首先,注重公平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地获得信息”,老年人可以而且有必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参与和接受老年教育,这是跨越“文化鸿沟”的前提。通过老年教育,消弭“数字鸿沟”,老年人可以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操作技能,摆脱在教育中的不利地位。对于老年教育资源,实现公平性有赖于政府、社会组织和老年群体、个人的共同努力,应重视老年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公平配置。

其次,着眼特殊性。老年人也具有求知、求新的心理动机与学习需求,老年人学习新媒体知识技能是大势所趋,跨越“文化鸿沟”的意愿应该给予鼓励。但是老年人毕竟生理有所老化,“晶体智力”逐渐降低,感官认知能力减弱,反应比较迟缓,容易遗忘,记忆力减退等,所以需要年轻人发挥所学所长,充满关爱、反复耐心地采取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措施(例如放大字体和声音、放慢教学节奏、注意反复教育提示、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应适合老年人的兴趣等)对老年人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于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是对发展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的支持,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感与满意度的重要条件。

从代际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老年教育,基于相互的学习与交流,才能实现代际和谐,“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靠一代接续一代,不同代人的互学互补,整合代际功能形成代际合力和接力,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10]

【参考文献】

[1]顾秀莲.老龄社会与老年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外涉老政策概览[C].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3][10]董之鹰.老年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邵培仁.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美]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陈勃.老年人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8]郅玉玲.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9][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ntergenerational Culture: A New Perspective of Elderly Education

CAO Haitao, HUO Yuhui, HE Yuchun, WANG Yanhong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Jining College, Jining 273155, China)

【Abstract】Intergener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ld age education to eliminate the old “cultural weakness” status, to eliminate intergenerational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 “cultural barriers”, “Cultural discrimination” to fill the “cultural divide”.

【Key words】intergener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elderly education; new perspective

(編辑/乔瑞雪)2018第5期(总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

猜你喜欢
老年教育新视角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马云的新视角
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研究
引导社会参与丰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浅谈对老年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
葫芦岛市城市人口老年教育问题调查研究及发展规划
新视角
新视角
新视角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