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中背景音乐的狂欢化

2018-07-09 01:20王怡静
大观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话西游背景音乐

王怡静

摘 要:狂欢化指的是将所有狂欢节方式的庆贺活动做一个具体化的综合总和,是一种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形式复杂多样。虽说有共同的狂欢节的基础,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影片《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则是因为其影片的狂欢化和其背景音乐的狂欢化。文章着重从“脱冕与加冕”“戏仿”和“狂欢”三方面分析《大话西游》电影中背景音乐的狂欢化。

关键词:《大话西游》;背景音乐;狂欢式;狂欢化

系列电影“大话西游”《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于1995年上映,2013年周星驰借此题材监制、编剧、导演了《西游降魔篇》,5年后上映另一部周星驰监制《西游伏妖篇》。后两部电影作品延续了《月光宝盒》及《大圣娶亲》的主旨,其中背景音乐也沿用《大话西游》经典背景音乐《一生所爱》,遂将二者一并纳入《大话西游》系列中。《大话西游》系列电影背景音乐均为经典,而使之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便是背景音乐中的狂欢化。米哈伊尔·巴赫金在《人文科学方法论》中说道:“欲明了文学与为文学奖的真正含义,往往需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拟人化的手法加以考察。”狂欢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强烈生命力和特征性的节日文化。一般来说,狂欢理论包含三个关键: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巴赫金是这样描述狂欢文化的:“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准确地译成文字,更不用说译成抽象概念的语言。然而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转为与它类似的艺术形象语言。狂欢节在语言和文学上的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狂欢节。”狂欢精神当然是源于狂欢节的,不同的是它从一个现实中狂欢节的活动场地,进而转换成现代社会的虚拟空间。平等、自由与转换而成为狂欢精神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脱冕与加冕

对于如何清晰地界定狂欢化和狂欢式,巴赫金认为是把狂欢节的一整套模式以及它所体现的世界形式转化为文学语言。狂欢节固定拥有的一切形态方式时时刻刻都体现出狂欢节的世界观,所有的细节也都滲透着狂欢节所持有的世界感受。狂欢节最主要的仪式是“笑谑地给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这种仪式以各种各样、与众不同的形式展现在狂欢式类型的庆典上。在西方狂欢节中,国王被脱冕,脱下帝王装,摘下王冠,并夺走其拥有所有权利的象征物,不仅如此还要讥笑他,殴打他。反之受加冕者,就与之相反。狂欢节上的仪式除了加冕脱冕还有更换着装,以戴上面具来象征其地位的不同与命运的改变,通过交换礼品来实现拥有无尽钱财的美梦,以及不流血的打斗等等。这一点在电影《大话西游》的背景音乐塑造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斩妖除魔,神通广大,然而在《大话西游》前两部《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中,被脱冕为斧头帮帮主至尊宝,一个成天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欺骗了白晶晶及紫霞仙子的感情。而他的加冕仪式则是重新变回齐天大圣去解救紫霞仙子。这时主题曲《一生所爱》为他的加冕仪式奠定了基调。歌词“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在人物形象脱冕为一个无所事事、擅长欺骗人的斧头帮帮主后,进而进行加冕,歌词将至尊宝两次无望的爱情波折和内心的痛苦挣扎展现出来,音乐风格使得音乐对爱情的解读极为缓慢,为人物形象的加冕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渲染作用。

紫霞仙子在片中也被进行了脱冕与加冕过程,而故事主要讲述紫霞与至尊宝的感情故事,片中的紫霞与青霞两人因为恩怨被佛祖收服后,将二人化为一个灯芯,二人用同一个躯体,白天是紫霞,晚上是青霞。则紫霞这个人物则被脱冕为无法控制的双重人格个性。紫霞与青霞二人虽共有一个躯体,却性格迥异。紫霞温文尔雅,只羡鸳鸯不羡仙,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私自下凡;青霞却较为刚烈,与紫霞仇恨颇深。加冕过程则是紫霞出现时出现的《芦苇荡》这首音乐,在影片中,《芦苇荡》这首轻音乐可以说是专门为紫霞仙子的形象量身定做的,只有电影里紫霞仙子的形象才能完美得将《芦苇荡》的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起来,相信在电影所展现出的视听效果,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画面中,当晚风轻轻吹过,河面的芦苇杆随风摆动,芦苇絮在风中轻舞。它激发出来的情绪宣泄不像水中的浮萍随摇摆荡漾,而是静静守护在这里,像是一种等人归来或是对人思念。看过紫霞与至尊宝 之间纠葛的“谎言”和“誓言”的故事,都会让我们信以为真,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了500年,兜了几个世纪那么久,却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不难发现,人虽然是无法战胜命运,但是两个人之间五百年的感情却必将不朽。

通过狂欢节上戏谑地给进行国王加冕和脱冕的仪式,巴赫金意识到更替和更新的精神便是狂欢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死亡和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这样可以说已经表达了狂欢式基本思想。”巴赫金认为这种仪式是将脱冕和加冕合二为一的双重仪式,就是说加冕和脱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同时也表明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和双重性。

共脱冕与加冕是一种狂欢式的颠覆,是狂欢节上最主要的活动和仪式。《大话西游》背景来源于脍炙人口的名著《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帮助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收妖驱魔,可以说是由打斗拼贴出的场景。而《大话西游》的打斗背景则被脱冕,其中的打斗场景混乱、原因混乱、打斗的人物亦没有明确界限。比如至尊宝带领斧头帮与白晶晶和春三十娘的打斗,白晶晶师姐妹与牛魔王的对峙,孙悟空与牛魔王、铁山公主的打斗等,与原著相比稍显荒唐。但是影片中的打斗场景配合《小刀会组曲》,则又一次被加冕。《小刀会组曲》多次运用在香港武打电影场面之中,熟知的有《新龙门客栈》《功夫》等。该组曲用了很多民间乐器。(琵琶、古筝、唢呐等)豪气干云的气势,摧心剖肝的风木之悲,演绎得淋漓尽致。将此曲作为《大话西游》打斗场面的背景音乐,便充满了气势恢宏、雄伟有力的悲壮色彩,展现了武打场面中的秀丽面,让剧情及画面更加扣人心弦。

二、戏仿

巴赫金《拉伯雷和他的世界》一书中认为,官方文化与非官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堵墙”,其中包括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比如拉丁语与方言。几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它捍卫着口头表达的、民间表演的等非官方文化形式总所表现出来的“群众创造性”。戏仿是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提到的一种手段。“戏谑的模仿”的意思,是将滑稽模仿融入到所有的严肃形式,并带入到诙谐文化中使之降格的艺术方式。戏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诙谐文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中世纪的人们只好摆出两副面孔,过在他们意识里都存在的两种生活:一种是尊重不可忍受的东西,即官方文化一味的严肃口吻,另外一种是‘欢乐的生活。实际上有两个世界,其中欢乐的生活通过模仿以嘲弄的形式建立起自己虚拟的教堂和政府。”中世纪的艺术可以发现里面有传说中虔诚的圣人插图,同时也存在着随手乱画的搞怪怪物,小妖和样貌丑陋的小丑等。“虔诚和狂欢作乐的奇形怪诞的图案共同存在着。”《大话西游》中的插曲,也使用这种戏仿手段,使观众、听众耳目一新。

《Only you》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首英文歌曲,在《大话西游》中唐三藏用歌曲劝导孙悟空时,戏仿了这段歌。“Only you,能伴我取西经;Only you,能杀妖和除魔;Only you,能保护我,叫螃蟹和蚌精无法吃我;你本领最大,就是Only you!别怪师父嘀咕,戴上金箍儿,别怕死别颤抖;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拼全力为众生,牺牲也值得,南无阿弥陀佛……”这段歌词用中英文混合,达到了戏谑的效果,给影片增加了戏剧效果。

《大话西游》播出后,空前热烈,影片中用音乐《一生所爱》来展现至尊宝无奈又痛苦的情感选择,这首歌曲也成了经典。之后上映的《西游降魔篇》与《西游伏妖篇》戏仿《一生所爱》,而做的《儿歌三百首》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孩子,孩子,为何你这么坏/欺骗,欺骗,为何你做出来/学会做好小孩/相亲相爱/关怀就在心中/充满色彩/乖乖/你快回来/我怀抱一直为你打开/乖乖/要真心悔改/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小孩。”《西游降魔篇》中,唐三藏每念起紧箍咒,便会响起这首歌。使电影传承《一生所爱》这首歌的经典,加固了主题;又加入新元素,戏仿经典,增加影片的狂欢性。《西游伏妖篇》中,则继续改编《儿歌三百首》这首歌,加入了流行说唱元素、男女对唱元素等改编为《乖乖》,加深了戏仿的效果,更使原曲《一生所爱》经典不朽。

三、狂欢

狂欢式,巴赫金认为指的是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是指狂欢节式庆贺活动的总和。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巴赫金对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的界定来看,狂欢应有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真实可见狂欢现象,又指文学界中一种将其转化虚拟的狂欢化的文学现象。近年来,掀起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据的文化风潮,巴赫金认为狂欢式有全民性和仪式性两大特征。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界限。”《一生所爱》这首歌,从《大话西游》上映至今,一直经久不衰,成为影视音乐与感情歌曲的经典便是拥有“全民性”的特征。除了电影原声带以外,引起了翻唱热潮。2013年《西游降魔篇》中,将原先的粤语版改为国语,加入歌词:“从前直到现在,爱还在。”引起广大听众对电影、对这首歌曲的共鸣。2016年在《西游伏妖篇》中,更将《一生所爱》这首歌重新配器,使之更为轻快,响应了时代的特征。不仅如此,在近几年《天籁之战》《我是歌手》《明日之子》等歌唱类综艺节目中出现各式各样的翻唱版本。“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任何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随便而又亲昵的关系,一种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经过《大话西游》电影的震撼,经过《一生所爱》歌曲的洗礼,人们对于这首歌的狂热始终不会消退。

对于狂欢节式充满节日气氛的庆典,巴赫金在分析了狂欢式的外在特征之后,更重加视通过狂欢的外在和其他相关表现形式体现出的内在精神。他指出“狂欢式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知使人解除了恐惧,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人”。所以,狂欢式的另一个特征便是仪式性。

《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引起了大批痴男怨女的共鸣。结尾播放了影片主题曲《一生所爱》,选择在此处播放正是恰到好处。影片最后,至尊宝将他和紫霞的爱情化为了一段没有结局的记忆,投递在夕阳武士身上,留下了紫霞心中的疑惑和对自己“像狗一样”的嘲讽。随即响起主题曲《一生所爱》:“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来,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开始终结总是没变改,天边的你飘荡白云外,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让观众对影片中的爱情拥有更深刻的解读。自此《一生所爱》这首歌曲便与《大话西游》分不开了,这是这部狂欢式作品的仪式性,不论是何时何地,只要响起《一生所爱》的旋律,人们便会因想到至尊寶与紫霞的爱恨情仇而惋惜,若是看到《大话西游》情景也便联想到《一生所爱》这凄美的旋律。

四、结语

与其说《大话西游》带来的了一种大话文化、无厘头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狂欢式的盛宴。弗洛姆认为人在梦中与任何清醒时比较都更真实,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所塑造的是比生活本身更为真实的艺术。用喜剧形式对“苦难”的解构,用背景音乐突出“爱”与“救赎”的主题。影片中想表达的不管是至尊宝只有离开紫霞后才能长大,还是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或者是提醒观众要珍惜现在,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这狂欢式的方式演绎,太多初次没有看懂此片、听不懂此音乐的人,随着自身经历的递增,自身素养的提高,总有一天会为这狂欢式的形象颠覆而落泪。

参考文献:

[1]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

[2]刘德军.艾凡赫:一部狂欢化小说[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文蕾.狂欢理论视野中的网络神曲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周罡.近十年小说创作中的狂欢化现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

[5]刘江清.论大江健三郎小说中的狂欢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谭博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

[7]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史双绚.微博狂欢化现象的文化解读[D].苏州大学,2015.

[9]邓与评.狂欢化与脱冕仪式——论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文化诗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

[10]王佳.探析国产小成本电影的狂欢化喜剧意识[J].芒种,2016,(04).

[11]王春生.谈《大话西游》中音乐与电影的融合[J].电影文学,2014,(07).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大话西游背景音乐
大话西游
背景音乐经济学
背景音乐经济学
背景音乐
关于高校图书馆背景音乐应用研究综述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再度重映,情怀难再
背景音乐
《大话西游3》:弃之可惜的中庸之作
《大话西游3》
《大话西游》交流会刘镇伟:“韩庚演的不是周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