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旅游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2018-07-07 03:19贺小荣黄东明
关键词:农业产业湖南省旅游业

贺小荣,黄东明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收入不断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带来的是旅游需求趋向多样化: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体验、休闲、参与型、度假”等综合性、多样性旅游转变。旅游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旅游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了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正成为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的旅游扶贫政策以促进乡村的发展[1]。在此时代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但易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旅游产业链条的扩展和延伸。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进行研究。对两者融合的研究最早始于国外,Lobo等以圣地亚哥作为研究区域,对其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得出两者的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2]。之后国内学者对两者的融合做了进一步研究,陈琳认为产业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并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农业旅游,总结出一套”中心-后向-旁侧-前向”的发展模式[3]。林茜等对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关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进而对农业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控[4]。方世敏等从产业融合的视角,采用熵权法对南洞庭湖区农旅产业融合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进行测算和评价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5]。刘霞、阮慧娟分别对河南省和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6-7]。童云对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两者融合过程存在的阻力和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和融合的路径[8]。邹芸以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为研究区域,对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类型和融合路径进行分析[9]。

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融合模式、基础、路径等,然很少涉及农旅融合关系的计量研究和区域对比研究。产业融合需要以旅游产业和农业发展指标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湖南省历来是农业大省,享有“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其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和开辟脱贫攻坚新路径,所以研究湖南省各地级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态势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业和旅游业选取相应指标构建模型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二者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促进湖南省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经济有质有量发展。

一、 研究方法设计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促使在产业交界处实现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特征和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的模糊甚至重划[10]。而产业耦合不仅关注产业融合,而且更加强调产业交结处的融合和子系统能够保持紧密的关联,并且能够优化母子系统间的产业结构。其与产业融合效果相同,产业间的耦合能够提升产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并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11]。耦合最初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动态联系、相互作用实现相互融合的现象。产业关联是耦合的基础,不存在关联的产业的系统不能发生相互作用,也就不能彼此依赖,也就无法产生耦合。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存在关联性:最初主要表现在,农业主要是通过餐饮行业为旅游者提供农副产品及原料,从而服务于旅游业,而旅游业则是通过旅游行业发展带动旅游人数的增多进而拉动农产品的消费,间接带动农业的发展。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人们对生态环境、精神享受的需求不断提高,旅游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不局限于农产品。农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特色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农业资源正加速成为新的旅游资源,农业为旅游业提供的资源和品质不断增加和提高,同时使得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联不断加深和扩大,关联度不断增强,从而为两者进一步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12]。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两者存在着耦合联系,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农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关系可以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研究。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评级指标既需要有农业因子的变化,又需要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参量,同时在选择指标时应有代表性。在旅游业产业评价方面,郭舒从要素禀赋、需求状况和城市旅游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旅游企业发展的集团化水平来评级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13]。郝金连以旅游发展支持力、旅游发展保障力、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市场供给潜力作为一级指标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14]。与此不同的是,杜焱从宏观经济和基础设施层面角度出发,采用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支撑、社会支撑、产业技术保障等作为旅游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15]。农业产业评价方面,夏四友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选取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16]。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着数据准确性和区际比较的原则,在旅游业层面借鉴侯兵所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从产业绩效和产业要素两方面衡量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17]。在农业层面,本文借鉴徐贻军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资源水平等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评价农业综合发展能力(表1)[18]。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2—2017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湖南省各地区各年度的统计公报。

表1 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

(三)产业融合评级模型构建

由于各指标单位和方向不同,必须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采用的公式有所不同,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式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计算公式:

式中,xij为i产业j指标的值。xijmax是i产业j指标的最大值,xijmix是产业i指标j的最小值。dij为无量纲化的数值,为避免无法处理数据的情况,加上0.01。

①指标的权重:

式中,pij是j指标第i年占该指标总数的比重,hj是j指标的熵值,wj是j指标的权重。

②建立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

式中:T(x)为旅游综合水平指数,t是旅游产业指标的个数(t=1,2,…,t);wj是该指标的权重;Nij为旅游产业第j个指标第i年的标准化值;T(x)越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T(x)数值越小,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越低。

③建立农业产业综合评价函数:

式中:E(y)为农业综合水平指数,e是旅游产业指标的个数(e=1,2,…,e);Wj是该指标权重;Mij为农业产业第j个指标第i年的标准化值;E(y)越大,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E(y)越小,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越低。

④耦合度函数的建立:

产业协调发展时,称其良性耦合,反之为恶性耦合。由于本文只讨论农业和旅游业的耦合状况,所以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D(0,1)。C为农业-旅游业的耦合度,T为旅游与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本文认为农业与旅游业对于湖南地区发展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故均取0.5。T(x)为旅游综合水平指数,E(y)农业综合水平指数。D值越大,农业与旅游业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越好。根据农旅产业耦合协调度D的值,划分如下耦合协调发展等级: ①D∈(0,0.09),极度失调;②D∈(0.1,0.19),严重失调; ③D∈(0.2,0.29),中度失调;④D∈(0.3,0.39),轻度失调;⑤D∈(0.4,0.49),濒临失调;⑥D∈(0.5,0.59),勉强协调;⑦D∈(0.6,0.69),初级协调;⑧D∈(0.7,0.79),中级协调;⑨D∈(0.8,0.89),良好协调;⑩D∈(0.9,1.00),优质协调。

二、湖南省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一)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012—2017年,从湖南省14个地级市旅游发展水平趋势(图1)的整体来看,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发展速度较快。最高值出现在2017年,平均值为0.55,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平均值0.34,6年间增长0.21。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国情、湖南省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以实现旅游扶贫的政策和近年来推出的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旅游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长沙六年间一直都是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级市,且遥遥领先,六年的平均值为0.64。属于第一层次。其次,是岳阳、张家界、株洲、衡阳,这四个地级市属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湘潭、郴州、怀化、常德。第四层次是娄底、湘西。第五层次依次为永州、邵阳、益阳。从中可以发现,区域间的最大差值从2012年的0.36,下降到2017年的0.28。湖南省各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两级差异越来越小,但是差距仍然较大,要求湖南省采取措施协同发展,以促进共同发展。

2012—2017年,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图2)。2012年是发展水平最低的一年,当年地级市最高值为0.41,最低值为0.15。而2017年发展水平最高,最高值为0.65,最低值为0.38。六年间的增长超过0.25。这表明湖南省农业发展水平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就湖南省整体而言,湖南省农业发展水平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依次为长沙、岳阳、衡阳、常德、益阳。第二层次,依次是永州、湘潭。第三层次依次为娄底、株洲、郴州。第四层次是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2012年,区域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额为0.24,2017年差额上升至0.27,这表明区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农业区域不平衡发展正在加剧。

图1 湖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产业水平发展趋势(2012—2017)

图2 湖南省各地级市农业产业水平发展趋势(2012—2017)

(二)湖南省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和等级划分

从农旅产业的融合程度来看(图3),湖南省近6年来的融合度在不断加强。湖南省旅游产业和农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好。从发展的水平来看,长沙、岳阳、衡阳、湘潭、常德、株洲等地级市融合度水平较高。其他地级市如郴州、张家界、永州、益阳融合程度也在较高水平。娄底、湘西、怀化和邵阳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度处于最低水平。

2012—2017年,湖南省各地级市的融合等级总体上不是很高(表2),处于濒临失调状态的个数达到48个。2012年是各年中协调等级最差的一年,湖南省14个地级市都属于失调状态。2017年是各年协调等级最好的一年,除邵阳和怀化外,其余各地级市均已达到协调状态。6年来长沙的整体协调水平好于其他地级市,但是最终仍然未能达到初级协调。

图3 湖南省各地级市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度演变趋势(2012—2017)

表2 湖南省各地级市农旅产业融合度等级(2012—2017)

(三) 湖南省各地级市农旅产业融合协调度类型分析

根据产业融合分析模型,T(x)=E(y),则旅游产业和农业协调发展;T(x)<E(y)时,则旅游产业发展滞后。T(x)>E(y),则农业产业发展滞后。根据公式可以得出如下结果(表3),整体上看,湖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要高于农业产业,其中农业滞后的数目较多,说明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速度慢于旅游业,这制约了旅游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要加速农业发展以满足农旅产业融合的需要。

表3 湖南省农旅产业融合协调度类型(2012—2017)

从各地级市对比分析来看,长沙、株洲、岳阳、张家界、郴州、湘西旅游业发展较好,农业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永州、娄底、益阳、常德农业发展水平稍好,旅游业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湘潭和衡阳从农业滞后向旅游滞后转变,而邵阳和怀化从旅游滞后向农业滞后转变,这说明,这4地市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稳定,两产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

三、结论和讨论

(一) 结论

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动态地分析了湖南省14个地级市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融合趋势、融合等级以及融合协调度类型。得出如下结论:

1.农旅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012—2017年,湖南省各地级市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长沙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均处于最高水平。原因在于,长沙的科技水平长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且长沙是湖南省省会,一直以来是各旅游者来湘旅游的必经之地,加之201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对其实施从旅游强市到全域旅游战略转型升级,这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旅游生产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融合度不断提高

2012—2017年湖南省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增速缓慢,整体的融合水平和协调等级不高。其中,株洲、张家界、永州等三个地级市发展较快、跨越等级最多(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其他地级市只跨越两个等级,大部分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的等级,湖南应大力推动两产业的合作,促进其融合水平和等级的提高。从产业的协调类型来看,常德、益阳、永州、娄底四个地级市一直以来都是处于旅游业滞后,这是由于这四个地级市一直以来都是湖南省的农业主要产地,该地农业水平相对旅游业较高,同时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备。其他地级市主要处于农业滞后状态,这一定程度上是农业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这是由于其农业发展并未与旅游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并未把当地农业产品有效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

3.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融合度均存在区域不平衡

湖南省各地级市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融合度均存在的着极大的区域不平衡,邵阳、湘西两地级市的各项指标均处于湖南省各地级市的末尾,且与长沙、岳阳等地级市的差距不断扩大。究其根源是,两地级市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并且交通不便。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旅游后发区域对农业产业及其他产业整合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 讨论

基于湖南各地级市的农旅发展水平和融合水平的现状与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促进湖南农业与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

1.持续提升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以促进产业融合

湖南省各地级市应持续推进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开发旅游与农业的产业融合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创新农旅的产品形式和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一方面长沙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应在其他地级市得到借鉴。另一方面长沙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向周边地区输送人才、技术和经验,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降低行业壁垒,担当起带动湖南省旅游和农业融合发展的重任。

2.以旅带农,促进旅游业向农业主动融合

湖南省各地级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程度正逐步提高,虽然目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未来的潜力巨大。多数地级市旅游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在旅游业领先地区,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领先优势。首先应增强旅游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增加旅游业对农产品的消费,如通过旅游消费的增长间接拉动餐饮部门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除此之外,农业相关部门应直接与旅游部门合作,根据市场的旅游需求,寻找突破点,增加旅游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费。如湘西地区可以打造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并结合本地的古镇村落提升经济效应。其次,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大科学技术等形式,促进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将旅游产生的综合效益反哺乡村建设中,以促进农业的发展[19]。其三,做好旅游营销工作,培育湖南省独特的农业旅游品牌,如通过电视、横幅、广播等传统方式或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以及与各大院校合作举办旅游论坛会议的方式扩大品牌效应。

3.着重完善硬件设施和增强软实力

在旅游长期滞后地区(常德、益阳、永州、娄底)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优势明显,但是当地旅游发展的水平依然较低,这就需要完善农业旅游的硬件设施和提高软实力。农业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地级市的高收入阶层,他们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来缓解压力,希望能够体验乡村的美好的田园生活。虽然如此,但长期处于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旅游落后地区发展农业旅游,除了需要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外,还需要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如卫生条件、无线网络、娱乐设施、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相应的洗漱设施。力求为旅游者提供高效、舒适、干净的旅游坏境。同时,为了增强软实力,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旅游复合型人才。首先,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培养以及引进旅游与农业国家化的高级专业人才,加强农业旅游的开发运营管理。其次,应该依托本地的旅游和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农业培训基地,在提高农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提高其农旅管理能力,作为当地的农旅人才后备军。

4.优化地级市间的产业发展思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农业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天然的缺陷是雷同,地域景观、文化内涵、历史传统类似,面对同一市场,农旅产品单一,易于出现近距离、低水平、高重复的恶性竞争。因此湖南省各地级市在农业和旅游业以及融合发展的不同层面,应着力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抓住本地的特色,凸显优势,塑造丰富多样的农旅产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产品雷同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构建完善合理的产业分工和高效协同发展的体系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周蕾,段龙龙,王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6,34(10):40-45.

[2]Lobo R E,Goldman G E,Jolly D A,et al.Agritourism benef i ts agriculture in San Diego County.[J].California Agriculture,1999,53(6):20-24.

[3]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林茜.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5,33(9):61-62.

[5]方世敏,陈洁.南洞庭湖区旅游与农业融合效应评价及发展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报,2013,34(6):78-83.

[6]刘霞.基于路径依赖的河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233-236.

[7]阮慧娟,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61-64.

[8]童云.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29(5):125-128.

[9]邹芸.四川省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36(1):68-70.

[10]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43(5):78-81.

[11]李天芳.基于产业耦合理论的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16,33(3):78-82.

[12]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8):102-110.

[13]郭舒,曹宁.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4,47(9):138-141.

[14]郝金连.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度与评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1):127-131.

[15]杜焱.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测度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6):176-181.

[16]夏四友,文琦,赵媛,许昕,杨奎,赵茹.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7,37(10):173-180.

[17]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211-217.

[18]徐贻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19]李万莲,许云华,王良举.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体验型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以蚌埠禾泉农庄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73-78.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湖南省旅游业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