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对延安时期医务工作者形象的建构

2018-07-09 02:55刘思洋
陕西档案 2018年3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八路军

文/刘思洋

在《解放日报》创办的将近6年时间里,其“卫生”副刊刊发了大量的有关边区医务工作者为群众治病的文章,通过“活神仙”“公家人”“一家人”等几个经典人物,构建出在延安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光辉形象。中共中央通过《解放日报》这一媒介在读者中成功构建了作为党和政府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使群众认可了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政权合法性问题,为民众支持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社址在与延安宝塔山隔河相望的清凉山上,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常亲自撰写社论和重要文章,是准确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力武器。因胡宗南攻占延安,《解放日报》于1947年3月27日停刊。在《解放日报》创办的将近6年时间里,所刊发的文章不但包括中共的政策理论,而且从乡村经济建设、医疗卫生、社会教育等方面介绍陕甘宁边区的群众生活,尤其是“卫生”副刊中刊发的关于边区医疗卫生系统为群众治病的文章,介绍了大量热心为群众治病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中共中央通过《解放日报》这一媒介在读者中成功构建了作为党和政府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形象。

一、“活神仙”的形象

陕甘宁边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群众缺医少药,而且群众普遍贫穷。因此群众生病后往往不找医生,而是去找巫神治病。但是这些巫神根本不懂治疗,假托鬼神,招摇撞骗,不但骗取钱财,往往导致患者病情贻误甚至加重而导致死亡。为解决群众在大生产后经济发展但仍然受疾病困扰的问题,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前后提出了群众卫生运动的号召,要求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农村为群众免费治病。

靖边新城区康子成的婆姨一年前肚里起了个硬疙塔,于1944年阴历四月病突然变得厉害了,站都站不起来,手、脸发白,口吐白沫。按照陕甘宁边区群众有病找神神医治的传统,康子成请来的郝神官“治病”无效。后来又请了个扎针,把一寸多长的半节针断在病人肚子里。病情被巫神和庸医加重后,家里人顿时失去了主意,村里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要请阴阳先生,有的让请法师,好在康子成婆姨的娘家哥哥在延安住过医院,病人被抬到当地驻军八路军“迅速”部卫生处来医治了。卫生处李处长亲自开刀做手术,为了使群众见识科学的力量,打破信神信鬼的心理,李处长号召群众在保持安静的条件下来观看手术过程,以实际情形作例子,向群众宣传破除迷信。当地群众见“开肠破肚”并非传说中的那样恐怖,而且效果明显,纷纷赞叹卫生部的技术比巫神高明许多。病人的哥哥对人说:“你看,这不是割下的那病?咱们老百姓讲迷信,说有神仙,这达的处长,医生,才真是活神仙哩。”驻地在三边分区的“友爱”部卫生部被群众称为“救人的卫生部”。该部“卫生部是活神仙”的名誉不仅吸引附近方圆百里的群众来看病,甚至名声传到了国统区的榆林和黄河东岸的山西,打破了群众有病先找巫神的习惯,树立起有病找医生的治疗心理。

二、“公家人”的形象

陕甘宁边区各级医疗机构派医疗队下乡,通过治病救人,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诚意。群众也把下乡治病的医务工作者看成是党的象征,边区老百姓称穿军装的医疗队员为“八路军”,对其他医疗队员统称之为“公家人”,他们对公家派来的好医生治病救人还不要钱的事迹赞不绝口。中央医院医疗队在延安县金盆区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治好病,并婉言谢绝了老大娘拿出的钱后,她很诚恳地说:“你们公家人既不接受我们的钱物,一定派牲口送你们回去。”花钱治病,自古以来似乎天经地义,长久以来让巫神赚了钱还耽搁了病情的边区群众,起初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医生主动到乡村为群众治病还不要钱感到非常惊讶,但认识到医疗队下乡治病并非只是临时表演,而是一贯如此后,群众对共产党认可程度大大提高,从前对各级政权机构称为“官府”,称其工作人员为“老爷”,现在“老爷”变为“公家人”。从“老爷”到“公家人”不只是称谓的变化,更是群众对政权机关是否认可的标志。“公家人”的称呼明显拉近了政权机关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上官民对立的紧张状态,和谐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关系。距离绥德驻军于子沟卫生所百里远的群众在治好儿子的病后感激地说:“要是没有八路军这好医院,我这个儿子又没命了,以后有什么病还要请医院同志来看,真好,真能行!”八路军医院、八路军医生在这个已经丧失一个儿子的朴实绥德汉子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普通乡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最深刻的记忆、最质朴的称呼,八路军的部队是老百姓的部队,自然八路军的医生也就具备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形象。

三、“一家人”的形象

延安市清凉山卫生所的阮雪华、白浪医生是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医生,《解放日报》有多篇文章提及她们热心为群众看病,受到延安市东关一带群众的爱戴的感人事迹。傅连暲在1944年中央医院及中央门诊部纪念护士节大会上讲话时提出,“阮雪华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她能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嫌脏,替他们治病,关心他们,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认识群众卫生工作的重要,它是有政治意义的。”阮雪华、白浪两位医生在延安东关一带是群众最受欢迎的医生,群众来卫生所看病随到随看,外出诊疗也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总是把群众的要求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白浪医生凌晨两点到饶锐家帮其婆姨接生,忙到早上七八点才回去休息,之后饶锐的儿子生病她经常主动到家里去治疗。因此,饶锐的母亲喜欢得不得了,要认白医生做干女儿。《解放日报》也以“群众也把她们看作自家人”作为标题来报道阮雪华、白浪的事迹。当地群众吴德亮称赞清凉山卫生所这两位女医生说:“八路军的医生太好了,这样远还跑来给咱看病。公家和老百姓真是一家人。”绥德驻军于子沟卫生所除给老乡们看病外,还帮助老乡们翻地、送粪和打扫清洁。附近群众也热烈地帮助军队,邓家楼马康强的婆姨,整年帮助医院同志洗衣服、被子、缝补衣服,一个钱都不要。于子沟的老乡们常借农具给医院同志,帮助医院开荒完成大生产任务,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过去于子沟到处是灰渣、粪尿,由于医院的同志和村民合作,全村打扫的干净、整齐;全村半年多没有人害过大的病,也没有请过巫神。

传统中国社会中,群众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更不敢奢望官家可以成为群众的自家人。陕甘宁边区医疗系统派医生下乡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卫生工作,不但防治了困扰群众发家致富的疫病问题,同时通过医疗卫生工作者走群众路线,免费为群众治病,不仅把群众医疗卫生工作当作一项技术工作,更当成中共执政为民理念深入群众的政治工作来抓。下乡治病的医务工作者被群众认为是共产党、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如果说“活神仙”的形象还只是说明群众对延安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者技术认可的话,曾经的“官家人”变成了“公家人”,再变为“自家人”,则构建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一家人”的形象,把曾经外在与本群体之外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用群众的语言构建为群众的一员,教育了广大群众,起到了政治动员的作用,也达到了增强中共政权合法性的目的。《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中央的机关报,通过构建延安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形象,使群众认可了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政权合法性问题,为群众支持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本文为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外国医生及其精神研究(16JK1638)及西安医学院 2017年配套基金项目(2017PT5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八路军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真的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