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攻击行为产生原因

2018-07-08 14:16张珊
商情 2018年25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动画片同伴

张珊

攻击行为是一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以是躯体上的伤害,也可以是非躯体上的伤害。攻击行为在中等职业院校屡见不鲜,它对学生的身心都产生重大的影响。除了对现象的把握之外,我结合两个访谈的案例以及问卷调查结果,认为影响中职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及行为方式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刚进入职业学校不久,可能在行为方式方面更多的还是会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例如,我访谈对象之一(暂成为A),A的主要的攻击对象是男生,其实这是一种对于弟弟的僧恨情感的迁移,而A对于弟弟的憎恨的情感则主要是来自于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对待两个子女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惩罚奖励机制也不一致,这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其中一个孩子在受到惩罚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一旦孩子有了父母不公平的主观感受,那么以后他的关注点就会更多的放在父母面对矛盾的处事方式上,以便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一旦个体认定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并且进一步将不满与愤怒情绪发泄在其认为对自己不公的人物上,进而产生攻击行为。因此,就家长而言,要采取客观科学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发展。

除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之外,较高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往往与较低的经济条件相关联,当父母工作比较忙时迫于生计可能就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进而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包括攻击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是影响中职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己远远超出我们那个时代所能想象的。如果中职学生不能及时合理地消化所接纳的信息,那么个体的发展必定出现紊乱,进而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包括攻击行为。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模仿影视剧情节以及动画片情节而导致悲剧的示例很多。之前曾有媒体报道某地区有个正在读小学的小姑娘因模仿动画片情节而用平底锅打其弟弟,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个案例中,小姑娘就是因为看了动画片里经常有主人公那平底锅砸别人的情节,而这时观众往往都还是捧腹大笑,所以这就对其造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用平底锅打人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而且不会对被打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动画片里的情节往往是被砸者并没出现什么异常。这些都是由于大众媒体对于个体的错误的引导。除了上述涉及的影视剧及动画片的情节不能充满暴力意外,媒体在宣传信息这方面也要注意,有统计发现,现在有许多的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不惜哗众取宠,偏重报道那些边缘化的信息,倾向于宣传负面的消息,比如充斥着网页的“某某某杀人案”“某某某处发生暴乱”等等,试想当这些负面的新闻充斥着生活的时候,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又该如何自处,该如何认识这个教科书上充满爱的社会。因此大众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要刻意过多的报道那些负面暴力性的新闻,真的需要报道一些暴力性的新闻事件时也不要过多的渲染具体的暴力性情节,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这方面的信息的接触。

三、同伴因素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时他们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同伴关系,或者是同学,或者是老乡,同伴关系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中职学生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指向同伴。同伴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也有几个方面。首先,个体在同伴中的被接纳程度会影响到个体的攻击行为。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同伴中的被接纳程度高,同伴们都喜欢和他玩耍,则他也会喜欢和同伴们玩耍,与同伴们相处时的愉悦程度高,进而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相反,如果由于个体存在着某种陋习,导致同伴们都不太喜欢与他相处,当个体被同伴排斥时那么他就很容易对同伴们产生仇视心理,进而可能会出现攻击同伴的现象,也就是促进了攻击行为的发生。其次,当个体对同伴产生攻击行为之后同伴的反应也是影响个体是否再次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比如,当一个学生欺负了一个同伴之后,如果同伴以牙还牙,也打了他,那么他下次再攻击这个同伴的可能性就会相对降低;或者是同伴被打了以后告诉了老师或报警,惩罚了攻击者,那么攻击者下次再出现针对该同伴的攻击行为也会相应的减少。相反,如果被攻击者采取忍受或者是缄默得态度,则攻击者会把这当做是一种积极地信号,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可以的,下次遇到相类似的情景时很可能也会采用类似的行为方式,即攻击行为。

四、教师因素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校己经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的社会环境,相较于家长,学校同学和老师己成为其社会关系中主要的人物。这时教师在学生攻击行为的发展中所發挥的作用日渐重要。

教师对于学生的攻击行为的产生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提倡的课堂氛围以及所鼓励倡导的同学相处模式,另一个是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的态度及处理方式。首先,教师所提倡的课堂氛围以及所鼓励倡导的同学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个体的攻击行为的产生及发展,如果教师提倡课堂较缄默的课堂氛围,认为在学校应该规规矩矩,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有爱,那么在这样的一种课堂氛围下个体则很难产生攻击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注重积极的课堂氛围,认为课堂上同学们没有必要十分中规中矩,提倡同学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注重学生天性的开发,那么在这种开放的班级环境下,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出现稍微较“活泼”的表现,从而表现出一些攻击行为,比如打同桌一下,偷袭女生等,尽管他自己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攻击行为。因此,这时教师的第二个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即当个体表现出攻击行为时教师采取的处理方式。当个体偶然间表现出攻击行为时,如果教师给予及时的制止和引导,必要时给予惩罚,让个体及时意识到他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是不被允许的,那么他就会主动抑制自己的这种行为。相反,如果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是对于某些顽皮的孩子采取了惩罚但是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个体以后继续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更多跟严重的攻击行为。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动画片同伴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落地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