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探寻

2018-07-09 01:20陶志会
大观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梅戏现代化

摘 要:在信息、文化、科技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经济体制与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戏曲舞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发展,成为戏曲舞美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在资料研究、比较分析、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以黄梅戏为例,就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与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用以进一步探寻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为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戏曲舞美;现代化;黄梅戏

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与渗透,提升了戏曲舞美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改变了传统戏曲舞美“一桌二椅”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现代科技技术、信息技术在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的广泛应用,在艺术表现上、内容创新上、视觉体验上给予人更多的冲击与感悟。在此背景下,在把握传统戏曲本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已成为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关于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研究对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促进戏曲舞美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戏曲舞美是戏曲舞台美术的简称,也是戏曲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的统称。俗话说“三分扮相,七分唱相”,可见戏曲舞美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与作用[1]。由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关于“戏曲舞美”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戏曲舞美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其重要性愈发明显。而戏曲舞美也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发展,追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审美文化的革新

戏曲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戏曲舞美作为戏曲表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演变与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性,其展现形式受文化品质的影响与制约。随着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兴趣,中国大众的审美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戏曲舞美的写实性,传统戏曲舞美的写意性逐渐不被人们所喜爱。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我国视觉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期望在艺术文化欣赏中,获取更高的视觉感官体验。在此环境下,传统戏曲舞美单调的服装样式、简单的画布背景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大众的审美需求。加之,在当今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戏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戏曲舞美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改善戏曲观众流失的重要举措。

(二)审美大众化的转变

戏曲作为一种娱乐形式,要求能够真正渗透到当今大众文化中去,为人们带来欢乐,满足其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尤其在商演语境下,随着大众消费观念的革新(追求产品质量与品位),大众已经成为当今大剧院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以大剧院为主要表演场所的喜剧,为提升自身关注度,避免受众的流失,需满足大众审美需求。而调研研究发现,当今大众在欣赏戏曲时,更关注身体的直观体验。基于此,舞美的现代化改革成为戏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快节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基本特征,而相对于生活的快节奏,戏曲表演的慢节奏成为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提升戏曲舞美写实性,增强受众感官体验势在必行。

(三)“导演中心制”体制的改革

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戏曲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传统戏曲“演员中心制”向“导演中心制”的转变。随着“导演中心制”体制的逐渐发展与完善,在我国戏剧领域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导演,并制作出许多受人喜爱的剧目,如何培的《闹花灯》、王延松的《徽州往事》、查明哲的《孔雀东南飞》等等。而导演在进行戏曲编制时,更喜好借助现代技术进行戏曲舞美的展现,并在剧目表演内容中引入现代元素。例如,现代黄梅戏剧本《公司》中则提到:“灯光亮起,办公室、现代家具、布置典雅大方,中间挂着‘诚信公司的招牌……”;“姚兰在江边桥头(蓝色的光),姚兰悲痛之极,欲跳江自殺!(音乐跌宕起伏,光效变化)”[2]。由此可见,导演在进行戏剧编排时,对舞台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舞台道具,如现代家具、桥、灯光等具有严格的规定,也更多地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进行舞台效果的呈现,如“蓝色灯光”“光效变化”等等。在此背景下,戏曲舞美已经呈现出现代化发展特色。

二、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以黄梅戏为例

黄梅戏又叫作“黄梅调”“采茶戏”,最早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并在安徽安庆得到迅速发展,并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黄梅戏剧目大致可分为“大戏”与“小戏”两种类型,并有“大戏三十六,小戏七十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大戏作品有《天仙配》《荞麦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小戏作品有《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等。面对近年来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困境,黄梅戏人尝试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与改革,以期用高品质的作品打动受众,实现艺术与票房的双赢,代表作有《徽州女人》《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3]。因此,以黄梅戏为例,对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与指导性。戏曲舞美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台服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舞台服饰是戏曲舞台表演的重要道具之一,也是戏曲舞美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需依据戏曲剧目表演内容,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将时尚服饰所具有的现代元素合理应用到舞台服饰创造中,为观众打造更为贴近现实生活的舞台服饰,这一点在著名艺术家张辉主演的《苏东坡》、刘丽华主演的《独秀山下的女人》、刘国平主演的《寂寞汉卿》以及以国民时期、现代时期为背景编制的黄梅戏《半个月亮》《风雨丽人行》《李四光》《天堂梦》《请让我做你的新娘》等等,皆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黄梅戏服饰进行了改造,或通过服饰增强舞台审美效果或通过增强剧目内容情感[4]。就张辉主演的《苏东坡》而言,舞台服饰绝对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它将水墨画元素引入到舞台服饰中,改变传统戏曲单一的色彩,《赏不够黄州美景花烂漫》演唱过程中,谢思琴美轮美奂的服装加上优美的舞姿引人入胜;由杨俊领衔主演的《妹娃要过河》根据戏曲剧目发生的地域背景,将少数民族服饰(结合了客家族民族服饰、土家族民族服饰)所具有的特征引用到了舞台服饰创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戏曲民族特色,给予观众全新的体验,从而深受青年观众的喜爱。

(二)舞台布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增强舞台布景的写实性,以写实的布景和道具营造全新的戏曲表演氛围,丰富戏曲表现内容已经成为黄梅戏舞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韩再芬主演《徽州女人》为例,在第一幕《嫁》中,为更好地表现出“出嫁前女人独自表达喜悦的心情”这一剧情,采用写实法,在舞台中央配置了“大红花轿”,整个舞台打上红色的灯光。与此同时,画布背景上展现出这样一幅景象:“静态的荷塘里漂浮着莲花,烟雨蒙蒙敲打采莲”,并在画布下方搭建了一个两米宽的高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舞台情境更丰富、更饱满。当转入第二节剧情“众人抬着花轿来到男人家中”时,舞台画布背景相应进行了改变,结合生活实际,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黑瓦白墙的村庄”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舞台表现形式,提升了戏剧舞美的“现代性”。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戏曲舞美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回廊”“树木”“家具”“花卉”等道具已经成为舞台布景中较为常见的存在,不同剧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剧目内容尽可能进行写实编排,用以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三)先进技术在戏曲舞美中的有效应用

为进一步彰显戏曲舞美的活力,先进科学技术在戏剧舞台美术创作中的到广泛应用,“声、光、电、影”已经成为现代戏剧表演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样以《徽州女人》为例,在进行舞台灯光设计时,导演从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等角度入手,对每一幕每一节中的灯光颜色、灯光亮度、灯光数量与投射位置进行了精心设计,用以提升舞台审美性的同时,渲染情感。例如,第一幕开场中,利用白光直射手法,将舞台中央红色的花轿进行凸显,在利用道具交代了故事背景的用时,也给予了受众视觉感官上的震撼,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悲剧的结局奠定了基调。与此同时,利用现代音响设备,进行音乐的播放,提升音乐表现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烘托了舞台欢乐的气氛。纵观现代戏曲,如《红楼梦》《孔雀东南飞》《六尺巷》等,皆在现代科技的应用下,提升了舞台艺术表现力,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与视听体验。此外,一些戏曲也借鉴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利用3D全息技术进行创作,提升舞台表演效果。例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与“澳门杨氏”进行了合作,在编排《牛郎织女》时,利用3D全息技术,让织女飞临舞台,营造从天上到人间的意境。与此同时,利用3D全息技术,构建多组动物、植物模型,有效打破了舞台空间限制,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神话戏曲所彰显的神话背景。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戏曲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理念的作品应成为戏曲舞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当然,戏曲舞美在现代化创新与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应注重传统戏曲舞美本质特征与优势的传承与弘扬,不能一味追求科技化、大舞台制作,而使其失去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此,戏曲舞美在制作过程中,应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理念,找准定位,从舞台、剧目、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科学创新与改革,从而保证戏曲舞美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婧.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与现代民族声乐的特色本源关系[J].四川戏剧,2016,(07):123-125.

[2]胡鹏林.传统化与现代化:中国当代戏剧的形态与张力[J].文艺研究,2013,(01):92-101.

[3]李伟.中国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刍议[J].艺术评论,2013,(07):58-61.

[4]周宁.现代化与民族化:戏剧观念的坦途或迷途——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基本问题之二[J].艺苑,2013,(03):6-12.

作者簡介:

陶志会,贵州省黔剧院,三级舞台技术员。

猜你喜欢
黄梅戏现代化
了不起的黄梅戏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艺术黄梅戏
黄梅戏曲课
我的女巫朋友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