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乐队的创新与发展分析

2018-07-09 01:20高钰
大观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新时期

摘 要: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升温,全球化步伐加快,在文化创新掀起高潮的历史背景下,民族音乐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新发展、新思路已经成为民族乐队必然面临的选择。基于此,以民族乐队为研究视角,基于万象更新宏观背景,试图探索推动民族乐队的创新发展路径。期待为民族乐队、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发展抛砖引玉、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乐队;创新发展

新时期、新发展,新征程、新使命,万象更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关乎民族文化繁荣与振兴,关乎中国梦伟大构想的实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引领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繁荣的动力。新时期,民族乐队肩负着传播中华传统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面对西方音乐强劲的传播,民族音乐与民族乐队的发展遭受重创,为进一步推动民族乐队的发展,作为民族管弦音乐的守护者——民族乐队应该乘风破浪,力求创新。基于此,笔者针对新时期民族乐队创新与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

演员是乐队的基础,为实现民族乐队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乐队建设,深化夯实创新与发展的人才基础是关键。在夯实人才基础与提高乐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民族乐队一方面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也要集中关注演员专业技能的动态化提升[1]。

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作为一支专业化的民族管弦乐队,队伍由40名靓丽的女子组成,从2001年开始组建就呈现了开风气之先的局面,这是一种创新,是一种精神。江苏女子乐团将近20年的发展实践中,始终本着打造国家级专业品质,世界性知名品牌的目标,集中抓队伍建设,用实践证明了夯实人才基础的关键作用。江苏女子乐团在队伍建设实践中,基于民族音乐发展,着眼艺术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一方面,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大力、持续性地引进高水平的演员,动态性进行演员阵容的优化与升级。世纪之交乐团成立以来,在队伍建设上实现了3次飞跃性的进展。2014年以后三年的发展实践中,江苏女子民乐团先后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重点院校引进了20余名高素质人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队伍结构,实现了乐队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发展实践中,江苏女子民乐团始终注意业务素质的考核,动态性提升演员的专业素质。在大力吸引人才的基础上,江苏女子乐团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专业化的、针对性的技术考核,在考核过程中,邀请国家级专业评审团对乐队组成人员进行业务水平评定,不仅使得演员存在压力感,自身强化训练,同时能够加大“大师级”演奏人才对乐队的专业指导力度,可谓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业务考核过程中,会选出“业务标兵”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演员竞争意识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精准化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创新作品创作,提升品牌价值

乐队作为民族音乐的演奏者与传播者,作品是发展基础,若想实现民族乐队的创新发展,应该将作品的创作推陈出新,始终走在时代的行列当中。受到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以及音乐艺术的影响,受众的审美取向以及价值诉求发生重要改变,这就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民族乐队在发展实践中,必须深度分析新时期观众的心声,创作出满足观众审美取向的民族音乐作品,打造出民族与时尚同气连枝的乐队形式[2]。基于这一要求,民族乐队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基于自身发展优势,立足时代审美变迁,汲取专家意见建议,形成独特的品牌定位于发展目标,彰显民乐内涵,再造民乐芳华,追求传承民族音乐艺术,吸纳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实现对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女子十二乐坊”是我国一个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乐团,其表演形式有别于传统民乐演奏方式,给予观众新鲜感,极尽视听之娱。经纪人王晓京定位“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为“视觉音乐”。“女子十二乐坊”由王晓京于2001年6月18日创立。“女子十二乐坊”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性值得现代民族音乐传承者深思与借鉴。首先,在音阶曲调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其始终以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基础,传承了经典的民族音乐曲调,同时利用民族管弦音乐对西方经典曲目进行了有效的移植与翻奏。其次,“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作品在节奏的把握上呈现出了创新性,其在民族音乐传统节奏的基础上,大量融合了西方的爵士乐节奏、动感时尚的桑巴音乐节奏以及复杂动态的摇滚音乐节奏,甚至在一些作品中融入了电声乐器的节奏。多元化音乐元素的整合,使得呈现在受众面前的音乐作品为听众带来了听觉的强烈刺激,为听众打造了融合风格下的“饕餮盛宴”,使得作品的冲击力与新鲜感更加强烈。例如我们熟知的作品《新古典主义》中,将贝多芬《命运》等主题旋律与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进行了有效结合,创作成为了“串烧”的形式,这在流行音乐创作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方式,但是在民族音乐作品中是史无前例的方式。《新古典主义》在配器和声的过程中也大胆进行了创新,其中融入了电气编配,实现西方交响音乐与民族管弦音乐的完美整合。并且在《新古典主义》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捕捉到很多爵士乐与摇滚乐的身影,音乐伴奏大面积地使用了电子音乐,不仅使得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加震撼,同时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满。

三、立足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实践

新时期、新发展,新征程、新路径,万象更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必然。民族乐队在新的历史阶段、时代背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若想实现创新发展,完成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伟大使命,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民族乐队发展实践中必须始终本着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振兴的理念,积极借助优质资源,获得跨越式的发展,为传承民族经典,打造强势文化符号发光发热[4]。

前卫民族乐团近年来可谓声名煊赫、名震四方,在传承中华传统艺术,弘扬国乐经典实践中贡献了卓越力量,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为首都北京军民演绎了一台气势磅礴民族音乐盛宴——《长征》,令观众在丝竹管弦奏鸣中深切领悟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前卫乐队前身为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民族乐团,1955年开始组建,伴随共和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面对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播瓶颈期的时代背景,前卫民族乐团树立了“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基于部队文艺工作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本着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前卫民族乐团开展了一场持续性、深刻性的改革,决心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打造一支“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部队气魄相结合的民族管弦乐队”。在改革的道路上,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前卫民族乐团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了深化改革,为新时期民族乐队改革发展打造了样板、树立了榜样。第一,前卫民族乐团改革道路上有效借助了民族音乐名家资源。前卫民族乐团在改革实践中,先后聘请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著名二胡演奏家到团中指导,聘请著名家刘文金先生做艺术顾问等。这些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的名师大咖的到来,使前卫民族乐团的发展走上了捷径,推动了前卫民族乐团的改革步伐,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前卫民族乐团的艺术水平。第二,有效借助知名民族乐团公众影响力塑造品牌、赢得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前卫民族乐团公众影响力以及社会知名度,弘扬中华传统音乐艺术,振兴民族民间文化,经过团领导的策划与努力,前卫民族乐团实现了中央民族乐团的联袂献艺,实现了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强化了乐队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借助名校影响力,求得创新与发展。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家级的音乐艺术院校毕业生无论在技巧还是在形象气质上都是比较出众的,前卫民族乐团在改革的道路上,始终本着人才第一的基本原则,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乐队的专业素养。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前卫民族乐团充分利用已经加入的优秀演员进行现身说法,获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

纵观民族音乐发展历程,新民乐始终是重点所在,前景斐然,但是在民族乐队改革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很多困难与瓶颈,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与大胆创新。无论是“女子十二乐坊”、“白玉玺”、高韶青还是前卫民族乐团、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在发展中都是立足创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脱颖而出的民族乐队在实践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造诣,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始终心系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具有着深切的热爱。所以,不管在新时期中,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如何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立足民族经典的传承,始终将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作为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实事求是搞创新,与时俱进谋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民族乐队的创新与发展是弘扬民族音乐艺术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相关部门以及民乐工作者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审时度势,认清民族乐队如今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需要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动态掌握听众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实际需求;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力求创新,兼顾发展,立足经典,整合新元素,实现民族乐队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丝路舰队劈风破浪——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丝路粤韵》之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48-64.

[2]李向颖.让民族音乐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江苏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纪实[J].中国音乐教育,2011,(06):46-48.

[3]钱建明.世纪之交管弦齐鸣——“新时期”民族乐队理论研究述评[J].音乐研究,2009,(04):113-127.

[4]梁茂春.“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论讨之十二论民族乐队交响化[J].人民音乐,1998,(02):13-16.

作者简介:

高钰,贵州省黔剧院,二级演奏员。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新时期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