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君 马萍
摘 要: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凝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教师社团作为新路径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社团目前已经历了初期的建设阶段,其中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瓶颈与阻碍。通过对现有社团的调研与观察,分析了教师社团的建立初衷、架构方式、现存问题,并对教师社团的建设完善提出了创新性建议,以期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更大效用。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团;建设路径;制度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影响着下一代学习、成长的特殊群体,在新课程的浪潮下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学习与反思。教师社团作为教师培训的新途径,从教师的兴趣、需要出发,能更大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使学习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福利。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社团的作用,从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本研究以高校中现有教师社团,如摄影协会、旅游协会等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社团的发展现状以及建设意见等进行讨论和思路创新,以促进教师社团这一机制的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教师社团的发展现状
1.教师社团建立初衷
教职工社团文化是教师文化的有力补充,有利于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工作质量,激励教职工,促进教职工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使每一位教职工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其目标是通过教师社团更好地在教师间培育与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
第一,打造养生文化:让教师健康地工作。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出发,学校可开设艺体社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聘请专业教练,组织教师每日课余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各类社团活动。为调动教师运动健身的积极性,社团还应定期举办各类比赛和展演活动,组织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活动来促进教师多运动、多锻炼。同时,为保证教职工身体健康,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体检。
第二,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有效地工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教师特立独行的人格,满足团队对各种类型和技能的人力资源需求,学校应强化教师社团的功能。在建设教师团队的同时,从寻找最合适的人开始,从教师的真实需求出发,让教师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自发参加组成不同的教师社团。这些社团和教师团队多轨运行、互补互助、共同发展,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带来了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打造休闲文化:让教师快乐地工作。休闲文化建设初期,全校教师的休闲以休息型休闲为主,层次较低,这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为此,学校应积极发展探索,积极开展教师休闲文化建设,旨在利用学校有限的软硬设施,创建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休闲场所,完善各项休闲设施;组建各类休闲社团,引导教师开展基于专业探讨的休闲式沙龙,教师在调剂身心的同时,与同行进行轻松谈话式的专业探讨,既能达到休闲之目的,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师社团架构方式
学校团队建设以学校、教師、学生为本,在组织架构上除了行政建制上的团队,还有两种相对自由的团队建构方式。它们不同于行政建制的团队架构,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也有较大的自主性。一种是教师社团,在教师个性培养、专业技能辅导和交流沟通上比行政建制团队更有优势;另一种是任务驱动的临时管理团队,在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临时任务和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任务上有明显优势。因此,教师社团和任务驱动管理团队建设是学校行政建制团队的必要和有效补充,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态势。教师社团一般有两种架构方式,一种是学校层面架构,一种是教师层面架构。
第一,学校层面架构。学校层面是由校方提出社团建设的设想,指定相关的骨干教师担任社长,招募教师参与社团,在活动时间和经费上得到扶持。这种社团主要指向于学校教育教学,帮助教师获得发展平台,如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学科研究院、教师发展论坛等。这些学校官方社团有专门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也有相应的管理章程,还可以应用网络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平等对话、头脑风暴、读书活动、学习沙龙、邀请课程改革名家来校对话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它们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专长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在管理上所给予的尊重,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为其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师层面架构。由志趣相同的教师自发组成相应社团,如文学社、七彩画苑、棋盟、诗词美文朗诵团、歌友会、篮球队、文史大讲堂等,社员进行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学校要将这种社团纳入到教师团队管理中,在学年初进行注册登记,指导社团形成组织章程,提供相应的活动资源,包括培训提升的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设备资源、活动资源等。此类社团,既丰富了学校文化生活,又形成了教师专业、生活的交流平台。
3.教师社团现存问题
第一,活动时间难集中。与学生社团不同,教师社团活动组织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活动时间的安排。由于教师们各自的教学工作安排及家庭原因,很难安排在日常工作日的晚上和双休日的白天。大多数教职工更希望在工作日的中午参与社团活动,而一部分教职工则倾向于利用中午时间休息或处理个人事务。因此,教师社团的建设应在时空资源上争取校方支持,在教务管理上整合时间,并在活动形式上充分利用线上互动等新途径。
第二,活动参与度不高。调查发现:目前教职工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很多活动仅停留在社团组织人员和积极分子层面,而未能发动大多数教职工的参与。究其原因,一是受众群体个人差异所造成的兴趣差异。以体育社团为例,由于高校教职工人数多、年龄结构不均、性别分布不一,故此工会在开展难度较大、对抗激烈的项目时,年龄大的职工、女性职工往往不愿参与;反之,对于柔性项目,年轻职工、男性职工则兴趣不大。这给工会的活动策划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缺乏专业文体人员,策划不规范,活动形式单一。部分教师社团并没有配备善于文体活动组织、编排、策划的专门人才,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粘贴之前的活动方案和通知,没有创新与总结,会使教职工们逐渐丧失了兴趣。教师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只有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应在活动设计与组织上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树立团体意识,以提高成员的参与度。
第三,缺乏清晰定位与长远规划。目前,很多教师社团的建立往往基于比赛契机抑或一时兴起,而表现出匆忙或随意的特点,缺乏清晰的定位与长远的规划。一个社团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遇到不同问题,在发展的重要节点需要做出抉择。而此时,若定位不清,则容易出现盲从、草率的现象,从而影响社团的长远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后,社团要制定符合社情、校情且有层次地进行规划。一些因事而建或趁兴而起的教师社团由于没有及时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使得成员对社团缺乏认同感和信心,难以形成合力。对社团成员来讲,社团的长远规划应与其兴趣培养及艺术诉求相一致;对社团组织而言,明确的规划更有利于其在面临瓶颈时从容应对、长远发展。
教师社团的建设完善
1.整合时空资源
多数教职工更期待利用学校统一规划的集中活动时间来开展教师社团的活动,这对校方在教务安排上提出了要求。此外,工会也应对自发成立的教师社团提供时空资源上的支持,包括活动场地、信息发布等。除了外界支持,社团在自身组织建设中也应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新媒体手段实现资源整合、信息传播,丰富活动形式,促进成员间交流。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惠园好声音”教职工网络K歌大赛为例,其创新性的线上展示与微信投票环节,不仅节约了活动参与的时间成本,而且也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获得一致好评。
2.完善制度建设
目前,现有的教师社团普遍拥有各自的章程,以实现高效管理。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章程更多地着眼于社团指导思想、组织要求及活动形式等书面上的规定,而缺乏基于社团情况的客观有力的评价机制体系。只有健全社团制度,强化实践、鼓励创新,通过管理者、参与者的主观评价和社团活动数据的客观评价规范社团发展,才能在社团中营造出向上的动力,提高成员满意度,不断提升教师社团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度。
3.拓宽宣传渠道
教师社团在宣传上可以借鉴学生社团,如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课程功能等,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提高教职工的参与度。新媒体的使用,如微博、微信,尤其能够吸引广大青年教职工,也提高了传播与宣传的效率。同时,除了前期宣傳,也应注重后期活动总结与展示,为后续活动提供经验并吸引更多成员的加入。在当今社会,教师社团的建设也应跟随时代潮流,应用新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宣传时效与质量。
教师社团的预期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于把学习理解为一个从书本向记忆的搬运过程,将“教育”“培训”等同于“学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习”。“学”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习”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也检验、丰富并完善着自身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这是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学习主体的主动意识和主动行为。作为教师,其学习更应该是对新思想、新知识、新科学的主动求索。学习的自觉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校长期的引导激励,来自于个人成长的需要,来自于教师团队和谐的合作关系。而教师社团恰恰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娱乐性质的活动,让学习成为教师们自觉的生活方式。
此外,教师社团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教师们找到归属感。在工作中发现愉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找到自我,更为难上加难。然而,在对某高校教师社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表示教师社团令其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教师们更能发自内心地表达,体会高校和谐氛围的鼓舞,真正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融入学校这一大集体。
教师是永远的学习者,也理当最善于学习。为了更好地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增加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人文底蕴,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本文基于对现状的调研与观察,总结了时下教师社团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实证探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的大背景下,建设教师社团将造福于广大教职工、高校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康丽.南马路小学教师的幸福社团生活[N]. 中国教师报,2007-09-05(2).
[2]曲中林.成立中国教师协会的可行性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4):110-114.
[3]王德清.用社团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43,13.
[4]张军.以教师社团为载体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2015(2):64-66.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