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

2018-07-09 01:19崔春花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高校

崔春花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建立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机制,强化党性修养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建立党支部组织生活培育机制,强化推动创新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保障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并严格落实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切实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对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新形势下规范和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黨支部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1],是落实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2],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3]。高校党建工作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又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支部是活跃在高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上的战斗堡垒,党支部的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因此,严格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化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对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1.在思想认识层面,党员的党性意识不强,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和发展力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多数在大学时期入党,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时间不长,党员意识薄弱,党性修养不够,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严肃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调研显示:有的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层面存在偏差,只是把组织生活当成义务,没有当成权利,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或简单地把做好个人的学习、按时缴纳党费与组织生活“划等号”;有的党支部书记理论素养欠缺,开展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导致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和发展力不够。

2.在学生发展层面,与党员主体发展需求结合不够,影响了组织生活的内动力和战斗力

党员是组织生活的参与主体,他们的思想多元、需求多样,只有了解和关注党员的需求,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提高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在社会转型、体制变革、利益调整、观念转变的大背景下,学生党员个体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必然反映到党内组织生活中来。调研显示: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与学生党员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结合不够,不能切实地为学生党员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导致组织生活的感召力和战斗力不强,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3.在运行模式层面,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不够,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但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汇聚,组织生活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影响着组织生活的成效和质量,影响着党支部政治属性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根本功能不能变,但是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调研显示: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从内容和形式上,习惯于念报纸、读文件、看电教片、传达上级文件和讲话;多以党支部书记单向灌输的方式进行,缺少互动性,方式方法单一,内容空泛,导致组织生活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不强,其吸引力不够。

4.在条件保障层面,制度建设和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组织生活的原则性和外动力

坚持并健全完善组织生活制度是推动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化的保障。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不够有力,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力度还需加大,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指导、支持和监督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调研显示:现在高校对于组织生活的要求多停留在“能够开展”层面,对其进行创新、优化完成的要求较低;或是有明确的开展组织生活的要求,但没有监督、检查、激励等相应的保障措施进行约束,导致对组织生活的外在推动力不够,其规范性和原则性不强。

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思考

1.建立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机制,强化党性修养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

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以思想自觉促进行动自觉,是严肃认真开展好组织生活的重要前提。高校要准确把握学生党员思想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不同群体成长成才多样化需求,以“因材施教、分类培训”为原则,建立涵盖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和新生党员、毕业生党员、党支部书记等群体,“线上线下”理论教学、“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合格党员”示范辐射平台相结合的全程化培养机制[4],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要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党内生活,持之以恒地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党员,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内动力。

2.建立党支部组织生活培育机制,强化推动创新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将坚持、加强和创新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发展的观点设计组织生活,在传统组织生活内容、形式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富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形式,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助力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研究解决当前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组织生活,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一是建立组织生活项目化管理机制,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以项目化管理模式运作,把“菜单式”组织生活“承包”给学生党支部或党小组,调动党支部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成长成才实际,开展组织生活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主体作用。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组织生活内容创新。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党员成长发展作为组织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生活内容围绕组织发展与党员个人发展相结合、组织需求与党员个人需求相结合、组织教育与党员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突出需求导向,推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运用现代组织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使组织生活始终贴近党员需求、贴近时代需求,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探索实行“1+4”组织生活模式,“1”是指“规定动作”,坚持“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模式,采取集体读原文、“主讲主问”“党性分析”等多种方式,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强化党性锻炼;“4”是指“自选动作”,包括“议事讨论型”“结对共建型”“实践体验型”“开放分享型”4种组织生活模式,激发党支部内生动力,激活组织生活活力。“议事讨论型”模式,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落脚点,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以议事讨论形式,为做好某项工作,攻克某个难关,充分发挥党员的智慧力量,群策群力。“结对共建型”模式,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共建开展组织生活,引导教师党员争当“育人标兵”,主动投身人才培养;学生党支部与农村、街道社区等党支部“1+1”共建开展组织生活,使学生党员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实践体验型”模式,建立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将组织生活搬进革命基地、农村社区,立体生动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开放分享型”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建立“支部e家”、微信群等,主动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途径。

3.建立党支部组织生活保障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并严格落实作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是规范和加强组织生活的重要保障。制度设计要与时俱进,既要突出政治性、原则性,也要突出现实性、针对性,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供根本遵循。一是建立健全组织生活制度体系,保障组织生活规范化。在坚持现有“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进行制度创新,研究制定针对性、指导性制度,明确党支部组织生活原则要求、实施程序、内容方法、评价指标,严格组织生活质量管理。二是构建全过程考核激励机制,保障组织生活科学化。第一,建立目标管理机制。高校把抓好组织生活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在每年年初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提出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党支部结合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党员思想实际,制定组织生活计划,并纳入二级党组织年度计划。第二,建立督导监督机制。每学期采取巡回督查、随机抽查、调阅材料等方式,深入基层,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加强对组织生活全过程的指导和检查。第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每年年底由二级党组织负责对所辖党支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党支部进行表彰,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党支部查明情况、分析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并指导督促整改落实,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力。其考核结果作为高校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依据。第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组织生活专项经费,重点指导、培育和推广组织生活典型案例,及时挖掘和总结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指导,学院党委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务干部、理论导师、组织员、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队伍联动建设的组织模式,确保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机制的有效运行。四是建立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機制,保障组织生活的有效落实。选拔党性强、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学生党员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建立每年轮训制度、每学期集中党课制度和每月专题研讨制度,帮助学生党支部书记掌握工作方法,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担负起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责任,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文)[EB/OL].( 2016-11-02)[2018-04-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2/c_1119838382.htm.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4-10-08)[2018-01-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0663.htm.

[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7-01)[2018-01-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

[4]任新钢.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28-29.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高校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大兴安岭呼中区开展“最佳组织生活”评选活动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的途径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